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平 何席軍
(湖北省潛江市王場鎮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 433122)
豬葡萄球菌病是一種主要感染哺乳仔豬的細菌性疾病,出生后5~10d 仔豬發病率高,斷奶仔豬和保育豬也可感染葡萄球菌。病豬感染后以皮膚紅斑、水皰、痂皮,皮膚增厚和脫毛癥狀為主,育成豬或哺乳母豬感染后癥狀較輕。由于豬葡萄球菌病對仔豬的危害性較大,病豬除了皮膚感染外,還會影響正常的生長發育,因此,養殖戶必須熟悉豬葡萄球菌病發病癥狀,并做好常見皮膚病的鑒別診斷工作。根據豬場豬葡萄球菌病的藥敏試驗結果合理用藥,為豬群營造干凈、舒適的生產環境。
豬葡萄球菌病的病原微生物為葡萄球菌,該病原體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容易侵害飼養衛生條件差、自身免疫力弱、日齡小的豬群。豬葡萄球菌病的病原體主要存在于生豬圈欄、料槽、水槽等日常用具上。生豬體表破損皮膚、分娩時子宮口開放、乳頭被仔豬咬傷、生豬間斗毆、斷尾斷齒等操作未消毒均可感染該病原體。
豬葡萄球菌是一種圓球形、直徑為(1±0.5)μm 的G+,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該病原體對培養基要求不嚴,在普通培養基可正常生長,在含血液瓊脂固體平板上可生長為表面光滑、邊緣濕潤、圓形菌落,無溶血環,肉湯培養基呈渾濁生長,但無法在麥康凱培養基中良好生長。該病原菌對環境具有較強的耐受力,在pH=4.5~9.0 的條件下均能生長,最適宜生長溫度為(37±1)℃,在(30±8)℃條件下也可良好生長,加熱至80℃需要持續0.5h 才能殺滅,加熱至100℃可瞬間殺滅。葡萄球菌在干燥膿汁內可存活(80±20)d。
攜帶豬葡萄菌病病原體的生豬或已發病病豬。
2.2.1 呼吸道途徑
病豬噴嚏、咳嗽可排出病菌,以氣溶膠的形式感染同群生豬。
2.2.2 皮膚接觸
生豬打斗或間接接觸含病原體的用具可直接感染,自然交配也可感染母豬或公豬生殖系統,若母豬乳房感染,仔豬哺乳過程中也可感染該病原菌。
2.2.3 消化道途徑
該病病原體污染水源、飼料或槽具等,生豬采食和飲水過程中可感染,病原體可侵害腸道。
2.3.1 仔豬易感
該病原菌最早見于2 日齡仔豬,主要侵害出生后5~10d 的哺乳仔豬,同時斷奶后仔豬和保育舍仔豬也可能發病。
2.3.2 發病季節
全年均可發生,無典型季節流行特點。
豬葡萄球菌病一般在病豬感染后4d 開始發病,并以急性癥狀為主。
常見于5~10 日齡仔豬,病豬體溫突然升高(>40.5℃),身體輕微顫抖,出現畏寒怕冷癥狀,病豬眼瞼、耳尖、鼻腔、吻突等部位,主要為頭部出現紅色斑點和疹塊,隨著病情發展,病豬腹部、背部也會出現小紅疹,若此時飼養人員還未發現或診治不當,這種紅疹逐漸形成水皰,不同個體病豬的瘙癢感不同,部分病豬瘙癢時會向墻面、地面或圈欄摩擦,水皰潰爛流出微黃色或清亮色的漿性黏液,這些黏液會黏連皮膚表面、皮屑、皮脂等,干燥后形成痂皮,痂皮顏色為棕褐色或黑褐色,逐漸發硬,痂皮容易干裂和凸起,裂開后有濃濃的惡臭味,病仔豬精神萎靡、痛苦呻吟、無力吃奶、畏寒感加劇,逐漸脫水消瘦,嚴重者衰竭死亡[1]。即使仔豬耐過,也會出現日增重緩慢,體表痂皮和污物會逐漸脫落,一般30d 后皮膚可以修復完整。
亞急性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或者感染的病原菌數量相對較少、病菌釋放的毒力相對較弱,或病豬日齡相對較大時呈亞急性。常見于斷奶仔豬和保育舍仔豬。病豬感染后會出現紅色病斑,被毛粗亂、皮膚變厚,這些病變位置與健康皮膚分解明顯,但病變不易再擴散。部分病豬還會出現關節腫脹、行走不便等癥狀。
病豬眼結膜蒼白,眼部水腫,病變結痂揭開后可暴露鮮紅色創面,創口皮膚濕潤,黏連漿性膿液,病豬體表淋巴結體積變大,并出現腫脹和出血,肝臟、腎臟、脾臟等組織腫脹,輸尿管體積變大,并有細胞碎片,部分病豬腎臟淤血,腎盂內有許多化膿病灶,呈黃豆粒狀。病豬胃腸空虛,部分病豬腹腔內存有許多膿液,以臍部感染的仔豬為主。
從臨床特征看,豬葡萄球菌病和豬場易感的豬疥螨病、豬鋅缺乏癥、豬濕疹病具有許多相似處,為提高養殖戶對豬葡萄球菌病的鑒別能力,做到精準用藥,需要了解相似病的病因、特點及診斷方法。
5.1.1 豬疥螨病
豬疥螨病的病原微生物為疥螨蟲,是養豬場一種常見的體外寄生蟲病,可通過母豬哺乳直接傳染給仔豬,當豬舍環境衛生不良、通風差,也容易滋生病原體,同時飼養員的衣物也可間接傳播病原體。豬疥螨病全年均可感染,不同年齡豬均可發病。發病后病豬皮膚瘙癢感明顯增加,病豬容易到處摩擦,病變位置由最初的眼部、耳部和頰部向腹部、背部等全身蔓延。病變皮膚從紅腫到組織液滲出、皮膚出血、干燥后成痂皮、皮膚脫毛、角質層變厚,病豬無法正常休息和采食。采集病變皮膚組織,置于10%氫氧化鈉溶液中煮沸10min,皮脂溶解后靜置20min,吸取沉渣到載玻片上,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發現蟲卵、幼蟲等。
5.1.2 豬鋅缺乏癥
豬鋅缺乏癥是一種由于長期攝入的鋅元素不足引發的營養代謝性疾病,仔豬發病率低于種公豬、后備和生產母豬,且無季節流行特點,主要因日糧搭配不均造成的,且隨著生豬日齡增大,發病率越高。發病初期,病豬被毛凌亂,先便秘后腹瀉,糞便為黃色水樣稀糞,無惡臭味,病豬腹部、四肢關節皮膚出現紅斑,隨后長出4mm 的丘疹,無瘙癢感,病豬皮下膿腫,皮膚變厚,脫毛嚴重,脫毛皮膚呈灰白色。后備母豬配種率下降,妊娠母豬產弱仔數增加,種公豬睪丸發育遲緩。診斷時需要根據病豬日糧結構、角質化特征進行初步診斷,且病豬肌肉注射碳酸鋅3mg/kg·bw,每天1 次,連續用藥2 周可明顯好轉。
5.1.3 豬濕疹病
豬濕疹主要因環境過于潮濕造成的一種非傳染性疾病。豬濕疹具有季節流行特點,主要發病于高溫高濕的夏季。發病初期,病豬的頜下、腹部和會陰處的皮膚出現蠶豆大小的紅疹或結節,這些病變皮膚具有明顯的瘙癢感,隨著病情發病,病變位置變為水泡,摩擦破裂后會有黃色黏液流出,病豬局部病變皮膚會出現化膿、糜爛,影響正常采食,若不及時治療會虛弱而亡。
5.2.1 細菌分離培養
無菌條件下用刀片揭開病變皮膚的痂皮,刮取創面和少量分泌物,也可以直接吸取膿包中的膿汁。將其直接接種到高壓滅菌消毒過的牛肉膏蛋白胨液體培養基內,在37℃恒溫培養箱內培養18~24h,培養基變渾濁,搖勻后取50~100uL 培養物接種到不同瓊脂平板內,在普通瓊脂平板37℃/18h 培養后發現固體平板上長出灰白色、邊緣光滑、圓形菌落;在血瓊脂平板37℃/18h 培養后發現固體平板出現的單菌落與普通瓊脂平板一樣,但將其置于25℃培養8~12h 后菌落顏色呈淡黃色;在卵黃高鹽瓊脂37℃/18h 培養后發現固體平板長出淡黃色的小菌落,菌落周邊有乳濁圈;在高鹽甘露醇瓊脂平板37℃/18h 培養后可長出金黃色圓形小菌落,菌落周邊有黃色環。
5.2.2 制片染色鏡檢
從卵黃高鹽瓊脂固體平板上挑取單菌落,制成涂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菌落呈單個或成對或連串排列,無芽孢、無莢膜,菌落顏色呈紫色。
豬葡萄球菌病的病原體對抗生素敏感,但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豬場發現病豬患有豬葡萄球病后可先進行藥敏試驗再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若母豬分娩前感染,新生仔豬出生后第1 天肌肉注射長效土霉素注射液,注射量為0.1ml/kg·bw,間隔1d 使用1 次,連續注射4 次[2]。
病豬也可選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注射量為2mg/kg·bw,每天1 次,連續注射3d。也可內服鹽酸多西環素片,服用量為3mg/kg·bw,每天1 次,連續服用3d。藥物治療期間全群用藥,每噸飼料中加入350g 硫酸新霉素粉末+500g 復合維生素B 可溶性粉,充分混勻后全群進行飼喂,連續服用3~5d。也可每噸飼料中均勻拌入500g 硫酸大觀霉素-林可霉素可溶性粉,每天2 次,連續服用3~5d。
病豬局部病變皮膚也需要做好消毒處理,以防擴散病原菌,揭開痂皮后用氯己定溶液沖洗,每天1 次,連續沖洗4~5d[3]。也可用溫和的肥皂水清洗病變皮膚,去掉痂皮后用高錳酸鉀100 倍稀釋液消毒,然后用藥敏試驗為高敏結果的藥物粉末對病變皮膚進行藥物治療。
病豬舍用5%石碳酸溶液消毒,病豬要做好隔離管理,以防通過傷口感染其他生豬。若病豬虛弱無力,治療后痊愈的幾率較小,為降低養殖成本應合理淘汰。
7.1.1 清潔管理
每天清理地面雜物,保持地面干凈,定時通風換氣。
7.1.2 消毒管理
每周對豬舍進行消毒,可用0.3%過氧乙酸、百毒殺、5%氫氧化鈉溶液、20%石灰水全面噴灑消毒,也可用甲醛熏蒸消毒,至少熏蒸24~48h,但熏蒸消毒后需要及時打開門窗進行通風換氣,以防生豬和人員中毒。豬舍料槽、水槽和用具也需要用消毒液噴灑消毒。
7.2.1 體內驅蟲
豬群每年春季、秋季在飼料中均勻拌入伊維菌素、阿苯達唑藥物粉劑進行體內驅蟲,至少連續用藥1 周,為保障藥效,驅蟲時必須做好環境消毒。間隔1 周后可再用藥1 個療程,強化驅蟲效果。
7.2.2 體外驅蟲
體內驅蟲結束后間隔10d,選擇天氣晴朗的中午,溫度相對較暖時噴灑雙甲脒、敵百蟲等體外驅蟲藥物,連續噴灑3次,體外驅蟲后需對料槽、水槽進行清潔,以防病豬誤舔驅蟲藥物。
7.3.1 新生仔豬護理
斷臍前用75%酒精對剪刀進行消毒,仔豬臍端用碘伏消毒。仔豬斷乳牙、斷尾、去勢時都要對手術工具進行消毒。仔豬斷奶后容易出現應激反應,可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電解多維,提高仔豬抗病力[4]。
7.3.2 做好日常護理
豬群有創口時需要及時清洗創面,并涂抹少量抗生素殺菌。加強豬舍巡查,減少豬只打架斗毆造成的創傷。
豬葡萄球菌病具有傳染性,仔豬發病后以滲出性皮炎癥狀為主,成年豬癥狀不突出。由于豬葡萄球菌病對抗生素敏感性較高,也容易出現耐藥性,因此,豬群感染數量較多時為縮短用藥時間,養殖戶必須在用藥前進行藥敏試驗,確保高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