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業發展中心 262600)
豬氣喘病又被稱為豬支原體肺炎,本病是由豬受到支原體感染后引起的一種疾病,具有潛伏期長、隱匿性強、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的特點[1]。而且此病原可以長期存在于環境中,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的危害,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做到以防為主,提前預防本病的發生。
本病的病原為豬肺炎支原體,是一種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經過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在顯微鏡下鏡檢可見病原呈現出多型性,而且大小也不一致,常見的有球狀、桿狀、樹枝狀和不規則形狀。本病原為兼性厭氧,能通過培養基培養,但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不良且生長緩慢,需要2~4d 的時間才可見培養基上有菌落生長。其菌落生長有特色,形成“油煎蛋”樣。病原沒有細胞壁,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其在自然環境中只能存活1~2d,在干燥的環境中只能存活幾個小時[2]。使用常規的消毒藥物均可將其殺死。但其對低溫有較強的耐受力,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中可以長期存活超過1 年。其對青鏈霉素的敏感性較差,但對卡那霉素和大觀霉素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豬氣喘病的傳染源為發病豬和隱性感染豬,甚至發病后康復的豬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可以向體外排毒,造成周圍環境的污染。病原主要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也可以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母豬還可以通過乳汁分泌向體外排毒,直接造成仔豬感染。本病原僅可造成豬只感染,通常不分年齡、性別及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但年齡大小對易感性有影響,初生仔豬和保育豬易感性最高,而且感染后的死亡率也最高。不同品種的豬易感性也有所差異,當地土豬要比引進豬種的易感性高。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豬對本病原也有較強的易感性。但成年豬和公豬通常易感性較低,而且感染后多呈現隱性發病和慢性發病。
本病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其在氣候較為寒冷的季節發病率會有所上升,尤其是在豬群受到寒冷和氣候突變的應激作用下發病率突然升高。此外,如果養殖場的飼養管理不良也會造成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如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暢和養殖環境衛生條件過差等,都會造成病原迅速在豬群內傳播。本病發生在新疫區常呈現出爆發式流行,具有急性發病經過,如果發生在老疫區多呈現慢性經過和隱性經過,甚至不表現出發病癥狀,而且病死率較低。
根據病豬發病后的表現可將病豬臨床癥狀分為3 種,即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
本型多發生于新疫區,其中以妊娠母豬、哺乳母豬及斷奶仔豬發病率高。發病豬的病程通常在1~2 周,也有病程較短的病豬只有2~3d,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病豬表現為精神沉郁,站立不穩或喜臥。多出現呼吸道癥狀,有嚴重的咳嗽和氣喘。呼吸加快可達到60~100 次/min[3],呼吸時可見腹部有起伏狀。通常病豬不出現體溫升高。病豬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出現呼吸困難,食欲廢絕,最終因窒息而死亡。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轉化過來,病程持續較長,發病呈現出慢性經過。在老疫區也常出現養殖場直接發生慢性型病例。病豬主要表現為咳嗽,嚴重時會有疼痛反應。咳嗽多出現在早上和晚上,有時在進食或運動后也有明顯的咳嗽。伴隨咳嗽還會有喘氣癥狀,病豬通常呼吸頻率可達到50~100 次/min。隨著病情的發展,咳嗽和氣喘有所加重,甚至能影響豬的食欲。當仔豬出現慢性感染時表現為生長發育變緩,體形消瘦,病程較長,通常可以達到2~3 個月,病豬具有一定的病死率,其病死率不僅與病情有關,還與飼養管理的好壞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大多豬會變為僵豬。
本型多發生在成年豬或公豬感染后,而且是發生于本病的老疫區,也可由慢性感染的病豬轉化過來。本型病豬通常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有時也會出現一些咳嗽和氣喘情況,但不嚴重,而且多出現在早上或當豬劇烈運動后。病豬不出現發燒和食欲減退的情況。但其體內長期攜帶病原,能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向體外排毒,引起其他健康豬感染發病。本型病豬給養豬場造成潛在的威脅,常會導致大量豬感染發病。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可見病變主要發生在肺臟和呼吸道,發病豬的肺臟表現為對稱性病變,病變區域大小不等,病變的肺臟部位呈現出深紅或淡黃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變部位逐漸有褪色變化,變為灰黃或灰白。在包膜內還有數量不等的壞死點,多呈現灰白色米粒大小。肺臟內部的支氣管增厚且從中流出大量黏液和血液的泡沫狀液體。病變組織和健康組織之間的界限很明顯,病變肺臟還出現氣腫和水腫,并有大量淤血。肺門淋巴結也出現腫大、變硬,而且具有明顯的增生。有時可見病死豬的肺臟和胸膜出現粘連,難以分開。
對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的觀察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通過實驗室技術。常用的實驗室技術有病原學診斷、血清學診斷和分子生物學診斷。病原學診斷是通過對病原分離培養和染色鏡檢來對本病進行診斷。近些年多采用復紅染色法進行染色鏡檢,菌落在染色后形態清晰,用于診斷效果較好。血清學診斷主要是采用補體結合試驗和間接血凝試驗及美聯免疫吸附試驗。將這些方法應用于臨床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可以對本病進行確診,而且操作相對簡單易行。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是應用PCR 技術和核酸探針技術。應用本技術能檢測出病料中含有的微量病原,具有非常高的特異性,可以對本病進行確診。
預防本病首先應通過疫苗接種的方式,通常在仔豬達到1~2 周時進行首免,而后在8~11 周時進行第二次免疫接種。接種時可以采用頸部肌肉注射,也可以采用胸腔注射的方式。其中胸腔注射的方式效果較好,成年豬可以在秋季免疫弱毒疫苗。通過疫苗接種可以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在疫苗接種的同時要提升養豬場飼養管理水平。控制豬舍飼養密度,確保舍內具有合理的溫濕度,保持盡量恒定。還要保持圈舍清潔,圈舍要勤打掃,在打掃后要應用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消毒不僅對圈舍內外消毒,還需要對進入養殖場的物品進行消毒。在養殖中要給豬群提供營養豐富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提升豬群免疫力。
本病對抗生素敏感,可以應用抗生素來對病豬進行治療。治療選用的藥物可以通過藥敏試驗篩選,也可以選擇常規對本病敏感的藥物。現在臨床上多用替米考星治療,治療時對病豬進行肌肉注射,發病嚴重的病豬可以提升注射次數和注射劑量,常用劑量為每天每100kg 體重注射10ml,連續用藥7d。也可以在飼料中加入氟苯尼考粉和多西環素粉,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投喂西藥的同時可以加入中藥方劑,中西藥結合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