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英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農業農村局 274700)
羊養殖業是我國畜牧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規模化羊養殖場數量不斷提升,在為我國畜牧業積蓄發展力量、提升畜牧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羊只傳染病高發、防疫不及時、養殖不科學等問題,嚴重制約我國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羊腹瀉病是常見羊只傳染性疾病之一,其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包括病原微生物、物理因素及消化性因素等,養殖場衛生不達標、水質較差、飼料配比不合理、疫病防治體系不完善等都有可能誘發羊腹瀉病,輕則導致羊只失水過多、生長不良,重則導致養殖場羊只全部感染疾病乃至死亡。為此,常見羊腹瀉病診斷及有效治療已成為羊養殖業領域一項重要的課題。
輪狀病毒是引起腹瀉的最重要病毒,少數病毒亦可引起腸外系統感染。輪狀病毒由消化道傳播,會在動物之間交叉感染,誘發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寒冷等應激因素。5~10 日齡羔羊感染輪狀病毒后會出現發熱、上呼吸道癥狀、嘔吐、腹瀉、水樣便等癥狀,該病毒在成年羊只上表現為隱性感染。羊輪狀病毒感染發病率高達59%以上,死亡率可達11%,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羊腹瀉病[1]。
診斷該病可以通過核酸電泳對毒型進行鑒別,具體方法為采集羊只腹瀉糞便,以豬輪狀病毒、人輪狀病毒為病原材料,經聚丙烯酰胺凝膠制備、輪狀病毒RNA 提取、核酸電泳、固定、還原顯色、制片等流程后便可觀察診斷結果。
羊輪狀病毒感染治療以疫苗接種為主,研究表明,對染病羊只注射低溫培育法致弱的病毒,使羊只體內產生免疫抗體相對于滅活疫苗接種來說治療效果更佳。同時,在接種弱毒疫苗的基礎上配合抗革蘭氏陰性細菌藥物、鏈霉素等進行綜合治療,其治療效果比單獨使用藥物治療效果高10%。
沙門氏菌是誘發羊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其發生一般無季節性規律,羊只感染沙門氏菌后任何季節都有可能發病。在診斷羊腹瀉病時需要綜合觀察患病羊只臨床癥狀,調查羊只生存環境,確定羊只腹瀉誘因,包括物理性因素、寄生蟲、病菌感染等,再結合實驗室診斷確定羊腹瀉病致病細菌種類。
羊只感染沙門氏菌的癥狀較為嚴重,發病時羊只體溫迅速升高,出現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癥狀,嚴重時會影響羊只行動能力。隨著沙門氏菌對羊只胃腸系統侵蝕程度的不斷提升,羊只腹瀉頻率提升、糞便惡臭且伴有血絲。如果對病死羊只進行解剖可發現其有敗血癥狀,病死羊只肝臟部位會出現腫脹及充血情況,妊娠期母羊會產生胎盤充血及水腫癥狀。
羊只感染沙門氏菌癥狀雖然嚴重,但如果治療及時可以有效提升羊只存活率。羊沙門氏菌感染治療的要點在于做好日常管理,在羔羊出生后加強對羔羊的初乳飼喂,注重羔羊及母羊的防寒保暖。羊只染病后以鏈霉素、頭孢噻呋等進行藥物治療便可緩解病癥,提升羊腹瀉病治療效果。
羔羊痢疾一般發生于7 日齡羔羊群體,尤其是2~5 日齡為該病高發期。羔羊痢疾包括急性型及亞急性型2 種,其中急性型痢疾最明顯的臨床表現為猝死,如果羔羊精神萎靡、不愿進食、腹部腫脹、糞便呈棕灰色半液體狀態且伴有血絲、惡臭,便極有可能患有痢疾;亞急性型病型是較為常見的羔羊痢疾,病程可達1~2d,患病羔羊精神低沉、不喜動,常有弓背現象,其糞便呈黃色半液體狀態,隨著病程推進,患病羔羊糞便帶有黏液,呈黃綠色或灰黃色,且肛門位置常粘有糞便。羔羊痢疾診斷一般以流行病學及臨床癥狀變化予以初步診斷,再結合試驗檢查予以確認[2]。
在確定羔羊患有痢疾后,應對患病羔羊進行隔離處理,及早治療以爭取最佳治療時間。同時,根據羔羊癥狀的輕重及病程適度、適量使用藥物:(1)羔羊患病初期,清除羊腸內容物,在35ml 溫水內加入2g 硫酸鎂、0.25ml 甲醛并一次性灌入羔羊體內;(2)第一天上午、下午分別服用18ml 含1%的高錳酸鉀溶液。第二天上午服用同樣劑量及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連續服用3d;(3)如果患病羔羊并發肺炎,病癥較為嚴重,可分別選取青霉素及鏈霉素20 萬IU,混合后注入羔羊肌肉內,每日注射2 次。
羊只感染大腸桿菌導致其腹瀉的情況較為多見,尤其是發育不全面的羔羊感染大腸桿菌的發病率較高。患病羊只發病初期會出現體溫升高現象,出現腹瀉后體溫下降進而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糞便惡臭且夾雜大量氣泡,糞便由黃色逐漸變為白色。在疾病診斷中以臨床癥狀與實驗室結合的方法為主,先分離羊只體內病原體,因感染大腸桿菌后羊只胃腸功能紊亂,需要通過糞便及排出物的實驗室化驗結果鑒別細菌類型,以診斷結果為依據選擇科學、適宜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羊腹瀉病診斷與治療的科學性。
羊只大腸桿菌感染的治療方法包括通過靜脈注射方式進行補液,為羊只生存提供必要的葡萄糖、營養物質、生理鹽水等。患病羊只每日口服2 次土霉素,或每日口服2 次新霉素,每日肌肉注射一次恩諾沙星或頭孢噻呋。如果患病羊只心臟衰弱,可在皮下注射適量安鈉咖;針對患病新生羔羊需補充適量胃蛋白酶。經過治療羊只病癥得到緩解后降低抗生素類藥物用量,補充益生菌等有助于調節羊只胃腸菌群,并注重對新生羔羊、母羊的護理。
羊腸毒血癥由魏氏梭菌誘發,患病羊只病癥嚴重,潛伏1~2d 后羊只會出現嚴重腹瀉,糞便呈清水狀,且伴有四肢癱瘓、血便、口吐白沫等癥狀,如果治療不及時很容易導致患病羊只昏迷死亡。羊腸毒血癥發生的主要原因為羊只食用、飲用受到魏氏梭菌感染的飼料或水,當魏氏梭菌芽孢進入羊只消化道后會分解淀粉類飼料,并產生大量毒素,從而引起羊只全身毒血癥。
羊腸毒血癥治療包括西藥治療及中藥治療兩種方法,其中西藥治療適用于病程發展緩慢的患病羊只,可每天肌肉注射兩次80~160IU 的青霉素;第一日灌服一次8~12g/kg 磺胺脒,第二日灌服2 次,按照患病羊只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10~30ml 氯霉素或1000~1500IU 慶大霉素。除此之外,根據患病羊只病癥情況,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配合強心、補液治療。中藥治療適用于病癥較輕的患病羊只,將適量黃芪、川芎、木通等中藥研磨成粉末并以開水沖泡,依據病情灌服1~3 劑即可治愈。
羊腹瀉病病因復雜,嚴重時會導致羊只死亡,使養殖戶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文章列舉5 種常見羊腹瀉病診斷與治療措施,在實際羊養殖過程中需要結合區域內傳染病類型、疾病預防周期等做好羊只疫苗接種及飼養管理工作,保證羊只健康強壯,以此提升羊只抵抗病害能力,降低羊腹瀉病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