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國連
(新疆昌吉市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831100)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肥牛肉質鮮美,口感較好,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且脂肪含量較低,符合當前消費者健康飲食的要求。我國肥牛市場隨之擴大,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但目前我國肥牛養殖業中還存在較多問題,制約了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深刻分析養殖問題,強化飼養管理經驗與技術,注重飼養管理細節,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對推動肥牛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極為重要。
我國傳統育肥牛養殖模式以小農戶、小規模的分散養殖為主,占養殖總量的80%左右,有些養殖戶最多可養十幾頭,少的則飼養1~5 頭[1],由于飼養管理水平不同,有的缺乏科學、體系化的管理體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的管理效率低下導致冬季飼草供應不足,僅以干稻草為主,不利于牛群的生長發育。且個體農戶隨意性很強,不能按市場需求調整養殖量,完全按照自己的經驗與想法養殖,雖然市場廣闊需求量大,但卻很難提升其經濟收益的情況。另外,個體養殖戶的管理也較為混亂,導致養殖戶很難將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不利于肥牛養殖的規模化發展,也限制了產業的經濟收益。
我國是養殖大國,但育肥牛養殖以分散農戶養殖居多,這些普通養殖戶大多缺乏相關專業知識,通常根據自身經驗進行養殖,往往在出現各類疾病或養殖問題時不能及時做出判斷,使得生產效率低下,甚至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當育肥牛病死后也不能妥善處理尸體,不了解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意義,甚至有部分養殖戶為了彌補育肥牛病死后產生的經濟損失,將病死育肥牛運輸至屠宰廠,而不是進行深埋或焚燒,這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危害著公共衛生安全。
除一些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外,大多散戶或小型養殖場的環境衛生條件很難達到標準。清潔消毒與滅蠅驅蟲工作不到位,牛群管理工作缺乏科學性,飼養場地設施不完善,缺少資金,導致養殖條件不達標。還有部分養殖場在建場初期沒有綜合考慮養殖規模和機械化設備,生產區、隔離區、糞污處理區的界限不明,甚至沒有進行合理分區,凈道和污道也沒有完全分開,導致污道上運送的污物影響凈道中運送的飼料等物品,增加育肥牛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風險。
大多數育肥牛養殖戶對疫病防控的意識較為薄弱,缺乏針對本場有效的防疫制度體系,往往是有牛發生疾病后才開始治療,且診斷的主觀意識較強,導致誤診、錯用藥物、治療不及時等情況經常出現,導致疾病治愈率降低,這也是制約育肥牛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對場內生物安全防控意識不強,外來人員隨意進出,不對養殖區域進行定期的清潔消毒,導致致病菌進入場內并大量滋生。生長環境太差,導致育肥牛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疾病。
育肥牛的生長周期較長,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營養物質供其生長發育。但在實際養殖中,養殖戶為降低成本或自身經驗不足,經常使用秸稈等作物為主要飼料飼喂,并且缺乏育肥牛生長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等其他營養物,長期的營養缺乏會導致育肥牛生長緩慢,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疾病,還會影響牛肉品質及食品安全。在選購精飼料過程中總是比較價格,而不注重原料質量,部分無良商家以次充好,甚至使用霉變玉米等對育肥牛有毒有害的物質作為精飼料原材料,這都會導致育肥牛無法通過飼料補充每日所需的營養元素,還存在黃曲霉毒素中毒等風險。在飼喂量上,部分養殖戶也不能根據育肥牛生長周期及時調整飼喂量,出現飼喂過多或過少的現象。
目前,我國缺乏對肉牛品種的規模化改良,缺乏明確的養殖方向與育種目標,導致當前育肥牛養殖中品種退化問題非常嚴重,全國大多以黃牛為主。在長期養殖中對黃牛進行不合理雜交,導致黃牛生產能力降低,優良品種日益匱乏。缺少標準的品種改良基地,有些品種改良基地并未達到標準的改良技術,育肥技術落后,導致黃牛生長緩慢,生產品質較差,屠宰率與肉品質均很難達到標準。還有部分地區選擇的改良品種不能適應當地氣候特點,雜交后代抗病力較弱,使養殖戶對雜交工作產生抵觸情緒。一些地區的本地牛體格較小,而為了追求高產肉性能,與體格較大的肉用牛進行雜交,造成母牛難產,影響了母牛繁殖成活率,延緩品種改良進度。
首先,加強管理體制改革,采用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式進行飼養管理,加大對當地養殖產業的資金補貼支持,推廣機械化、規范時間與地點飼喂,科學搭配飼料,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根據育肥牛的生長特點與生長時期合理調整飼料,保證育肥牛健康生長。另外,飼料配比與加工技術對育肥牛的生長也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應維持在15%以內,當育肥牛進入育肥后期,可以將蛋白質含量降到10%左右[2]。傳統養殖中秸稈飼料的利用率較低,可通過青貯、氨化等加工處理后飼喂,既提高了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改善了秸稈適口性;既降低了育肥牛飼料的成本支出,提高了農副產品利用率,還避免了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各地區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還應對獸藥和飼料進行篩選、監管,幫助養殖戶選擇優質的獸藥、飼料,這樣不僅能提高育肥牛的養殖安全性,還能降低養殖成本。利用育肥牛養殖安全性突出這一特點,還可以進一步進行育肥牛無公害認證,將育肥牛作為品牌進行推廣和宣傳。
基層農業部門應定期組織養殖者進行系統知識、技術方面的學習,提高養殖者的經驗與技術能力。同時組織專業人員到養殖廠內進行技術指導,聽取農戶的反饋,及時為養殖戶提供信息咨詢與技術服務,指導農戶進行科學養殖,特別是要幫助養殖戶明確育肥牛的出欄時間,多數育肥牛需要育肥1 年以上,但具體的出欄時間應根據育肥牛生長發育階段和市場需求進行確定,必要時應合理調整出欄期,特別是當飼料成本增加,市場上牛肉價格不穩定時,應縮短育肥期,盡早出欄來提升飼料轉化率,穩定養殖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部門還應加大對養殖戶的津貼支持,改善養殖場內的機械設備等更新換代情況,推進養殖現代化進程,提高養殖收益。還可通過補貼養殖者引進新品種,提供預防疾病的疫苗等方式,幫助農戶提高養殖能力,促進育肥牛養殖的快速發展。
加強疫病防控意識對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才能更好的確保牛群健康生長。首先,根據育肥牛生長時期接種相應疫苗,有效提高牛群對各類疫病的抵抗力。其次,做好養殖場內環境清潔工作,可使用石灰或火堿對牛舍進行消毒,每天可消毒2 次,及時清除剩余的飼料與墊料,防止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另外,還應注意牛舍通風、保暖防寒與采光等情況,保證牛群良好的生長環境,防止應激反應引發疾病。應每隔2~3 個月對育肥牛進行1 次驅蟲,可使用阿苯達唑、丙硫咪唑進行體內驅蟲,或使用阿維菌素、伊維菌素肌肉注射來達到驅蟲的目的,預防寄生蟲類疫病的發生,保證牛群安全[3]。
積極開展品種培育和研發工作,不僅應直接引進與當地氣候特點相適應的優質育肥牛品種,以提高產量,還應通過雜交培育來提升當地育肥牛的品質。雜交得到的育肥牛遺傳特性較強,養殖周期明顯縮短,且具有比較好的抗病性和免疫能力。因此,相關部門應重視本地黃牛品種改良工作,引進優質種公牛與雜交技術,可通過培養專業人士進行人工授精等技術,快速實現黃牛品種改良工作。通過引進優質的公牛凍精,處理過后人工授精注入母牛子宮,既提高了種公牛的利用效率,又降低了養殖成本,雜交后的品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牛肉品質,提高了生產效益,且減少疫病的傳播率,有效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益。目前,有很多可用于與本地牛雜交的優質牛品種,如利木贊牛、夏洛萊牛、安格斯牛等,這些品種的牛發育速度快,飼料報酬高,只要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通常能獲得較為理想的生產效率。
由于養殖戶對市場實時價格掌握不夠,導致存在高買、低賣的現象,因此,各地方政府應搭建互聯網平臺,及時公布市場實時價格及需求,這樣不僅能幫助養殖戶掌握育肥牛的價格變化規律,也能對育肥牛的價格進行實時監控,防止不良競爭,穩定育肥牛交易市場。
綜上所述,解決當前我國育肥牛養殖中存在的管理、技術、飼料、疾病防控及品種改良等問題,是促進育肥牛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另外,養殖者應提高自身素質,相關部門應增強相應支持,確保我國育肥牛養殖能穩定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