張建勛 高秀先 陳秀 韓冰 鄒玉鳳 任星 徐達青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一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復雜的多系統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病理基礎是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所致的紋狀體多巴胺含量下降,會引發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步態異常等臨床常見的運動癥狀,也會導致患者出現睡眠障礙、認知障礙、情緒障礙等眾多非運動癥狀〔1〕。非運動癥狀可出現在疾病早期甚至超早期,隨著病情的進展而逐漸惡化,且在單純多巴胺能治療中難以得到徹底改善,提示這些非運動癥狀可能會更準確反映疾病潛在的嚴重程度和進展〔2〕。認知功能障礙是PD患者最常見也是影響最為嚴重的非運動癥狀之一。主要由輕度認知損害(MCI)開始逐漸發展為PD型癡呆,是一種緩慢發展的進行性疾病形式。對患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均帶來極大負擔〔3〕。由于不同患者認知損傷功能區域、病情及病程多有不同,導致PD認知障礙臨床表現多樣,發病早期不易鑒別。因此臨床中一直致力于尋找簡單可靠的技術手段或生物標志物輔助早期PD癥狀的診斷,判斷認知功能障礙的進展〔4〕。腦電圖(EEG)是臨床中測量大腦皮質神經元生理活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其操作簡單、無創,且只需要患者極少數配合〔5〕。近年來有研究提出將EEG測得的生物數據加以轉換分析,用于臨床中P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預警診斷,研究得出該方法可行。然而,有關PD的疾病進展情況目前還沒有相對可靠客觀的生物標志物〔6〕。本文旨在探究PD常規治療后患者認知功能的變化及其與EEG改變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病房收入并確診的年齡>65歲的PD患者40例。入選標準:①符合《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中所列出的PD相關診斷標準;②使用簡易智能狀態檢查(MMSE)量表檢測,評分≥23分;③病情允許,接受醫院所開的激動劑類藥物治療并配合相關量表評估者;④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藥物或酒精依賴者;②伴有其他嚴重精神疾病、惡性腫瘤或癲癇者;③合并嚴重全身性疾病者;④入院后需同時服用一種或多種有潛在影響認知功能效應的藥物者;⑤不能配合量表評估及檢查者。剔除和脫落標準:①撤銷知情同意書;②失訪者;③研究者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判斷患者不宜繼續參加本研究。患者入院后進行抗PD治療及EEG檢查,隨訪觀察6個月后進行EEG復查。40例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65~79歲,平均(71.34±7.12)歲;病程1個月至11年,平均(3.87±2.03)年;受教育年限5~14年,平均(10.11±1.47)年;Hoehn-Yahr〔7〕分級:Ⅰ級10例,Ⅱ級18例,Ⅲ級12例。
1.2常規抗PD治療 入院后患者接受全面抗PD治療。對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心理情緒的患者加大心理疏通治療、出現運動障礙癥狀及其他并發癥患者加強針對性治療,常規抗PD口服藥物采用多巴絲肼。首次EEG檢查時服用劑量為(403.25±89.12)mg/d,復查EEG時為(400.79±91.33)mg/d。兩次腦電圖檢查時患者所服用多巴絲肼計量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3非運動癥狀檢查 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由專科醫師根據PD統一量表(UPDRS)Ⅱ~Ⅲ及MMSE〔8〕對受試者非運動狀態進行評估。UPDRS Ⅱ檢測為針對日常活動進行的主要檢測,從語言、吞咽、流涎等13個項目進行評價,總分65分。UPDRS Ⅲ從言語、面部表情、靜止性震顫、手部動作或姿勢性震顫、強直、手指拍打試驗、手運動等方面檢測,總分70分。評分越高PD癥狀越嚴重。MMSE主要從注意力、記憶力、執行能力、語言表達及空間視覺5個方面進行檢測;總分30分。評分<27分認定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評分越低認知功能障礙更嚴重。療效的判定標準采用帕金森功能障礙(Webster)評分量表〔9〕進行評估。治愈:患者運動或非運動障礙完全消失,Webster評分降低>60%,可完全自理;顯效:運動或非運動癥狀明顯緩解,Webster評分降低30%~59%,僅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有效:運動或非運動障礙有所緩解,Webster評分降低<30%,大部分自理能力喪失;無效:運動或非運動障礙無改善,Webster評分無降低,完全喪失自理能力。
1.4EEG檢查 使用上海諾成公司生產的腦電圖儀器對患者進行腦電波采集。患者取坐位,閉目安靜狀態下進行。采用國際10-20系統標準將電極安放在頭皮相應區域表面。電極阻抗≤5 kΩ,采樣頻率200 Hz,帶通濾波1~35 Hz,時間設置為0.3 s,每個受檢者至少使用電腦記錄20 min,沒有動作、肌波等其他偽跡的連續腦電圖。兩側耳垂放置參考電極,進行單極導聯描記。觀察以下頻段的絕對功率:α=8.0~12.9 Hz,β=13.0~30.0 Hz,δ=1.5~3.9 Hz,θ=4.0~7.9 Hz。一個選定電極腦區的功率譜比值定義為該區域內α和β與δ和θ頻段在特定電極定位區絕對功率的比值。每位患者共置16個記錄電極,記錄分別記錄額葉(F:F3+F4+F7+F8+FZ)、中央區(C:C3+C4+CZ)、顳葉(T:T3+T4+T5+T6)、頂葉(P:P3+P4+PZ)和枕區(O:O1+O2)的功率譜比值。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Spearman相關性分析。
2.1治療前后一般資料比較 治療后,Hoehn-Yahr分級:Ⅰ級15例、Ⅱ級15例、Ⅲ級10例。治療后UPDRSⅡ、Ⅲ評分有回升趨勢,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MMSE評分有所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Webster評分量表評估結果 治療后,3例治愈,17例顯效,18例有效,2例無效。
2.3治療前后檢測結果 患者枕區α和β絕對功率值有所上升,在顳區和頂葉的θ和δ段功率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隨后將患者治療前后EEG分析得到的額區、中央區、顳區、枕區、頂葉的功率頻譜比值加以計算分析發現各個腦區的功率頻譜比值均顯著上升,見表3。

表2 治療前后患者EEG分析不同腦區絕對功率值

2.4不同腦區功率頻譜相對比值與MMSE評分相關性 額區、中央區、頂區、枕區、顳區功率頻率比值與MMSE評分呈正相關性(r=0.593、0.492、0.449、0.439、0.411,均P<0.001)。
在PD的臨床進展過程或早期階段,患者即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這種癥狀起病隱匿,不易發覺,需要長期的神經心理學測試進行確診。如若不能早期發現,很容易進展為PD性癡呆,為患者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帶來極大負擔〔10〕。因此臨床實踐中需要快速、可行性高又不會引起任何不適的實際測試來診斷和監測認知能力改變〔11〕。EEG的應用在臨床中甚為廣泛,其可以快速揭示患者腦部生物電活動的變化,不需要患者過多運動和配合,因此被認為可以用作診斷P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一種補充〔12〕。前人研究已經肯定了其在預警方面的價值〔13,14〕。
MMSE在臨床實踐中是一種簡單又實用的測試,但與廣泛的神經心理測試相比,其敏感性較低。已有研究顯示在MMSE評分正常的情況下,一些PD早期患者的EEG中仍然有差異性改變〔15〕。說明單純的神經心理學測試對患者認知功能的認識尚不全面,個體差異性較大,需要更加精準的定量檢測;其次,每個量表測試的大部分是特定的認知功能,如記憶力、注意力或額葉執行功能等,所有這些認知功能實際上需要大腦不同區域同時進行復雜的鏈接和組織來實現〔16〕。所以綜合測定的結果并不完全準確。然而即使MMSE評分較高,但EEG活動的減慢與每個個體MMSE評分依然有正相關性。MMSE作為臨床中普及常用的評估標準,能夠快速全面對腦功能進行分析,因此其評分與腦部生物電活動的變化存在相關性。
EEG指標與PD臨床特征的研究中,以認知領域的研究最為廣泛,原因在于普遍認可人類認知障礙與腦部電活動的慢波頻率相關,即認知障礙下降顯示出更低的α和β波,更高的θ和δ波〔17〕。有研究頻譜比值會展現出與認知功能更為一致的顯著相關性,而其他頻譜的測量,如單個頻段頻譜的功率,可能會在不同研究之間顯示出輕微的不一致。因此頻譜比值(α + β)/(δ + θ)與個別頻譜相比包含更大范圍的腦電活動情況,因此更具有信息量,可能會提供更好的EEG改變情況〔18〕。本研究結果提示經治療后腦部電活動的增強,反映了認知功能的部分恢復。而該比值與所測得的MMSE評分也具有正相關關系,說明EEG分析與MMSE評分的一致性。雖然在URPDS評分中還未得到更好的一致性,但這可能是由于統計樣本數量不足或其他誤差引起。具體的相關性還需要更大范圍的研究。在對PD患者進行疾病治療期間,EEG技術的應用可以準確檢測患者的腦電功率譜,協助醫生判斷患者疾病治療效果,從EEG譜中得到的結果提示可以協助治療方案的及時調整,以期提高患者預后,但患者EEG改善情況與不同癥狀患者的治療方案也有一定關聯,如針刺療法應用后會使患者大腦α、β及θ頻段的相對功率造成或增加或減少的表現,一些針對患者心理和運動癥狀的輔助療法也將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聯合腦功能成像技術對患者的治療進展進行綜合評估會對患者的狀況得到更準確認知;此外,在采用EEG技術檢測PD患者腦功能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生物學數據,這些數據對患者疾病認知及治療方法的研究均有重大意義,還應將這些生物數據資源進行最大程度整合以避免資源浪費。綜上,PD患者在經臨床基礎治療后認知功能有所改善,且可以通過EEG檢測進行一致性評估。EEG作為一種簡便快速的定量生物標志物不僅可以對PD患者早期認知功能進行分析預警,還可以靈敏探測PD過程中認知功能的改變情況。作為臨床中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通過定期復查EEG來判斷PD患者的療效及預后,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