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霞
(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城關鎮畜牧獸醫工作站 731200)
我國草原遼闊,牧草種類繁多,草場質量及牧草品質優良,是世界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條件。而且我國羊資源豐富,且養羊業具有千年歷史。羊肉鮮美嫩滑,營養豐富,具有健脾補腎、驅寒補血等功效,羊奶富含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營養價值非常高且易于吸收,被世界公認為最接近人母乳的奶制品,具有“奶中之王”的美稱;羊毛纖維柔軟、彈性好、保暖性好、吸濕性強,被廣泛用于制作毛毯、被褥、氈呢、絨線及毛衣等紡織品。由此可見,養羊業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場效益。羔羊是指從出生到斷奶期的羊只(0~4 月齡),羔羊成活率和繁殖力的高低制約著整個羊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養殖人員需充分掌握羔羊的生理特點,尋找出影響羔羊健康發育的因素,并采取積極的飼養管理措施,這樣才能保障羔羊正常生長,減少發病和死亡,為羊只后期生長發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羔羊出后前幾天生長變化不大,但在之后的1~3 個月,生長速度非常快、新陳代謝極為旺盛,通常情況下出生后14d 的體重是原來的2 倍,而肉羊和綿羊日增重平均分別可達到300和200g/d[1];同時,在哺乳期間,羔羊的頸椎骨、腰椎骨、胸椎骨、肋骨及股骨也快速增大伸長,體型變大增寬,這也加大了對蛋白質、鈣、鐵、磷等營養物的需求量。因此,應根據羔羊發育特點,在哺乳期處理滿足母乳需求量,還需額外補充粗精料以訓練羔羊自由采食,通常在羔羊出生15d 后便可增加輔食,以促進羔羊瘤胃發育,從而滿足羔羊快速生長需要。
羔羊出生后,各組織器官發育不健全,各項生理發育機能均不夠完善。羔羊免疫力較低,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較差,若飼養環境較差,特別容易感染各種疾病。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元素、維生素、白細胞和大量抗體,是1~2 周齡羔羊獲得營養和抗體的唯一來源。因此,在飼養過程中需及時給予羔羊吃上充足的母乳,并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應激條件,進而保證羔羊存活率。
初生羔羊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對溫度調節平衡能力較差;再者,初生羔羊被毛稀薄,皮下脂肪較少,沒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最后,羔羊體內供熱物質較少,對外界寒冷天氣的抵御性較差。因此,當外界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羔羊容易發生感冒、腹瀉及產生熱應激等狀況,甚至引發死亡等。因此,在秋冬寒冷的季節需做好保暖防寒防潮措施,在夏季高溫濕熱季節需做好防暑降溫等措施,這樣才能保障羔羊正常生長,減少疾病的發生。
新生羔羊消化道較短,腸道占整個消化道的70%~80%,遠高于成年羊(30%~50%)[2]。羔羊在出生3 周齡前沒有反芻行為,該階段以母乳為主,主要由皺胃承擔消化功能,消化規律與單胃動物相似,但胃腺體不發達,胃酸分泌和酶活性極低。3~8 周齡為過渡期,瘤胃發育不健全,酶活性逐漸增強。直至8 周齡后羔羊才有反芻行為,消化功能增強,胰脂肪酶和麥芽糖酶活性達到最高水平,但瘤胃中微生物菌群尚未形成,只能消化少量的纖維性飼草量,消化機能仍不夠完善。因此,在滿足足夠的母乳飼養時,可根據羔羊生長發育需求,適當添加植物性飼草料,以促進消化功能的發育。
羔羊出生后離開母體開始獨立生活,要面對完全不一樣的生存環境,由于其生理發育不健全,對冷、熱、濕等特別敏感,1~2 周齡的羔羊消化道黏膜易受病菌侵入,此階段羔羊的適應能力較差。但同時羔羊的可塑性較強,進入哺乳期后,外部環境變化會引起機體發生相應變化,這對羔羊定向培育具有非常最要的意義,如1 周齡左右的羔羊會跟隨母羊模仿其采食牧草行為,這對后期人工誘導補飼具有積極作用。
母羊健康狀況及營養水平直接關乎羔羊成活率及生長發育狀況。在配種前需給予繁殖母羊質量較好的飼草料以促進抓膘;配種時滿足營養需求,并選擇健康強壯的公羊進行配種。妊娠期間需根據妊娠母羊的生理特點、營養需求及胎兒的發育情況進行飼喂,防止營養不良或營養過剩等情況,導致難產、早產、胎兒過小或過大,進而影響羔羊成活率及后期的生長發育。妊娠初期需根據當地疫病流行特點及時接種相應疫苗,并定期進行消毒驅蟲;另外,這期間胎兒營養需求較低,不需要過度補充營養,只要精粗飼料合理搭配,同時補充適量的鈣、磷、硒、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即可。而到了妊娠中后期,胎兒發育快,需要大量營養物質,應增加飼喂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豐富的精粗飼料,通常每天需補充精飼料0.3~0.4kg,優質青貯料2.5~3kg,胡蘿卜0.3~0.5kg[3],并給予干凈飲水,注意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溫,實時觀察母羊健康動態,發現異樣及時處理。
接產前先將毛巾、消毒藥品及消毒好的接產器械準備好,并調整好產房溫度,保證舒適、通風、干燥的環境。在母羊生產過程中讓其自行分娩,不要盲目干預,以免影響羔羊及母羊的健康。若生產時長過長,工作人員可給予科學的幫助。分娩過后,工作人員實施斷臍,用消毒的剪刀在離腹部5cm 左右的臍帶處剪短,并立即用消毒處理的棉線結扎,再用碘酒進行嚴格的消毒,以防感染破傷風。隨后,將羔羊回到母羊身邊,將其將羔羊全身舔干凈,可促進母子感情。但若母羊拒絕,工作人員需立即用毛巾清除羔羊口、鼻、眼、耳等部位的黏液,防止感冒,或引起呼吸困難造成窒息死亡。若羔羊因宮內缺氧或吸入過量羊水導致假死狀況,工作人員需及時進行人工呼吸或將羔羊吊掛拍打胸部,可使羔羊恢復正常呼吸。
母羊產后1~5d 產生初乳,初乳易吸收,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鎂、鐵、促生長因子及母源抗體等物質。初乳對羔羊來說非常最要,是其獲得抗體的唯一途徑,新生羔羊腸黏膜對大分子物質具有很強的通透性,能很好的吸收免疫球蛋白。及時吃上初乳既可滿足羔羊日常的營養需求,也可幫助羔羊獲得抗體,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抵抗外界有害病原微生物,減少疾病的感染。其中富含的鎂離子可以促進胎糞的排出,防止羔羊出現便秘、肚脹等現象,有利于羔羊腸道健康。但隨著羔羊的生長,對免疫球蛋白的消化吸收能力也在下降;而且在羔羊出生后24h 后,初乳中的抗體會逐漸下降,因此,最好在羔羊出生后1h 內吃上初乳,并保證出生18h 內能吸吮110~170g 的初乳,以保障羔羊營養需求及免疫力的提高。
隨著羔羊的生長發育,單純的母乳已滿足不了其日常營養需求,同時,為了促進羔羊腸胃功能的發展,適時補飼具有積極作用。一般在羔羊出生7d 后訓練其采食固體飼料,如將豆面和玉米面加水混合呈稀粥狀,每只羔羊10~50g/d。在出生10~15d 后可開始補飼,可先添加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鮮嫩、優質牧草或加工處理的軟細干草。在羔羊20 日齡后可開始混合增加精料飼喂,可將精料碾磨粉碎,按照每只羔羊30~50g/d 逐步增加至50~75g/d 進行添加[4]。同時,還需觀察每日羔羊的采食量、排泄情況,并且要遵循少量勤添、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好飼槽衛生,避免飼料浪費。
首先,提供干凈、衛生良好的飼養環境,及時清理胎衣、糞便及玷污的墊草,并定期對飼養工具及欄舍內外進行全面嚴格地清洗及消毒,防止飛鳥蟲鼠出入羊場。其次,提供通風、干燥、舒適的飼養條件,控制飼養密度,定期檢修各設備,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冬季注意防寒保暖,梅雨季注意防潮,減少各種不良因素,防止羔羊產生應激反應。再者,及時斷奶,通常3~4 月齡可采取斷奶,控制在7~10d 斷奶成功,不能過早或過晚斷奶,也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防止影響羔羊生長發育。最后,修建運動場地,提供適當的運動量,可讓7~10日齡的羔羊每天在運動場地自由運動一段時間或讓21 日齡后的羔羊跟隨母羊進行放牧,以促進羔羊骨骼發育,提高體質。
新生羔羊免疫能力低下,疾病預防工作是提高羔羊成活率的關鍵措施。可根據當地羊疫病流行特征、動物防疫部門疫病發布情況、天氣環境、季節更變及疫病調研結果等制定建立健全的整套疫苗免疫防疫制度。通常羔羊出生24h 內易發生腹瀉,需及時注射羊痢疾疫苗;出生7d 內需接種“三聯四防”滅活疫苗。此外,羔羊注射疫苗后要注意觀察羔羊是否出現嚴重的免疫反應,若出現免疫反應可為其皮下注射0.1%鹽酸腎上腺素1ml 來緩解癥狀[5]。做到早接種、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使羔羊盡早產生抗原,增強抗病能力,降低疾病發生率,促進羔羊健康生長。
綜上所述,羔羊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最為敏感脆弱,需要細心、謹慎、科學的哺育管理。因此,飼養人員需充分了解羔羊的生理特點,加強母羊飼養管理,做好羔羊接產工作,及時給予充足的初乳,適時補料,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疾病預防才能保障羔羊健康,從而提高羊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