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何 瓊,王 謙
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為心律失常常用治療方法之一,可一定程度上提升病人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質量[1-3]。據統計,每年約有90萬例心臟病病人接受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治療,但由于手術存在一定創傷性,且起搏器無法全部代替心臟功能,常引發術后并發癥[4-6]。但相關研究顯示,有8.2%~17.4%病人可在植入術后并發氣胸、感染等嚴重癥狀,威脅病人生命安全,故及時采取相關針對性護理措施,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臨床意義[7-8]。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互聯網不斷普及、發展,微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信息主要來源之一,而第三方應用程序(APP)也逐漸被應用于健康管理領域中[9-11]。本研究觀察移動醫療APP聯合微信群對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病人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等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64例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病人,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45~76(56.86±4.76)歲;文化程度:小學10例,初中8例,高中7例,專科及以上7例。觀察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46~78(57.34±4.59)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12例,高中5例,專科及以上6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均符合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相關手術指征;病人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腦梗死病人;合并惡性腫瘤者;術后伴有囊袋感染病人;伴有語言、聽力功能障礙,無法表達自我感受、想法病人;伴有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均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離院前給予常規健康宣教,內容包含:疾病基礎知識、起搏器相關知識、術后康復注意事項、作息、飲食、用藥指導、心理指導、自我病情觀察、日常生活管理等。離院后定期進行家庭電話隨訪,提醒病人或其家屬及時來院復查。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移動醫療APP聯合微信群護理。①組建專項護理小組,包括主治醫生(1人)、護理部成員(1人)、護士長(1人)、高年資護士(2人)。主治醫生負責給予病人專業生活指導、為病人解答難題,護理部成員負責統籌護理全程、落實具體護理流程,護士長負責建立微信群組、發布公告、實施具體工作,高年資護士負責指導病人如何正確下載、使用APP、維護群組日常交流等。②指導病人使用移動醫療APP,由高年資護士指導病人或其家屬在手機中安裝移動醫療同心管家APP,注冊成功后協助其完善個人信息,同時綁定手機用戶。綁定完成后,該APP可通過語音、文字、視頻、圖片等形式為病人提供相應宣教、指導,包括以下項目。術后天天知,主要內容:病人術后運動、飲食、用藥指導、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心理疏導、術后出血等并發癥預防等,對于閱讀不便的老年病人可指導其使用“自動朗讀”功能,以便其獲取信息;康復百科包括術后康復手冊、同心百科。同心百科可適時發送保健知識,術后康復手冊可適時發送疾病基礎知識、心臟起搏器相關知識、術后康復注意事項、營養處方、運動處方、心理處方等;個人中心,可幫助病人記錄康復足跡、疾病檔案等,同時,定時提醒病人用藥;答疑,設有問問題、打電話、聽講座等功能,可及時為病人解惑答疑;家庭共享:若病人本人無法使用該APP,可將其家屬設為第二聯系人,同時綁定用戶,以便病人家屬了解病人術后注意事項、康復進程。③微信群維護,護理人員需積極引導、鼓勵病人積極在微信群中開展交流活動,遇問題及時在群組中咨詢,由專科醫師為其解答;同時,提醒病人、家屬及時閱讀移動醫療APP中內容。如病人長時間未在群聊中發言,需主動私聊病人,詢問其恢復情況。持續護理干預6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采用自制健康行為評估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健康行為,包括規律作息、適當鍛煉、定期復查,每項均按照完全做到(5分)、基本做到(4分)、部分做到(3分)、小部分做到(2分)、完全做不到(1分)進行評分,該量表信度與效度分別為0.813、0.911,可靠性高。②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生活質量問卷-74(GQOL-74)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評估兩組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心理狀態(抑郁、焦慮程度)、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SDS評分、SAS評分各包含20個項目,評分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12];GQOL-74評分包括生活、軀體、心理、社會4個維度,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生活質量越好[13];ADL評分包括如廁、進食、穿衣、梳洗、行走、洗澡、打電話、購物、備餐、做家務、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藥、自理經濟等14項內容,標準化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14]。③采用自擬服藥依從性問卷調查表評估兩組服藥依從性,80~100分(非常依從);60~79分(一般依從);0~59分(不依從);服藥依從性=[(非常依從+一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氣胸、電極脫位、惡性心律失常等。⑤比較兩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生率,包括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健康行為比較 單位:分

表2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心理狀態、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服藥依從性比較 單位:例(%)

表4 兩組病人并發癥情況比較 單位:例(%)

表5 兩組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3.1 移動醫療APP聯合微信群院外護理對健康行為、日常生活能力、消極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傳統護理模式具有程序化強等特點,無法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且院外隨訪形式較為單一,無法與病人保持穩定、緊密聯系,護理效果較為局限[15-16]。移動醫療APP作為一種新型院外延伸護理工具,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聯合微信群聊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了更為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有效促進醫療資源利用率提升[17-20]。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后觀察組病人適當鍛煉、規律作息、定期復查評分、GQOL-74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護理可增強病人健康行為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消極情緒,促進其生活質量提升。馮菊鳳[21]將微信平臺聯合同伴教育應用在永久起搏器術后病人中,研究結果也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聯合護理可避免常規護理受地點、空間限制等劣勢,通過微信群聊增加與病人院外互動交流,同時,及時提醒病人查看同心管家APP每日所發送宣教知識,使病人養成微信閱讀習慣,更加了解自身疾病,進而自發建立健康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此外,植入術后,病人極易因軀體異常感覺、疾病認知不足、家庭經濟負擔等原因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而聯合護理模式鼓勵病人積極在微信群中發言、交流,并通過APP宣教對其進行情緒疏導,有效促進病人身心健康發展。
3.2 移動醫療APP聯合微信群院外護理對并發癥、MACE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MACE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聯合護理可提升病人服藥依從性,減少術后并發癥及MACE。分析原因為,同心管家APP使得宣教方式更為生動靈活、術后健康管理更為系統,有效提升了病人及其家屬疾病知識掌握度,避免擅自停藥、改藥等事件發生,從而減少并發癥及MACE發生。本研究因選取樣本量有限,結果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倚,在以后研究中將擴大樣本量,以得到更為全面的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移動醫療APP聯合微信群可提升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病人服藥依從性、健康行為及日常生活能力,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減少術后并發癥與MACE,進一步改善病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