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耀銘 高升 陳泓鑫 謝嘉亮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 廣州 510700)
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SHS)屬于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癥范疇,臨床表現為患側肩部、手腕及指關節疼痛,并伴有血管功能性障礙、水腫和感覺異常〔1,2〕。肩手綜合征不僅阻礙了患者肢體功能訓練,還加重了殘疾程度,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提高治療效果及運動功能的康復效果,降低致殘率,已成為神經科醫生關注的焦點〔3〕。 目前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狀態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其中Bobath技術應用較為廣泛,但單純采取康復訓練存在起效慢、療程長等諸多缺點〔4,5〕。臨床實踐證實蜂針在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疏經通絡、緩解疼痛方面有重大意義,能使肩手部經絡暢通、氣血止痛,促進患肢血液回流,幫助恢復肢體功能〔5〕。 本研究旨在探討蜂針聯合Bobath療法對SHS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科確診的90例SHS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蜂針組、Bobath療法組及聯合組各30例。3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價標準(試行)》〔6〕的診斷標準。 患者單側肩手疼痛,手指活動受限,皮膚潮紅,無局部外傷、感染、周圍血管疾病;②病程2 w至1年;③均為Ⅰ期患者;④意識清晰,無認知功能障礙,能配合訓練;⑤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因骨關節肌肉疾病、骨關節結核、其他肩周炎、類風濕關節炎、頸椎病、丘腦相關病變引起的上肢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②腦卒中≥3次,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③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心血管疾病;④正在服用止痛藥或接受與本研究相似治療措施者;⑤因其他原因不適合針灸或Bobath療法者。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n=30)
1.2治療方法 3組均給予調節血糖、血壓、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神經營養等常規治療,輔以心電監測、合理飲食、用藥護理等。
蜂針組治療。①基本取穴:患側頭頸軀干:風池、大椎、命門、腰陽關;患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陽池、合谷;下肢:足三里、陽陵泉、承山、申脈、丘墟。②操作方法:陽池穴行皮試,15 min內無不適癥狀,則皮試為陰性,可接受蜂針治療。 穴位常規消毒,鑷子輕夾住蜜蜂腰部,蜂尾刺入穴位處,一蜂一穴,15 min后拔針,根據受試者癥狀輕重及耐受蜂毒的能力調整劑量。3次/w,于頭頸軀干、患側上下肢取3~4穴,避免重復取穴,共治療4 w。
Bobath組療法。(1)上肢及軀干訓練:①側臥前伸肩;②抑制上肢痙攣模式訓練;③反射性關鍵控制點訓練;(2)下肢訓練:①髖內收、骨盆旋前訓練;②提腿訓練;③屈膝訓練;④踝關節控制能力訓練。在上述功能訓練后再行站起訓練,進一步控制下肢肌張力及下功能恢復,1次/d,6次/w,40 min/次,休息1 d后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4 w,共治療24次。
聯合組治療。聯合組采用蜂針聯合Bobath療法,操作方法同上述兩組,共治療4 w。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偏癱的現代評價與治療》制定評價標準〔7〕,顯效:肩手關節腫痛消失,肌肉無萎縮,活動功能不受限;有效:肩手關節腫痛基本緩解,肌肉萎縮不明顯,活動輕度受限;無效:上述癥狀均未改善。(2)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對患者日常大小便、吃飯、上廁所、穿衣、活動(步行)、上下樓、洗澡等10項指標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評分越低表明ADL越差〔8〕。(3)運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FMA)量表評估患者軀體運動功能〔9〕,包括:①肌腱反射活動;②伸屈肌協同運動活動;③反射亢進活動;④手腕穩定性;⑤肘部伸直,肩部屈臂30°時腕關節活動度;⑥手指運動;⑦協調能力和速度(指鼻試驗,連續5次)。以某一動作不能完成(0分)、部分能做(1分)、完全完成(2分)計分,最高分66分,最低分為0分,得分越高說明上肢運動功能越好。 (4)采用肩手綜合征評定量表(SHSS)〔8〕評估上肢肩手關節功能活動損傷程度,滿分14分,得分越高,說明損傷越嚴重。所有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14 d、治療后28 d分別隨訪記錄各臨床評定量表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3組臨床療效比較 蜂針組、Bobath組總有效率低于聯合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蜂針組與Bobath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3組臨床療效比較〔n(%),n=30〕
2.23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 治療后14 d,3組ADL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但3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8 d,3組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聯合組顯著高于蜂針組、Bobath組(P<0.05),見表3。

表3 3組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分,n=30)
2.33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3組治療前FMA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4、28 d,3組均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且聯合組均顯著優于蜂針組、Bobath組(P<0.001),見表4。

表4 3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n=30)
2.4兩組治療前后SHSS評分比較 3組治療前SHS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4、28 d,3組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且聯合組顯著優于蜂針組、Bobath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SHSS評分比較分,n=30)
SHS早期表現為患側活動受限,肩關節疼痛,手部溫度升高。水腫疼痛,運動時疼痛加劇,迫使肢體呈病態;疾病后期手部肌肉、皮膚萎縮,甚至攣縮畸形,活動范圍喪失〔10〕。而本病屬于中醫“中風”“痹證”范疇,因為腦卒中后產生局部經絡氣血郁結,關節經絡痹阻,不通則經絡疼痛,此外,局部經絡阻塞,氣血郁結,導致患側肩、肘、手、腕、指各關節處出現疼痛、腫脹,并伴有功能活動受限,因此,本病的治療主要以理氣活血、通絡止痛、舒筋散結為治療方法〔11〕。
Bobath療法又稱神經發育療法,是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2〕。 Bobath療法旨在抑制肘屈,上肢、拇指內收,肩背關節向后,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體位,此外,治療師可根據患者不同體位,有選擇地引導患者進行阻力或輔助運動,以提高核心肌群的穩定性,為其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13〕。蜂針療法是將針刺與蜂毒刺激的有機結合,是針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證實,蜂針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力等作用,臨床廣泛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等疾病〔14〕。 同時蜂尾刺入人體所產生的灼燒感,可達到扶助正、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蜂針結合Bobath療法在改善SHS患者臨床療效、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療效顯著,且此次治療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蜂針療法同時具有針灸、藥物和艾灸3個方面功能:一方面將蜂針直接刺身體的經絡和穴位,可以刺激局部經絡氣血不通,促進氣和血液運行,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并進一步實現“通則不痛”效果,改善SHS患者患肢運動能力;另一方面蜂毒中含有豐富的活性肽、生物胺和酶,這些物質能改善局部黏膜水腫,減少組織粘連,蜂毒還能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提高機體免疫活性及其對抗疾病的能力,此外,有學者提出蜂針入穴時能使局部組織充血水腫,使皮膚溫度升高,故能溫經、祛寒、除濕,通絡起到溫針灸的作用〔15~18〕。鑒于本項研究時間有限,且患者康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該方案的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