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娥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杏園畜牧獸醫站 743019)
在養豬生產中,為了獲取最佳的養殖效益,必須減少飼料成本,但在飼料加工和養殖過程中由于飼料配方設計不科學,盲目照搬別人的飼料配方,不能按照豬群不同生長階段來科學設計配方和生產飼料,無法滿足豬群生長發育需要,提高飼料轉化率。同時采取飼料加工工藝不當,不能將飼料原料充分粉碎或攪拌均勻,致使飼料營養不均衡,豬只發生營養缺乏飼料效果降低現象。另外,在飼料保管或收購時,由于保管不善或檢測設備簡陋,致使飼料及原料發生霉變,不僅引起豬只生長緩慢、增重不足,甚至還會引起免疫抑制和各種傳染性疾病,給養豬場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為滿足豬群正常生長發育,增長育肥和繁殖仔豬的需求,提高飼料利用率和降低飼料成本,需要按照豬只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來科學配置飼料配方,并采取先進的設備來生產飼料。但目前許多小型養豬場依然盲目照搬別的豬場飼料配方,致使各種原料之間搭配不協調、飼養營養成分不均衡,不僅無法滿足豬只生長發育需要,還會降低飼料利用率,增加飼料成本,進而影響豬場經濟效益。
同時,不能根據原料性狀的改變而隨時調整飼料配方。如在秋冬季節,雖然生產中使用的預混料或濃縮料質量沒有變化,但豬群生長速度遲緩、體重增長不足,這些往往是由于使用新玉米的原因,因為剛收割的玉米水分含量超標,配置出來的飼料中能量含量不足,豬只采食這樣的飼料勢必會影響體重增長和生長發育[1]。
在飼料加工生產過程中,如果粉碎機的錘片發生磨損,沒有及時修復或更換會引起飼料原料不能充分粉碎、甚至混合不均勻,造成飼料營養成分不均衡。有的小型養豬場采用人工自配飼料,這樣的小型飼料加工機器往往攪拌不充分,有的在添加預混料或添加劑時發生次序混亂和攪拌不勻的情況,也會造成飼料利用率低和飼料浪費。有的工作人員稱量不準確,或者沒有定期校正稱量器具,這樣生產的飼料也無法達到配方要求[1]。
在選購飼料原料時只重視檢測水分是否超標,而忽視對霉粒多少的要求,或者只檢測常見的黃曲霉素含量,沒有檢測赭曲霉毒素、鐮孢霉毒素、T-2 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致使飼料中霉菌毒素超標,飼料適口性變差,不僅降低飼料轉化率和豬只生長速度,還會引起豬只免疫抑制和抗病能力下降,嚴重危害豬群健康狀況。
在豬群管理過程中,不能按照豬只生長發育要求定時定量飼喂豬只,再加上不能定期清理料槽,導致料槽中剩料過多,料槽底部的粉料發生霉變后再采取任何防霉或除霉措施都不會達到理想的除霉效果,豬群會遭受霉菌毒素的危害。輕則致使豬只生長緩慢、增重不足,重則會引起豬群繁殖障礙,發生免疫抑制,誘導各種疫病的發生,最終也會造成飼料成本增加,經濟效益下降[2]。
一些養豬場管理者根據豬群不同飼養階段更換飼料,沒有做好計劃,致使一些飼料積壓過多,飼料中的營養成分發生分解失效。尤其在炎熱的夏季,飼料中的維生素很容易失效,影響飼料的使用效果,降低飼料轉化率,增加飼料成本[2]。
夏季溫度過高會對生豬采食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沒有明顯降低,這就需要飼養管理人員通過提升飼料營養成分的濃度來滿足母豬對營養的需求。反之,冬季生豬采食量通常會有所增多,如果此時飼料配方沒有進行及時調整和更換,生豬攝入蛋白飼料過多,造成飼料浪費。
有時由于市場行情較差,生豬飼養場原本計劃按照育肥豬飼養的母豬臨近出欄期才轉為后備母豬進行飼養,直至配種后才開始飼喂母豬料,這會影響母豬繁殖性能,甚至出現乏情現象。各生豬飼養場應定期檢查豬群結構,并不斷調整,降低無效豬的比例。所謂無效豬是指超過300 日齡但仍沒有發情的后備母豬、2 個發情周期以上仍沒有發情的經產母豬、6 胎以上且連續兩個胎次產出仔豬數少于8 頭的母豬、有習慣性流產或肢蹄性疾病的母豬、精子活力不足或精液利用率低的種公豬、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且影響日后生長發育的仔豬、弱豬、連續治療但不見成效的患病豬等,這些生豬不僅不能創造價值,還會增加飼料成本,應及時發現并進行淘汰。
根據豬群不同飼養階段,由專門的技術人員來設計科學的飼料配方,同時加工生產飼料的員工應嚴格按照配方配比,避免稱量不準或配比錯誤的情況出現。為盡量降低飼料成本,建議就地取材,選擇低價優質的飼料原料,在原料發生改變時,應根據原料所含營養成分及時調整飼料配方。還可根據外界溫度變化來合理調節飼料配方,促使豬只在不同生長階段均能獲取充足的營養,保證生長速度和體重增長達標,進而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養殖效益,為減少飼料成本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及時更換飼料配方,一方面,當生豬進入不同生產階段時,要根據該階段生長發育特點配制科學合理的飼料,另一方面,結合季節因素不斷調整飼料中各營養成分的比例,以減少飼料浪費。在更換飼料時應循序漸進,逐步由舊飼料配方更換為新飼料配方,不得突然改變飼料成分,造成生豬的應激反應,在配制日糧過程中除注重蛋白質飼料、能量飼料配置,還應添加維生素、礦物質元素,當飼料中的硒元素和VE缺乏時,母豬可能會出現乏情現象,公豬性欲降低,精子活力也受到一定影響,會縮短種用公豬的使用年限,也會造成生豬飼養場內產仔豬數降低,弱仔率提高,影響養豬場的整體經濟效益。
在選購飼料原料時首先控制水分含量在13%以下,同時保證儲存間的濕度維持在75%以下,避免原料或飼料受潮發生霉變。嚴格飼料檢測,除了肉眼觀察霉粒不超標外,需要采用先進的檢測設備檢測飼料原料中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鐮孢霉毒素、T-2 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含量是否超標,一旦發現劣質或霉菌毒素超標的原料立即剔除,不再使用,并且在加工生產過程中也要控制好整個程序,嚴防飼料發生霉變情況。建議在生產飼料時添加高效的脫霉劑或抗霉劑,控制飼料中霉菌毒素含量,可以有效維持豬群健康狀況,繼而為減少飼料成本做好準備工作。
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用優質低價原料生產飼料,可大大降低飼料成本。在選購原料時應制定購進制度、規范質量標準,明確稱量職責等,確保原料質量和重量達標,同時隨時了解原料價格,準確把握規律,通過采購原料的季節差、時間差來進一步降低原料和飼料成本。在價格合適的情況下還應將原料質量放在首位[3]。
為進一步降低養豬場的飼料成本,嚴格遵循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降低無效豬的飼養,應不斷優化豬群結構。一個好的豬群成年母豬頭數應是萬頭商品肉豬數與每頭成年母豬每年能提供商品豬數的比值[3],而公豬數應為成年母豬數的1/25,后備母豬和后備公豬的年更新率應維持在33%左右。只有豬群結構不斷趨于合理,才能保障生豬飼養場健康、穩定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養豬生產中需要根據豬只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來科學設計飼料配方;采用先進的飼料加工工藝將飼料原料充分粉碎和攪拌均勻,保證飼料營養均衡;妥善保管飼料和定時定量飼喂豬群,避免飼料或原料發生霉變,進而減少飼料成本,提高養豬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