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良偉 何慶玲 譚學桃
(1,江蘇省睢寧縣畜牧獸醫技術指導站 221200;2,徐州豐尚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221221)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餐桌食品的口感及質量更加重視。羊肉由于其細膩的口感,豐富的營養,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因此,近年來,我國養羊場規模不斷擴大,但由于大多數飼養人員依然沿用傳統的飼養管理模式導致我國養羊業問題不斷增多。傳統飼養模式由于飼養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標準化飼養管理措施,從而造成養殖場經濟效益嚴重下滑,因此,做好規模化養殖場內標準化管理措施對提高我國養羊業健康發展,增加養殖人員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選好址是做好羊養殖的第一步,大規模羊養殖場選址較為科學、標準,但中小規模養殖場選址隨意,并未完全意識到科學選址的重要性。首先,中小規模養殖場未詳細了解實際飼養規模及周邊環境,因此,養殖場的建設也未經過科學的規劃,最終造成養殖場建設規模較小,飼養規模較大,從而造成飼養密度過高,不利于動物疫病的防治。其次,選擇地勢低洼地區建廠,容易出現積水現象。長時間處于污染區域內,對羊機體健康及正常生長發育影響較大,且增加各類傳染病發生概率,危害食品質量安全,最終造成人體健康受損。因此,養殖場的建設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和標準,通常選擇地勢較高、交通便利、通風良好、光照充足、遠離學校交通主干道、水源等地區。養殖人員還應根據各地政府劃分的養殖區域和禁養區域建設養殖場,禁止在禁養區內建設。除此之外,養殖場外還應配備充足的運動場地和糞污處理場地,確保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尿液等污染物完全處理為有機肥,從而降低對環境的污染,達到資源化利用,實現養殖零排放零污染的要求[1]。
除養殖場選址建設外,羊舍的建造也應充分考慮采光、通風、保暖等條件,全方位保證羊舍內部各項條件良好,充分滿足羊的正常生長發育。
做好養殖場各生產功能區的科學規劃布局可有效提高養殖效益。養殖場內主要分為生產區、管理區及隔離區3 個部分,生產區主要包括羊舍、飼料儲存室、飼料加工室。生產區域是規模化養羊場內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養殖場進出口內應設置管理人員的更衣室和消毒間,養殖場門口設置消毒池,所有進出車輛和人員必須在進行嚴格的殺菌消毒后才可進入生產區。進入生產區前還應更換專業服裝。另外,生產區中心部位應作為羊舍的所在區域,相鄰羊舍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授精室應建設在母羊室周邊方便進行人工授精,生產區地勢較低的地方應作為糞便收集場的所在地。由于養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糞便、尿液等排泄物,對環境具有嚴重的污染,因此,糞污處理設施應遠離羊舍,處于地勢低洼地區,更有利于收集和清理。飼料室應建設在羊舍周圍,與飼料加工室應緊密相連,方便取料,還可有效避免飼料的營養損耗。
養殖場內的管理區域主要用于整個生產環節的指揮及對外聯系。如飼料生產、羊飼養、銷售等,管理區域應建設在地勢較高的地區,通常處于養殖場上風向,從而避免養殖人員遭受污染。
隔離區主要用于病羊的隔離和治療,因此應設置于養殖場的下風向,與羊舍應保持較遠的距離,設置消毒和隔離屏障。隔離區域內應設有廢棄物無公害化處理設備,通過對糞便等污染物的高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從而降低環境污染。
養殖過程中疾病的預防工作十分重要。規模化養羊場內實行標準化管理,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入侵,通過控制病源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養殖各環節都有可能發生疾病,因此,飼養人員應利用現階段預防條件和方法,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通過合理選擇養殖場地,禁止在疫區內建廠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另外,養殖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疾病預防制度來開展各項疾病防控工作,且需嚴格執行。其次,堅持自繁自養,減少不必要的羊群購入,對于新購入的羊群在開展疾病檢疫過程中還應對其進行隔離觀察,在確保無任何傳染性疾病后方可混群飼養。除此之外,養殖過程中應定期對羊群進行疫病檢疫工作,加強日常觀察,及時記錄羊群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疫情及時向有關部門上報,并對病羊進行及時的隔離治療,防治疾病的快速擴散[2]。
切斷疾病傳播途徑作為降低疾病發生率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降低疫情的大規模擴散。因此,養殖人員應充分認識到殺菌、消毒的重要性。做好養殖過程中的消毒工作,同時還應提高羊舍內的通風頻率,提高羊舍內空氣質量,避免有害氣體對羊造成健康損傷。另外,還應控制羊群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造成疾病快速傳播。定期對羊舍內的所有用具及周邊環境進行殺毒處理,從而降低病毒細菌的大規模繁殖。但應注意消毒藥物的使用,避免長時間使用一種消毒藥物。養殖人員應交替使用多種消毒藥,防止細菌、病毒出現耐藥性。
養殖過程中應注重管理的科學性,加強對養殖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疫病防范意識,定期組織管理方面的培訓還可幫助養殖人員在疫情發生時快速作出反應,采取有效合理的防控措施,從而避免疾病的大規模擴散。另外,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應做好相應記錄工作,為后續疾病發生提供良好的治療基礎。
目前,我國肉羊優良品種主要具有早熟、生產性能優良、繁殖力強、遺傳性能穩定等特點。規模化養殖過程中應精選優良品種,除精選優良品種外,羊群結構是否合理也是影響羊生產效益的重要因素。通常合理的羊群結構為母羊與羔羊比例為5:2,育成羊與羔羊比例為3:2,公母比例應為1:25。
對于羔羊可實行早期斷奶技術,通過早期斷奶縮短母羊繁殖周期,從而提高母羊的繁殖性能。另外,羔羊應盡早補飼,通過獲得充足的營養促進瘤胃生長發育,進而提高其生產潛力[3]。
養殖場應聘用飼養技術水平較高的畜牧師進行專業的養殖指導,通過制定合理科學的生產計劃、免疫程序及管理方案有效提高養殖效益。另外,養殖場內對工作人員應嚴格計劃和工作方案。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及時淘汰工作不積極、飼養技術水平較低的人員。
綜上所述,做好規模化羊養殖場標準化管理可有效提高養羊業經濟效益,促進我國養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養殖人員應通過合理、科學的選址及羊舍建設和布局,提高養殖水平,降低疫病的發生。另外,對于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疾病應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科學管理等手段降低疾病發生率和擴散程度,進而降低養殖損失,提高羊肉產品質量安全,保證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除此之外,還應選擇優良品種及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通過合理配置羊舍內羊群結構,加強母羊和育成羊、羔羊的飼養管理,從而實現養羊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