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席軍 董清平
(湖北省潛江市高石碑鎮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 433126)
豬皮炎腎病綜合征是一種由豬圓環病毒感染引發的免疫功能抑制疾病,哺乳仔豬對豬圓環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主要感染斷奶后仔豬,其中5~12 周齡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病豬感染后其皮膚表面會出現許多形狀不規則的紅色斑點、疹塊,隨著病情發展,病變皮膚顏色變深,病豬日增重緩慢,飼料報酬率下降,甚至變為僵豬。由于豬圓環病毒傳染性強,且病毒耐酸耐熱,不易根除,造成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發病時間長且復發率高,對幼豬生長不利,會給養豬戶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為保障生豬養殖效益,養殖人員需要了解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的發生,做好相應防治措施。
生豬年齡越大,脂肪層越厚,對高熱的耐受性越差,生豬表皮受熱不均會影響體內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進而誘發表皮出現紅疹或其他皮膚病。生豬所處環境濕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于表皮皮膚呼吸,也容易出現皮膚感染癥狀。
豬舍衛生環境不良時容易滋生病原菌或寄生蟲,這些病原微生物會先附著于生豬表皮和皮膚黏膜上,生豬表皮的瘙癢感增加,進而引發濕疹、皮炎等癥狀。
在高熱且降水量較多的夏季,飼料儲藏室通風不良,貯藏方式不合理,尤其是飼喂預混料和濃縮料的豬場,在高熱高濕下飼料容易受潮變質,霉菌大量繁殖,當飼養員飼喂前未對飼料進行品質檢查,生豬采食發霉變質的飼料時就將霉菌帶入到消化道,霉菌在生豬體內會分泌毒素,隨著毒素積累,血液中的有毒物質會引發生豬過敏問題,生豬免疫力逐漸下降,容易感染豬皮炎腎病綜合征。
生豬長期營養不良,處于饑餓狀態,或因采食不當引發大腸桿菌或傳染性胃腸炎等胃腸疾病,也容易促發豬皮炎腎病綜合征。
不同年齡和品種生豬均能感染豬圓環病毒,其中生豬最易感的年齡為5~12 周齡,發病率約為20%,死亡率約為15%,主要呈地方散發[1]。而哺乳仔豬發病率低,隨著生豬年齡增長,成年豬治愈率高,死亡率極低,育肥豬感染后會影響生長發育。
病豬和隱性攜帶豬圓環病毒的生豬。
豬圓環病毒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等途徑傳播,病毒主要集中在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中,在病豬咳嗽、打噴嚏過程中沿著飛沫傳播,病豬糞便中也能檢測出大量病毒。若豬群飼養密度過大,日糧搭配不合理,豬舍糞污未及時清理,豬舍內溫濕度較高時容易刺激生豬感染豬皮炎腎病綜合征,同時頻繁的轉欄也容易增加感染風險。
該病無季節流行特點,以散發為主,病程持續時間長,哺乳仔豬發病率低,主要感染斷奶后仔豬。豬圓環病毒對豬場常用的消毒劑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耐酸,在72℃高溫條件下也能存活一段時間。
發病較為溫和的病豬臨床癥狀不典型,體溫無明顯變化,隨著病情發展,病豬的耳部、背部、胸腹部和四肢會出現許多紅斑、丘疹,顏色從紅色逐漸向深褐色和黑色轉變。
發病較急的生豬體溫可升高到41℃,病豬關節部位腫大,行走和運動時會出現跛行,隨著病情發展,病豬眼瞼不會出現明顯的水腫,頭部淋巴結也會腫大。用抗生素治療時,腫脹部位也無法得到緩解,病豬采食下降、精神不佳、目光呆滯、呼吸不暢、逐漸消瘦,由于豬圓環病毒主要侵害斷奶后仔豬,病豬會出現明顯的生長發育遲緩,甚至變為僵豬,死亡率較高,病豬淘汰率超過50%[2]。
病豬病變皮膚有許多丘疹和病變結節,病豬感染后多個淋巴結腫大,病豬支氣管淋巴結、腹股溝淺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等腫脹,黏膜濕潤,出血明顯,顏色呈土黃色。病豬肝臟腫大,顏色從正常的紅褐色向土黃色轉變,質地變脆。腎臟顏色發黃,質地變脆,表面有許多黃白色的花斑,表面黏膜無法剝離。肺臟出現炎性病變,部分病豬的關節腔內有大量黏液,胃腸黏膜出血,還會出現胃潰瘍癥狀。
病豬在患有豬皮炎腎病綜合征初期皮膚表面出現紅斑、疹快,需要和蚊蟲叮咬、濕疹、豬丹毒、滲出性皮炎、鋅缺乏癥、豬痘、豬疥癬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以防誤診影響對癥治療。
(1)蚊蟲叮咬后的病豬皮膚表面會留有叮咬后的紅點,由于蚊蟲叮咬后皮膚會出現瘙癢,病豬會在圈欄、墻面和地面進行摩擦,摩擦后紅點可能連片出現較大面積的紅斑,尤其是在每年6~8 月夏蚊猖獗的時候,被叮咬后的生豬會在傍晚、清晨出現瘙癢感,紅疹也較為突出。
(2)濕疹:濕疹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夏季高發性皮膚病,病豬發病后,腹部和大腿內側的皮膚表面出現紅斑、水皰、丘疹、結痂,病變皮膚大小呈黃豆般,濕疹也具有瘙癢感,但大腿內側或腹下的濕疹容易在病豬起落時出現潰瘍、化膿,病豬體溫正常,濕疹無傳染性,且病變皮膚呈不規則狀。
(3)豬丹毒:患疹塊型豬丹毒,病豬發病初期,體表溫度逐漸增加,病豬頸部、胸部、腹部、四肢多處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的疹塊,疹塊按壓時顏色會減退,治療不當會向急性敗血型轉變,患急性敗血型豬丹毒,病豬眼部水腫,后肢麻痹,病變皮膚部位如“打火印”,病變疹塊逐漸形成較大的壞死快。病理解剖時腎臟、脾臟腫大,但腎臟顏色并非土黃色,而是紫紅色,胃腸黏膜有炎性病變。
(4)滲出性皮炎:病豬感染葡萄球菌后在眼部、耳部、腹部皮膚出現紅斑和水皰,水皰潰瘍后形呈鱗片狀結節,有瘙癢感,顏色呈棕灰色,痂皮揭開后有鮮紅色創面露出,但該病主要集中在5~6 日齡仔豬[3]。
(5)鋅缺乏癥:慢性非炎性皮膚病起初在背部、臀部發生,呈紅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逐漸呈黑色。
(6)豬痘:春末、秋初易發,主要見于4~6 周齡仔豬,病豬腹部、四肢、眼瞼周圍都會有紅色丘疹。
(7)豬疥癬:小于5 月齡仔豬易感,病豬皮膚瘙癢,奇癢無比,病豬摩擦后出現脫毛,皮膚角質化,表層變厚,食欲降低。
(1)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采集病豬鼻腔分泌物或糞便,提取病毒DNA,設計豬圓環病毒感特異性引物,進行豬圓環病毒感特異性擴增,PCR 產物用2%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檢測。若電泳檢測有目的片段則為陽性,無目的片段則為陰性。
(2)酶聯免疫吸附(ELISA):采集病豬血液,離心獲得血清,利用ELISA 試劑盒對對血清進行檢測,然后置于酶標儀判斷孔內顏色變化,ELISA 可定性和定量診斷豬圓環病毒。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高,操作簡便,應用廣泛。
豬群中發現有感染豬圓環病毒的生豬需第一時間進行隔離,并對病豬活動過的豬舍、運動場或其他區域進行消毒,由于豬圓環病毒有一定的耐酸性,飼養員可用5%氫氧化鈉溶液或10%石灰乳消毒,同時對豬群其他生豬進行緊急疫苗接種。
病情較緩的仔豬可以皮下注射黃芪多糖注射液,每只病豬根據體重來合理用藥,一般每千克病豬注射0.15ml,每天注射1 次,第1 天注射后觀看病豬情況,若有好轉第2 天繼續注射。
病情較為嚴重的可以肌肉注射魚腥草注射液(一次性注射量為5~10ml)+阿莫西林注射液(每千克病豬注射8mg)+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一次性注射量為2~6ml),每天注射1次,連續注射3d,期間留意病豬病情,飼喂易消化飼料[4]。
同時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阿莫西林粉末和清瘟敗毒散粉末,前者每噸飼料加入500g,后者加入2kg 粉末,連續飼喂2~3周,并在感染期間一直飼喂霉菌毒素脫毒劑(如霉凈寶),減少因食源性霉菌引發的豬圓環病毒感染。飲水中可添加黃芪多糖,每噸水添加500g 黃芪多糖即可。豬圓環病毒抗生素治療時應做好鑒別診斷,對常見的皮膚病做好區分,夏季還有防治其他病原菌感染。
給病豬日糧中添加清火解毒的黃芩、消腫止痛的梔子、清熱瀉火的生石膏、補脾益氣的甘草、清熱涼血的玄參和水牛角、清熱除煩的淡竹葉、養血調經的赤芍、消腫排膿的桔梗。
7.1.1 勿喂發霉變質的飼料
由于豬皮炎腎病綜合征主要發生高熱高濕條件下,因此,生豬飼喂前需要對其飼料品質進行檢查,去除發霉變質飼料。
7.1.2 飼料妥善保管
進入6 月后,為防止飼料變質,飼料室需要做好通風工作,同時對飼料合理貯藏,定期檢測飼料品質,夏季切勿存放和堆積過多飼料。
7.1.3 適量添加霉菌毒素處理劑
在生豬日糧中添加適量的霉菌毒素吸附劑,這樣可以降低因飼料發霉變質引發的豬皮炎腎病綜合征感染。
7.2.1 加強清潔和通風
每天對豬舍環境進行清潔,每周消毒一次,每個季度更換豬舍消毒劑,若豬場之前有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發病史,進入夏季后可用堿性消毒劑消毒,如5%氫氧化鈉消毒液。
7.2.2 合理控制飼養密度
斷奶仔豬飼養密度為0.3m2/頭,保育豬為0.7m2/頭,育肥豬為1~1.2m2/頭。
綜上所述,豬皮炎腎病綜合征的誘因很多,主要和生豬飼養管理環境和日常營養有關。由于豬皮炎腎病綜合征主要感染斷奶后仔豬,此時仔豬的抗病力仍處于較低水平,飼養人員要做好仔豬保健工作,按仔豬日齡和豬場疫苗接種計劃科學免疫,提升豬群整體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