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
(重慶市南開兩江中學校, 重慶 401120)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中要求學校全面壓縮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1]為達這一要求,教師需要提高作業質量,根據學情設計更加個性化的作業,減少機械、無效作業。同時,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地理實踐能力,能夠在室內、野外的真實環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2]地理學科需要適當減少傳統的“紙筆”作業,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開發更加個性化的地理實踐活動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檢驗知識,提高地理實踐能力。
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過程和活動后的表現結果進行評價時,運用表現性評價方式更加合適。表現性評價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表現性目標、表現性任務和表現性評分規則,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3]表現性目標是指希望學習者能夠達到的學習結果。表現性任務是指學習者需要完成的任務或者作業等,這些任務都是檢驗表現性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證據。表現性評分規則的制定通常在表現性任務設計的同時就需要完成。在這三者當中,表現性目標是制定表現性任務的依據,表現性任務指導表現性評分規則的制定,而表現性評分規則的制定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表現性目標(見圖1)。

圖1 表現性評價的構成
綜上,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地理學科需要抓住機遇,拓展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增強作業趣味性,全面減輕作業負擔。本次地理假期綜合實踐作業遵循“雙減”政策的要求,通過地理假期實踐活動的形式,利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地理思維能力。
在制定目標時,教師首先要清晰地掌握四個維度的內容。第一,本次課程或者作業所需要考查的內容;第二,考查的內容所對應的課程標準;第三,重點考查的思維能力;第四,要求學生最終形成的成果。[4]本次地理假期綜合實踐作業考查的是重慶鄉土地理的部分內容——自然地理環境、旅游資源分布與開發。該部分內容所對應的課程標準有兩個,第一是舉例分析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第二是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通過這次實踐,學生收集整理資料,了解重慶紅巖文化,并制定旅行計劃表,實地參觀旅游,感受紅巖文化,并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紅巖景區旅游開發中的不足,形成書面意見,以此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
目標制定的常用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替代法,即根據課堂內容所對應的課程標準,采取替換其中的關鍵詞而形成課程目標。[5]例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認識國家部分的要求“在地圖上指出某國家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6]就可以將某一些關鍵詞進行替換,修改成“在地圖上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第二種是組合法,即課堂內容可能對應數條課程標準,那么就可以將這些課程標準進行組合,提取共同的關鍵詞。第三種是分解法,也就是第二種組合法的逆方法,即將所對應的課程標準分解成多個學習目標。例如,八年級上冊中的“河流”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運用流域圖和相關水文資料,描述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文特征”,[7]提取其中的關鍵詞進行分解和擴充,從而形成多個教學目標。其中“水文特征”就包括了“水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多個要素,而每個要素所對應的“相關水文資料”也有差異。“水位”所對應的“水文資料”是“河流水位變化圖”,而“流量”所對應的“水文資料”是“河流流量圖”。所以一條課程標準就可以分為多個教學目標:運用河流水位變化圖,描述長江一年以內的水位變化情況;運用河流流量圖,描述長江一年以內的流量變化情況。
根據目標制定的三種方法,利用所選內容對應的課程標準,分別用替代法、組合法和分解法制定本次地理假期綜合實踐作業的教學目標。
第一種方法——替代法。課程標準的要求是“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關注家鄉的未來發展,樹立建設家鄉的志向”。[8]替換掉其中的關鍵詞,將“家鄉”替換成“紅巖文化景區”,“發展規劃”替換成“開發現狀和發展規劃”,再增加學生任務就形成了教學目標:了解景區的開發現狀和發展規劃,針對其中問題,形成書面意見。
第二種方法——組合法。在課程標準中,針對本次作業內容有兩個要求,即“關注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和“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9]這兩條標準都著重關注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根據兩條課程標準的共性制定教學目標:查閱歌樂山的地理環境情況,制定參觀的旅行計劃表。
第三種方法——分解法。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舉例分析自然資源、自然災害對家鄉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10]首先提取關鍵詞“分析”和“自然資源”,然后分解兩個關鍵詞。根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方法,[11]“分析”可以分解為“辨別”“調查”和“分析”。而“自然資源”可根據所選內容替換成“自然環境要素”,并可以分解為“自然環境要素的類型”“自然環境要素的狀況”和“自然環境要素的作用”(見圖2)。

圖2 目標分解流程
根據以上的分解結果,將分解過后的關鍵詞進行組合形成教學目標。將“辨別”和“自然環境要素的類型”組合,形成教學目標:通過實地考察,辨別影響渣滓洞和白公館選址的主要自然環境要素類型。將“調查”和“自然環境要素的狀況”組合,形成教學目標:查閱相關史料,調查影響選址的自然環境要素在該歷史階段的狀況。將“分析”和“自然環境要素的作用”組合,形成教學目標:結合該歷史時期的自然環境要素狀況,分析主要自然環境要素對渣滓洞和白公館選址的影響。
根據以上分析,利用三種教學目標制定方法,已經將課程標準轉化為相應的教學目標。
主題一“思索過去,回眸深邃的歷史”的初始教學目標為調查、收集影響渣滓洞和白公館集中營選址的地理要素及其歷史狀況,并分析這些地理要素對選址的影響,結合核心素養的水平分級,制成主題一表現性目標(見表1)。

表1 主題一的表現性目標
主題二“縱享今朝,感悟深厚的積淀”的初始教學目標為查閱歌樂山的地理環境情況,制定參觀的旅行計劃表,結合核心素養的水平分級,制成主題二的表現性目標(見表2)。

表2 主題二的表現性目標
主題三“放眼未來,繪制壯麗的藍圖”的初始教學目標為了解景區的開發現狀和發展規劃,針對其中問題,形成書面意見,結合核心素養的水平分級,制成主題三的表現性目標(見表3)。

表3 主題三的表現性目標
根據以上表現性目標,選擇適當的材料,制成初始的表現性任務。
在傳承紅色文化、感受紅色經典的時代背景下,本次地理假期綜合實踐活動的地點選擇在重慶歌樂山渣滓洞、白公館遺址。針對這個紅色景區,學生首先需要了解該遺址的歷史作用,然后查詢資料,分析國民黨選擇在這里建立集中營的地理原因,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斗爭中的艱苦和毅力。學生帶著一定的知識背景參觀紅色景區,感受紅巖文化。在參觀的時候,注意從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紅色景區的開發現狀并總結開發問題。
根據表現性目標和參觀旅行的過程,制定了三個主題的表現性任務。
第一個主題“思索過去,回眸深邃的歷史”,主要是查詢了解渣滓洞、白公館的歷史背景,了解史實。然后辨別影響渣滓洞、白公館選址的自然環境要素類型,收集歷史時期中的自然環境要素狀況,并分析主要自然環境要素對選址的影響。具體任務如下。
渣滓洞、白公館是我國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遺址,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巨變。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了解國民黨反動派在渣滓洞和白公館犯下的歷史罪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調查,辨別影響渣滓洞、白公館選址的自然環境要素類型,收集歷史時期中的這些自然環境要素現狀,分析這些自然環境要素如何影響渣滓洞和白公館選址,形成書面報告。
第二個主題“縱享今朝,感悟深厚的積淀”,主要是學生前往渣滓洞、白公館遺址參觀。為了獲得更好的旅行體驗,需要根據歌樂山的地理情況,制定旅行計劃表,如根據天氣信息攜帶適當的衣服、根據地形條件穿適合的鞋等。具體任務如下。
假期的時候,你和好朋友準備去探索渣滓洞和白公館,為了獲得更好的游玩體驗,你們需要提前做好攻略。請通過查閱、收集有關資料,從地理的角度制定詳細計劃(見表4),包括但不限于服裝(衣服、鞋等)、食品、輔助工具、路線制定等方面。

表4 旅行計劃表
第三個主題“放眼未來,繪制壯麗的藍圖”,主要是學生在參觀旅行的過程中,基于旅游地理學的視角,分析紅色景區的開發利用現狀并總結問題,收集整理相關信息過后,集體討論對策,并形成書面意見提交給景區相關部門。具體任務如下。
渣滓洞和白公館都積累了沉甸甸的歷史,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中頑強的抗爭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品質。為了更好地展現旅游景點的特點,更好地發揚紅色文化,請你從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渣滓洞和白公館紅色景點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獲得更好的發展,形成書面報告,提交給景區管理人員(推薦分析方面:資源質量、集群狀況、地域組合、客源市場、交通、服務設施、環境承載力)。
課程標準只是對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和最終的結果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的行為過程做出具體評價的內容較少。表現性評分規則可以通過制定學習過程中具體學習行為的評分標準來引領學生探索,并對其行為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分規則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表現示例、具體表現和評分。表現示例是為學生示范表現行為,具體表現是學生在該項目中的具體表現情況,評分是對學生的具體表現行為與表現任務的符合程度進行評價。
根據表現性評分規則的原理和上述表現性任務,針對三個主題制定了三個表現性評價規則表。
主題一從三個維度對學生的表現行為進行評價(見表5)。歷史回顧是評價學生調查收集的歌樂山渣滓洞遺址史實是否完整、清晰;要素評價是評價學生對于影響選址的自然環境要素考慮是否齊全、分析是否完整;結構評價是評價學生在分析過程中的順序是否正確、邏輯是否合理。最后根據所得分的總和劃分相應的等級。

表5 主題一的表現性評分規則
主題二分為三個維度進行評價(見表6)。前期調查是評價學生制定旅行計劃前的信息收集是否完整、考慮的地理要素是否齊全;具體計劃是評價學生根據所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是否制定了相對應的詳細計劃;結構評價是評價學生在制定計劃過程中,前期調查信息和具體計劃關聯是否正確、邏輯是否清晰。最后根據所得分的總和劃分相應的等級。

表6 主題二表現性評分規則
主題三從兩個維度進行評價(見表7)。要素評價是評價學生是否從旅游地理各個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結構評價是評價學生在分析評價時是否合理,邏輯是否清晰,以及在形成書面意見的時候,是否有理有據,邏輯是否清晰完整。最后根據所得分的總和劃分相應的等級。

表7 主題三表現性評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