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偉
(廣西北流市動物檢疫駐鎮工作站 537400)
仔豬副傷寒也稱為豬沙門氏菌病,是一類危害仔豬的高熱性傳染病,病原為豬霍亂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等沙門氏菌。沙門氏菌造成的疾病多種多樣,分布范圍十分廣泛,一些沙門氏菌不僅對動物繁殖性能、幼齡動物生長發育等造成威脅,也能感染人類,發生食物中毒,甚至引發敗血癥等癥狀[1],是危害公共衛生的重要病原菌。
沙門氏菌根據不同的抗原類型可分為多個血清型,目前,已知血清型類型可達2500 種以上,除了一些較為少見的血清型(邦戈爾沙門氏菌)外,其余血清型均為腸道沙門氏菌[1]。沙門氏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健康生豬的腸道、糞便內均有一定數量的沙門氏菌,當出現突然更換飼料、母乳供應不足、豬舍內環境潮濕、溫度驟變或營養不良等情況時,會嚴重影響仔豬防御能力,從而導致寄生在仔豬體內的沙門氏菌迅速繁殖,毒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強[2],造成仔豬發生副傷寒。除了原本寄生在仔豬體內的沙門氏菌能引起副傷寒外,經長途運輸、混群、引進新生豬等管理過程也容易使沙門氏菌數量增多,加之仔豬的免疫能力較差,沙門氏菌容易侵入體內,引發疾病。
該病多發生于1~4 月齡的仔豬,成年豬很少發病,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尤其是在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的養殖場更易發病[2],這主要是因為飼養管理條件較差養殖場的生豬免疫力均比較低下,更容易導致體內細菌繁殖,特別是患有其他傳染病或寄生蟲疾病時,也會繼發副傷寒病。仔豬副傷寒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豬和帶菌豬,其尿液、糞便、乳汁及流產胎兒中均有大量沙門氏菌,健康生豬接觸到病原微生物后,經消化道感染而發病。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僅在冬季、春季多發。
本病潛伏期約為2d 至數周[3],潛伏期長短主要取決于患病豬抵抗能力和侵入機體的細菌數量、毒力不同。
急性型病主要見于流行初期,患病仔豬體溫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或廢絕,腹痛不安,腹瀉,排出的糞便為淡黃色或灰綠色,有惡臭氣味。隨著病程延長,逐步表現為呼吸困難,脫水,耳根、胸前、下腹及四肢處的皮膚有紫紅色出血點。部分患病豬表現為肛門失禁,行走、站立、躺臥時均會排出糞便,導致尾部和整個后軀均沾染糞污。這一類型病死率很高,病程多在2~4d 之間,也有的會在出現癥狀后24h 內發生死亡。
這一類型的患病豬體溫升高至40.5℃以上,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喜歡扎堆或鉆墊草,打寒戰。患病豬長期腹瀉,糞便為灰白色或黃綠色水樣,有惡臭氣味,糞便內有大量的壞死組織、纖維素樣物質,消瘦,貧血,被毛凌亂,眼結膜發炎,眼部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生長發育遲緩。這一類型的病程多數在2~3 周以上,最后因衰竭而發生死亡,也有部分患病豬能被治愈,但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成為僵豬。
剖檢急性型患病豬可看到患病豬周身淤血且有瘀斑,胸腔中有少量積液,胃底部充血,黏膜脫落,胃腸道內有急性卡他性炎癥,小腸壁變薄,內有大量氣體或淡黃色物質,腸壁呈點狀出血。脾臟腫脹,邊緣鈍圓,為暗紫色或藍色。慢性型患病豬的主要病理變化為壞死性腸炎,且集中在盲腸、結腸、回腸后段,這部分腸管增厚,腸黏膜覆蓋灰黃色、淡綠色的麥麩樣壞死物,將壞死物剝開后可以看到腸黏膜上有紅色、不規則的潰瘍面,脾臟漿膜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肝臟腫脹,膽囊內有小潰瘍灶,腸系膜淋巴結呈索狀,有出血。病程達10d 以上的病例盲腸和結腸內附著彌漫性、腐乳狀物質,剝開后為紅色黏膜。心包膜和心外膜粘連,心包腔內有纖維素性物質,心內膜有出血斑。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特征可以進行初步診斷,如需確診應借助實驗室診斷。可用于診斷仔豬副傷寒的方法包括涂片鏡檢、細菌分離培養、細菌生化實驗、血清學反應等[4],這些方法均能很好地對該病進行確診。
主要應用于病死豬確診,無菌采集心血、肝臟或脾臟進行涂片,經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以看到兩端鈍圓的細長型桿菌,且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可以大致判斷為沙門氏菌感染。
以心血、肝臟、脾臟、淋巴結為樣品,接種于普通瓊脂培養基、麥康凱培養基、鮮血瓊脂培養基、ss 瓊脂培養基內,培養24h 后對菌落進行觀察,可以看到普通瓊脂培養基內有細小、邊緣光滑、濕潤半透明的菌落,麥康凱培養基上有無色、光滑、濕潤、半透明的圓形菌落,鮮血培養基上有光滑微微隆起的菌落,SS 瓊脂培養基上有無色透明的圓形菌落,可以判斷為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仔豬副傷寒。
將分離得到的典型細菌接種在生化發酵管內進行培養,如果不能分解乳糖、蔗糖、棉籽糖,葡萄糖、三糖鐵、乳糖、木糖、麥芽糖、鼠李糖產酸產氣,尿素、V-P 試驗陰性,則可判斷為沙門氏菌感染。
將沙門氏菌培養物置于載玻片上,與蒸餾水混勻后低價A~F 多價O 血清,反應20min 后進行鏡檢,可以看到四周有透明、顆粒狀或絮狀的凝結塊,證明為沙門氏菌感染。
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后使用藥敏試驗來確定治療藥物,如果不具備藥敏試驗條件,可使用鹽酸環丙沙星、乳酸諾氟沙星、恩諾沙星、鹽酸多西環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沙門氏菌對青霉素、阿莫西林、土霉素、磺胺類等藥物的敏感性較差,不建議用于仔豬副傷寒的治療。當發現患病豬后,應先進行隔離,并對環境進行消毒,選擇敏感性較高的抗生素進行肌內注射或腹腔注射,一般治療3~6d 可獲得明顯療效。
本病的主要預防手段是疫苗接種,對沒有感染沙門氏菌的健康仔豬應使用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疫苗進行注射,注射前按照說明書的要求使用氫氧化鋁生理鹽水進行稀釋,也可拌料或飲水進行口服免疫,但口服免疫時應注意疫苗攝入量,一定要讓每頭仔豬都攝入足夠的疫苗,必要時可以進行疫苗抗體效價檢測。沙門氏菌在環境中存在較為廣泛,所以應定期進行環境消毒,降低環境內沙門氏菌的量。在管理上堅持自繁自養,減少從場外引入生豬的頻率,給仔豬配制營養均衡、易消化的飼糧,注意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補充,提高仔豬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