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蕾,沈姣姣,單 晶,沈麗菁
老年癡呆癥即阿爾茨海默病,本質為一類進行性發展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病人存在記憶障礙、失語、人格及行為變化等全面癡呆表現,且病人年齡大多在70歲以上[1]。老年癡呆癥的發病機制至今仍未明確,故針對老年癡呆癥病人的治療多為藥物維持性治療,即應用抗焦慮、抑郁等相關精神類藥物,輔以益智、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其治療效果不甚理想[2]。伴隨著老齡化進程的發展,老年癡呆癥已成為我國60歲以上病人死亡的第三大因素[3]。故如何提升老年癡呆癥病人的生存質量、延緩其病情發展,是其護理的重點內容。傳統的臨床護理多為單一訓練及家庭干預,其護理質量一般,無法有效改善病人的整體狀況。蒙臺梭利法則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所提出的應用于智力障礙兒童的一類方法,即為患兒準備相應的環境與教具,鍛煉其大肌肉與手部精細動作,進而提升患兒的綜合能力。因智力障礙兒童與老年癡呆癥病人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有研究者將蒙臺梭利法應用于老年癡呆癥病人,并發現此教育法能夠緩解病人的精神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4]。蒙臺梭利法的干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病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待提升,即病人在相當一部分情況下無法自主完成相應的護理行為,或存在配合度不理想的情況,致使病人的心理層次未能得到充分滿足。音樂療法則是輔助智力情緒障礙、惡性腫瘤等病人的一類邊緣治療方法,可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礙,促進其身心健康[5]。但同時音樂療法也存在其局限性,即需要病人具有一定的樂理基礎或文化水平,能夠理解音樂治療的表層意義。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病人,音樂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而現階段尚未有將蒙臺梭利法與音樂治療相結合干預老年癡呆癥病人的文獻報道,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對老年癡呆病人神經功能、認知功能及睡眠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本院所收治的100例老年癡呆癥病人為研究樣本,以區組隨機化法作為分組原則,將病人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納入標準:以《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與治療》[6]為診斷標準、結合神經影像學檢查,均可確診為老年癡呆癥;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iniMental Satle Examination,MMSE)評分<20分;阿爾茨海默病病理行為評分表(Rating Scale of the 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BEHAVE-AD)評分≥8分;缺血指數量表(Hachinski Inchemic Score,HIS)評分≤4分;配合度良好;機體功能正常,無嚴重基礎疾病。排除標準:合并影響本次研究的基礎疾病;精神、智力發育障礙或遲緩;機體功能障礙或活動受限;并發帕金森病等認知障礙疾病。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癡呆程度、文化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病人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病人在此基礎上同時行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具體如下。
1.2.1 常規護理 病人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病人的生命體征進行記錄,在其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向醫生匯報;協助病人進行日常生活,每間隔1 h觀察病人是否存在咳痰,若存在則為其輕叩背部以排痰;定期為病人按摩肢體,引導其進行基礎行為訓練,適當將肢體擺放至功能位;指導病人合理飲食,進食新鮮的水果及蔬菜,不食用辛辣、油膩及冷凍食物;及時為病人應用吸痰器,預防或減少病人出現誤吸情況,必要時為其應用喂食泵;給予病人一定的心理支持。
1.2.2 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
1.2.2.1 蒙臺梭利法教育 建立研究團隊:由科室護士長1人、主治醫師1人、主管護師2人及護士4人共同構成研究團隊,所有成員均具有3年以上的老年癡呆病人治療及護理經驗;以護士長作為小組負責人,組織團隊成員進行集體培訓、集中會議,并對護理方案進行最終確定;醫生則作為團隊的護理方案顧問,對病人的病情發展情況、治療情況予以把控,及時向護理人員傳遞病人信息,為最終護理方案提供相應的指導;主管護師及護士則是護理方案的具體實施者,嚴格監測病人的機體情況,并為病人提供護理干預服務。
有準備的環境:護理人員設置好整潔有序的活動環境,并擺放日常生活的相關物品及設施,引導病人進行想象;在該環境下病人可獨立進行相關活動,由此引導病人表現其最原始、真實的自我,在病人表現出一定的生活能力時護理人員及時對其進行肯定,并為其塑造康復自信心;避免病人受到外界刺激。
活動材料:相關材料均為病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衣服、褲子、碗筷、錢包、牙刷等,護理人員同時準備粉紅塔、幾何立體組、色板、圓柱體插座、棕色梯、二項式、三角形、數棒、籌碼、串珠及小人等蒙臺梭利法相關教具,向病人簡單介紹每一件教具的用法,教具在每次使用后定期進行消毒并妥善整理。
活動選擇:結合病人的癡呆程度,應用不同的干預方法進行干預;參照蒙臺梭利法的教育理念,為病人設計有意義、可充分調動其興趣的活動,并引導病人自主選擇,病人若對某一項教具表現出濃厚興趣,則可反復應用;活動開始時多選擇簡單的行為,后結合病人的適應情況,逐步提升難度,并具體化相關思維過程,活動內容及時間詳見表2;在活動過程中將一個行為拆分為數個步驟,并盡可能少用語言進行交流,護理人員多以動作進行演示,并引導病人重復;活動可采用一對一獨立形式及團體活動形式進行,每次持續15~45 min,每天進行1次,持續干預至病人出院;活動過程中盡可能有病人的主要照顧者參與,給予病人一定的家庭支持;為病人主要照顧者發放活動手冊,建立病人的活動進度表,在病人每次活動后記錄其活動時間與相關內容;及時跟進病人的活動詳情,為病人及其主要照顧者解答相關問題。

表2 蒙臺梭利法教育的活動內容及時間安排
1.2.2.2 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包含欣賞式音樂治療及參與式音樂治療,具體如下。①音樂聆聽:由心理咨詢師對病人進行專項評估,評估內容包含病情、教育經歷、生活經歷、性格、個人愛好等進行評估,為病人選擇適宜的音樂,音樂類型可為經典民歌、兒歌、流行音樂等,控制其音量≤30 dB,以平臥位或坐位聆聽音樂,病人若在聆聽過程中出現激動表現,則停止播放音樂,引導其入睡。②音樂回憶:護理人員在病人聆聽音樂過程中提示其回憶相關往事,即引導其回憶首次聽到該曲目的場景、時間等。③音樂演唱:在病人接受一段時間的音樂聆聽干預后,護理人員可引導病人教導、演唱該曲目,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練習后組織病人上臺表演,在一位病人表演時引導其他病人進行伴唱。④音樂治療每次持續40 min,每天進行2次,持續治療3個月。
1.3 評價指標
1.3.1 神經功能 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7]作為本次研究神經功能的評價準則,該量表共包含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部肌肉、語言功能等13個項目,量表總分值為42分,病人得分越高表明其神經受損程度越嚴重;記錄并對比病人干預前后NIHSS評分。
1.3.2 認知功能 以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8]作為本次研究認知功能的評價準則,該量表包含視空間/執行功能、注意、命名等7項知識領域,量表總分為30分,病人得分越低表明其認知受損越嚴重;記錄并對比病人干預前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
1.3.3 睡眠質量 以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9]作為本次研究睡眠質量的評價準則,該量表包含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7個維度,共計18個條目,每個維度分值為0~3分,量表總分21分,病人得分越高表明其睡眠質量越差;記錄并對比病人干預前后的PSQI評分。


表3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4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5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PSQI量表評分比較 單位:分
現階段,老年癡呆癥的護理仍處于探索階段,多以家庭、社區護理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由此導致護理效果不甚理想。老年癡呆癥病人的認知能力、神經功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且伴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將完全無法自理[10]。如何提示老年癡呆癥病人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護理質量,已成為當下臨床護理的一大難點。蒙臺梭利教育法最早適用于兒童早期教育,即貫穿智力訓練、感覺訓練及運動訓練,且涵蓋尊重自由至意志建立,主張由日常生活的相關行為入手,為兒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兒童能夠充分進行自主學習,建立并完善其人格[11]。老年癡呆癥病人的智力情況大多相當于6歲內兒童,故以蒙臺梭利教育法進行干預,亦能夠獲得較為理想的護理效果[12-14]。音樂治療則是一類新興的邊緣護理方式,即涵蓋心理治療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結合特定的音樂行為,為病人獲得良好的音樂體驗,由此可發揮音樂所具有的生理及心理效應,病人的心理障礙可得以消除,進而促進其康復[15]。
3.1 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對老年癡呆癥病人神經功能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能夠改善老年癡呆癥病人的神經功能。即提示在以上兩種護理模式的聯合干預下,病人腦側支循環得以建立,其記憶力及注意力明顯改善,護理人員則為病人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封閉的社交環境,能夠與其他病人進行交流活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提升,病人的個人、人際間及社會系統得以強化,其身心需求得以滿足,病人對于甚至能夠初步認知自身所患疾病,在恢復過程中更加愿意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其受損的神經功能由此得到一定恢復[16]。這與皮鳳蘭[17]研究結果相類似,由此觀察組病人表現出更為良好的神經功能水平。
3.2 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對老年癡呆癥病人認知功能的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的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能夠改善老年癡呆癥病人的認知功能。即提示在以上兩種護理模式的聯合干預下,病人大多數情況下處于相對安靜的環境下,其應激反應明顯減少,機體相對放松,由此不良心理因素對于病人的負面影響則明顯降低,病人的定向能力得以恢復,其語言功能則同步得到恢復,其激越、抑郁等臨床癥狀得以改善。此時,病人愿意主動學習相關社會技能,其人際關系不斷改善,能夠適應新環境,與他人建立朋友關系[18-19]。這與楊姍姍等[20]研究結果相類似,由此觀察組病人表現出更好的認知功能。
3.3 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對老年癡呆癥病人睡眠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的PSQI量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能夠提升老年癡呆癥病人的睡眠質量。即提示在以上兩種護理模式的聯合干預下,病人能夠感受到被接納及尊重,病人長時記憶得到一定恢復,行為則得到較大程度的輕化,由此對病人的恢復、預后具有決定性影響,護理人員能夠嚴格執行護理計劃及安排,病人的康復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其機體相對趨于正常化,且病人逐漸能夠認知自身病情的部分情況,更加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這與唐春霞等[21]研究結果相類似,由此觀察組病人表現出更為良好的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應用基于蒙臺梭利法教育聯合音樂療法針對干預老年癡呆癥病人,能夠有效改善其神經功能及認知功能,提升其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