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山東省平邑縣畜牧獸醫局仲村畜牧獸醫站 273300)
犢牛患病的原因是巴貝斯蟲在寄主體內發育,這個過程通常要經過2 個宿主的轉換,這2 個宿主分別為犢牛和硬蜱。其中犢牛雙芽巴貝斯蟲主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子孢子的蜱吸食犢牛的血液,之后進入紅細胞中,然后子孢子再通過裂殖生殖繁殖,產生裂殖子。之后紅細胞會繼續生長然后破裂,在破裂過程中會有大量蟲體釋放出來,然后蟲體會進入到新的紅細胞內生長破裂,重復上述過程產生配子體。如果蜱吸食的血液為帶蟲犢牛或病犢牛則蟲體會在蜱唾液腺產生很多子孢子[1]。
一般來說,導致牛巴貝斯原蟲病發病的主要病原是牛巴貝斯原蟲強毒株,一旦患病會出現凝血功能障礙,這時紅細胞會吸附在毛細血管等處。通常情況下紅細胞被破壞會導致大多數雙芽巴貝斯原蟲,這也是為什么牛巴貝斯原蟲感染的急性病例治愈后數年內仍具有傳染性,雙芽巴貝斯原蟲感染的病例在數月后也具有感染性,且攜帶病原的病牛在攜帶期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從臨床發病情況看,不同品種的牛對巴貝斯原蟲的敏感性不同,與非洲瘤牛和歐洲牛相比,對牛巴貝斯原蟲和雙芽巴貝斯原蟲的耐受性更強。
犢牛巴貝斯蟲病由于區域和季節的原因會產生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該病容易發生在放牧犢牛群中,很少在舍飼犢牛中發病,不僅如此,羊、犬、馬及豬等動物也很容易感染該病。通常情況下,該病的發生呈現明顯季節性,每年的7 月或9 月是南方地區爆發該病的高峰期,從發病情況看,此病主要在日齡較小的犢牛中發生,成年犢牛患病概率較低。不過犢牛患病癥狀不是很明顯,成年犢牛一旦發病幾乎會死亡。從傳播方式看,該病主要通過硬蜱科的一些蜱傳播,通過吸取患病牛的血液導致胎兒感染。
從臨床發病情況看,犢牛巴貝斯蟲病的潛伏期通常在8~15d,在剛感病時犢牛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嚴重的犢牛體溫也可高達40~42℃,與此同時,患病犢牛也可能會表現出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等癥狀。從本質上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病犢牛體內大量紅細胞被破壞,導致犢牛體內供血不足,甚至有的病犢牛會排出血紅蛋白尿[2]。具體可以結合病牛發病的速度將其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患急性型病癥的病牛在肝病初期會出現明顯的體溫上升情況,甚至體溫高達42℃、眼膜潮紅、呼吸非常急促,后來隨著患病時間的增加,病牛會在陰涼處臥地且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如果是母牛患急性型巴貝斯蟲病,母牛泌乳量明顯減少,有少數母牛由于患病嚴重,乳房部位也會發生惡性水腫,且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母牛的病癥會逐漸加重,后期病牛十分虛弱,且出現停止進食的情況,少數病牛會排出紅色尿液和含有黏液的糞便;慢性型病牛的體溫通常不會在短時間發生較大變化,但會出現精神倦怠、全身無力、便秘等情況。
可采牛耳靜脈血的方式,利用蟲體濃集法制得沉淀物,按常規推制成抹片,干燥,滴甲醇三滴,使其固定,用姬氏染色法染色染后用油浸鏡頭檢查。發現紅細胞內有環狀、橢圓形、單個或成雙的梨形蟲體,其長度紅細胞半徑,成雙的蟲體以其尖端相對形成鈍角,具有一團染色質。根據發病情況和臨床癥狀,結合耳靜脈采血涂片鏡檢發現蟲體,診斷為牛巴貝斯焦蟲病。
另外,實驗室診斷也可以利用血清學檢測,但這種診斷方法的缺點在于不一定能證明保護性免疫的存在,具體來看,血清學檢測主要分別為間接熒光抗體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前者結合了熒光顯微鏡的高靈敏度和免疫學方法的特異性,并且操作簡單,得到了廣泛應用;后者是所有血清學診斷方法中最有前途的診斷工具,因為此種方法不僅能批量檢測樣品,且檢測客觀,結果相對準確,但由于最初是從紅細胞中提取粗制抗原,導致出現很多的假陽性情況,后來采取雙芽巴貝斯蟲的RAP-IC 端構建物作為抗原檢測陽性牛。
在剖檢病死犢牛尸體時我們不難發現,病犢牛的尸體上有多處出血點,且病毒牛的血液稀,仔細觀察病死牛的脾臟、淋巴結可見明顯腫脹且呈現紅色。剖檢病死犢牛的心臟可以看到犢牛心肌松軟,肝、脾、腎、肺等部位都可見到出血點,膀胱部位膨大且伴隨有大量紅色尿液。
治療犢牛巴貝斯蟲病前飼養人員首先要做好相關準備工作,這樣才可以有效確保治療效果,具體地飼養人員應先將病犢牛隔離,然后再使用濃度為0.5%的敵百蟲溶液來全面清理犢牛舍,做好全面消毒工作,在完成這些工作后再對病犢牛展開緊急治療,現階段常用的緊急治療方式是將咪唑苯脲按照1:10 的比例配置成10%的水溶液給病牛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1~3mg,或者可以給患病犢牛肌肉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來灌輸濃度為5%~7%的溶液,注意一定要嚴格控制藥量,每千克體重3.5~3.8mg,之前飼養人員應先對犢牛進行測試,避免犢牛在接受治療時出現毒性反應,病犢牛會表現出起臥不安、肌肉震顫、頻頻排尿等,因此,在對妊娠牛、羊進行治療時不會采用這種方法[3]。不僅如此,一般在治療時也不會用硫酸喹啉脲給妊娠牛進行皮下注射,這主要是因為該藥物的毒性較大,很容易使妊娠犢牛出現流產情況,甚至普通病牛可能在服藥后也會出現無法靜臥、肌肉顫抖、流口水、出虛汗、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因此,飼養人員應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這種方法。
犢牛巴貝斯蟲病的預防需要飼養人員搞好滅蜱工作,定期對犢牛舍進行消毒,確保牛舍空氣清新,讓犢牛可以正常地生長發育,同時也應實行科學輪牧。特別是在蜱蟲流行季節,飼養人員一定不能在蜱蟲大量生長的草場中放牧。或者也可將放牧改為舍飼,保證犢牛生活環境的衛生。另外相關部門也要做好檢疫工作,如果不能不從外地調進犢牛、羊,一定要在牛羊入舍前對其進行嚴格檢疫,建議完成后觀察一段時間才可以將其和其他犢牛、羊一起飼養。如果在隔離觀察過程中發現有患病犢牛或帶蟲犢牛則立即將其隔離,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如果飼養人員在飼養時有發現疑似病癥,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先根據犢牛是否會排出血紅蛋白尿來進行診斷,診斷時一定要區分犢牛巴貝斯病和牛泰勒蟲病。雖然這兩種病都可以侵害淋巴系統,但不同的是犢牛泰勒蟲病治療比較麻煩,犢牛患病后很容易會出現死亡情況,所以為了避免出現誤診情況,飼養人員一定要密切關注養犢牛的動態。另外,由于該病主要通過營寄生生活的蜱作為傳播媒介,因此可以通過切斷傳播途徑來減少該病發病的概率。如可以采取人工捉蜱或體表噴灑藥物的方式來消滅蜱蟲,常見的藥物像馬拉硫磷等,注意在使用藥物時一定要控制好用藥劑量,避免出現人畜中毒的情況,或者飼養人員也可以結合一些物理措施來減少巴貝斯蟲侵害犢牛的情況,如給土地翻新、改良土壤或人工種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物理措施。
犢牛巴貝斯蟲病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且該病通常呈大規模發病的趨勢,因此,飼養人員必須要做好日常飼養工作,一旦發現感病牛羊就應立即將其隔離,并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另外,為了有效減少該病的發生,飼養人員也應做好牛群驅蟲和疫病免疫工作,經常給養殖場消毒,切實保證養殖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