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余
(遼寧省凌源市城郊動物衛生監督所 122500)
豬偽狂犬病首次在我國報道是1947 年,自那以后我國的多個省市均有此病的發生。豬偽狂犬病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列為B 類傳染病,該病毒能感染除短尾猿外的大多數哺乳動物,自然宿主為豬。2011 年后,豬偽狂犬病病毒變異毒株開始在中國流行,變異毒株相較于普通毒株,具有毒力增強、抗原變異的特點[1],嚴重危害養豬業的健康發展,這也給豬偽狂犬病的綜合防控帶來一定的挑戰。
豬偽狂犬病毒是皰疹病毒科、甲型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之一,屬于豬皰疹病毒I 型,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徑為150~180nm,其核衣殼直徑為105~110nm,形態由芯髓、衣殼、中間質層和囊膜組成,囊膜表面有放射狀纖突,是線狀雙鏈DNA 病毒。目前已知的豬偽狂犬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毒力和生物學特性都有一定的差異。該病毒有泛噬性,可以在多個組織和細胞中進行增值,并且能造成細胞病變,在核內生成嗜酸性包涵體。豬偽狂犬病毒對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55℃下存活50min,80℃下存活3min,但100℃能瞬間殺滅本病毒,在干燥和陽光直射條件下能使病毒失活,常用的化學消毒劑如乙醚、氯仿等也可殺滅病毒。
近年來,對其各基因功能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尤其是一些病毒復制的非必須基因,常見的毒力基因,缺失這些基因的基礎上,自身病毒的毒力雖然顯著降低甚至消失,但仍然能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力,這一發現為開展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礎。以PRV 最主要的毒力基因TK 為例,與病毒的增殖不相關,但其缺失能引起病毒毒力大大降低,病毒在神經組織中和的復制能力和外周神經到腦的傳播能力都顯著降低。因此,缺失TK 基因的PRV 毒株,會被廣泛應用到PRV 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中。
豬偽狂犬病毒能造成多種動物的感染。如黃牛、水牛、羊、犬貓、兔子、鼠類等都可以通過自然感染本病,馬屬動物對本病有極強的抵抗力,對豬而言,任何生長階段、任何品種的豬均能感染本病毒。豬偽狂犬病主要的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過交配和胎盤傳播,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均會發生感染,由于母豬的免疫球蛋白不能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所以當懷孕母豬感染豬偽狂犬病后胎兒的感染往往是致命的。
偽狂犬病毒的臨診主要取決于感染病毒的毒力、感染量和感染豬的年齡,尤其是新生仔豬感染最為嚴重。初生仔豬偽狂犬病例多數是胚胎期感染的,出生后第一天表現正常,第二天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哺乳困難、抽搐、昏睡、拉稀,口角出現大量泡沫和唾液,聽到聲音興奮發出鳴叫聲,站立不穩,肌肉震顫,進一步發展為四肢運動不協調,頭向后仰,四肢劃水,死亡率非常高,3~5d 內是死亡的高峰期。初期以神經癥狀為主,后期以麻痹為主,最常見的是間歇性抽搐,肌肉痙攣。70 日齡后育肥豬,發育稍微健全,抵抗病毒的能力加強,較仔豬發病較輕,初期感染的消化道癥狀比較明顯,被毛粗亂,沒有光澤,發育遲緩,采食和精神狀態無明顯異常,部分病例1個月左右便會自愈,若繼發其他疾病感染,如乙型腦炎,神經癥狀明顯,四肢不協調,搖擺不定,站立不穩且困難;若繼發豬瘟時,會表現胃腸潰瘍,肝臟和腎臟出血嚴重;繼發藍耳病,出現肺部“蝦肉樣”病變;繼發豬圓環病毒,膽囊和尾部病變明顯。成年豬常常呈隱性感染,體溫稍微有點高,精神不振,很少見神經癥狀,容易恢復。妊娠期母豬受胎40d 以上會發生流產、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產下的仔豬身體瘦弱,一般在2~3d 后死亡,流產率為50%。一旦發生該病,還會造成種豬不育癥,出現睪丸腫大,萎縮,精液質量下降,失去配種能力。母豬有時出現厭食和便秘,多呈一過性或亞臨床感染,屢配不孕,返情率較高,很少死亡。
偽狂犬病毒感染主要見腎臟有拇指大、邊緣整齊的灰白色壞死灶,上呼吸道黏膜和扁桃體充血水腫,胃腸黏膜可看見卡他性炎癥出血。剖檢有臨床癥狀的仔豬會觀察到腦膜明顯充血和腦脊髓液量過多。組織學病變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彌散性非化膿性腦膜腦炎及神經節炎,在腦神經細胞內、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結的淋巴細胞內可見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和出血性炎癥[2]。
該病的臨床癥狀與豬細小病毒病、豬繁殖障礙與呼吸綜合征及豬布氏桿菌病等多個疾病的癥狀相類似,故診斷時應采用實驗室診斷法。實驗室診斷時可選擇病毒分離鑒定、血清學診斷或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病毒分離鑒定是在無菌條件下采集患病豬的腦組織、扁桃體、肝臟、腎臟、脾臟等組織接種于雞胚細胞、豬腎細胞等內,經培養后進行HE 染色,當核內有酸性包涵體時可以判定為豬偽狂犬病感染,這種方法能根據蝕斑大小判斷毒株的毒力情況,且結果最為準確,但由于體外培養對環境和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故不經常在臨床中使用。血清學診斷的主要方法有血清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乳膠凝集試驗、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在以上方法中,血清中和試驗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最高,但操作的要求也最高,工作量大,同時也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實際應用比較少,相比之下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都能達到檢驗要求,且操作便捷,能多樣品同時檢驗,有效協助養殖場疫病監測,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最廣。血凝和徐寧抑制試驗雖能同時進行大量的樣品監測,操作中受到人為因素和操作技術等原因的影響,其試驗結果往往不穩定,會出現誤差。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主要包括核酸探針技術、PCR 技術等。分子生物學的特異性和敏感性都要比血清學診斷強,可用于病原體的診斷,對動物的細菌、病毒、支原體和衣原體等均可通過PCR 方法進行檢測,敏感性強,檢測結果更為準確。高精準檢測出偽狂犬潛伏期和發病期的病毒,為快速降低豬場偽狂犬病毒發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1)預防本病發生首先要消滅場區中的鼠類,還要嚴格控制犬、貓、鳥類和其他禽類進入場區,同時嚴格控制人員來往,禁止進入生產區,全進全出和分階段的飼養模式能在控制疾病上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做好場區周邊環境和舍內環境的消毒工作,有條件的場區可以進行血清學監測,做血清中和試驗,排查陽性病豬,隔離并無害化處理。每隔一段時間檢測一下,直至連續2 次全部轉為陰性結果,最終建立新的無病豬群。
(2)保持豬舍通風順暢,冬季保溫、夏季降溫的舒適的環境,做好清潔和消毒工作,及時清理糞便,避免產生有毒氣體。
(3)由于豬偽狂犬病沒有特效藥物可供使用,應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進行防控,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進行免疫接種,接種途徑主要包括肌肉注射、滴鼻等,在臨床上肌肉注射的方法更為常見,但滴鼻免疫能有效回避母源抗體干擾,減少潛伏感染。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已經研制出預防該病的多種疫苗,主要包括常規弱毒疫苗、滅活疫苗、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基因缺失滅活疫苗及病毒載體重組基因疫苗等,重組疫苗目前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沒有應用于臨床實踐中。滅活疫苗主要是將強毒接種到敏感細胞,細胞出現變化后提取其中病毒,通過有效的方式殺死偽狂犬病毒,在利用佐劑做出針對性較強的疫苗,滅活疫苗安全性較高,不會因免疫接種而導致疫病的發生,但由于滅活疫苗不能把內源性蛋白抗原提呈于免疫系統,所以細胞毒T 細胞反應較弱,免疫效果較難保證。弱毒疫苗則是將野毒株進行人工致弱后得到的疫苗,我國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疫苗就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制的PR 弱毒凍干疫苗,這是一種gI/gE 雙基因缺失疫苗,這一疫苗免疫原性較高,生產成本低,基因缺失疫苗避免了反毒現象的發生,安全性也有了保障。基因工程缺失疫苗主要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在病毒基因組中插入或缺失一段序列使病毒的一些基因不能表達,這樣既能使病毒毒力減弱,還能保持其免疫原性,從而達到誘導機體免疫應答,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除此之外,免疫刺激復合物是近些年來研制出的一種亞單位疫苗,能有效實現抗原遞呈作用,還能有效增強機體的免疫,在偽狂犬病種的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應用前景。核酸疫苗、重組疫苗、亞單位疫苗等其他形式的疫苗也均在積極研發當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學的不斷發展,基因工程疫苗必然會為根除豬偽狂犬病貢獻力量。
豬偽狂犬病目前尚無特效藥,主要以預防為主,藥物為輔的原則[3],綜合防控,建立嚴格的消毒、免疫、驅蟲和飼養管理制度,提高防控水平,確保豬群的健康狀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現在已成功研制出多種弱毒疫苗,對該病的預防起到積極作用。陽性豬只不能作為種用,杜絕本病的發生和傳播,才能有效保障養殖者的經濟效益,促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