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韶瑜
(河北省獸藥監察所 050035)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對牛肉制品的需求量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牛養殖業的發展。牛養殖中的常見病比較多,其中包括口蹄疫。口蹄疫的臨床癥狀比較明顯,發病后體溫升高,在口和蹄部出現明顯的水皰和潰爛,影響牛的采食量,發病概率比較高。此外,牛口蹄疫的傳染性較強,一旦發病可能迅速蔓延,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為此,要做好牛口蹄疫病的診斷工作,為預防和治療提供幫助。
口蹄疫病毒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都能傳播,患病牛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有大量病毒,健康牛接觸后可能染病,尤其是接觸到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資源后容易發病。可以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可以通過受損傷的皮膚接觸傳播。該病在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任何品種和年齡的牛都能染病,成年牛的發病概率高。
通常情況下,病毒的潛伏周期為2~4d,發病初期臨床癥狀比較明顯,表現體溫升高,采食量下降,甚至不采食,檢查患病牛的口腔會發現舌部出現潰瘍。蹄部和趾間出現水皰,水皰破裂后形成爛斑,發病后如果護理和治療不及時會造成水皰部位潰爛,甚至壞死。一般情況下,口腔部位的發病時間比較短,多為1 周左右,蹄部病程為2~3 周,死亡率不高。如果發病嚴重,會出現心肌麻痹和出血性腸炎的癥狀,死亡率明顯上升[1]。
患病牛的蹄部和口腔出現水皰和潰爛,并且在病牛咽喉和氣管部位可能出現爛斑或潰瘍。此外,患病嚴重的牛只出現心肌炎,心包膜大量出血,解剖可發現斑點的存在,顏色為灰色或黃色。
要結合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進行牛口蹄病的診斷,但該病的病毒類型比較多,在實際診斷過程中應對病毒進行有效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應在無菌環境下采集患病牛的皮膚分泌物或水皰部位,然后放在生理鹽水中浸泡,觀察反應后可以確定病毒類型。此外,也可采集患病牛的血液,采取血液分離實驗能準確判斷病毒類型,從而找到防治對策。
牛舍是牛群的重要活動場所,其環境狀況直接影響牛群的生長發育和養殖效益,不良的養殖環境是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會影響牛群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且滋生病毒和細菌。為此,養殖戶應加強牛舍管理,為牛群營造健康和安靜的衛生飼養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堅持防控為主的原則,嚴格落實各項養殖規定,遵守相關工作部門的衛生管理要求,從根源上阻斷口蹄疫的傳播和擴散。第二,養殖人員要做好日常的衛生管理工作,確保牛舍干凈,可全面清掃牛舍,每天及時清理牛群糞便,每天定時通風,確保光照充足。第三,采取封閉式的飼養管理方式,禁止無關車輛和人員進入牛舍,避免疫情的擴散和蔓延。進出場內車輛和工作人員要做好登記管理工作,嚴格進行消毒殺菌,也能減少口蹄疫的擴散和蔓延。
臨床研究顯示,疫苗接種能有效減少口蹄疫病的發生概率,為此,相關工作部門必須要重視牛口蹄疫的疫苗接種工作,嚴格執行接種流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接種O型口蹄疫疫苗,該疫苗為黏稠狀液體,在牛養殖業中應用廣泛,各類牛只都可以使用該疫苗進行緊急接種,免疫周期為半年以上。要做好控制工作,成年牛注射3ml 左右,1 歲以下的犢牛注射2ml 左右,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采取二次免疫法,第1 次免疫和第2 次免疫的間隔時間為21~28d,為提高免疫效果,之后每隔半年加強免疫一次。針對種公牛和后備牛,每年注射2 次疫苗,每次間隔6 個月左右;生產母牛應在分娩前3個月免疫一次;犢牛在90 日齡左右第1 次免疫,劑量為成年牛的一半左右,經過6 個月后免疫第2 次,方法和劑量同第1次免疫。第二,做好疫苗保存工作,應在4~8℃的條件下保存,避免疫苗質量受到影響,有效期為10 個月。第三,為提高免疫效果,針對疫區和受威脅比較嚴重的地區,全部家畜應強化免疫疫情,才能提高免疫效果[2]。
在日常養殖中,要做好牛群飼料管理工作,為牛群提供營養均衡的飼料,科學搭配飼料,保證營養充足,在滿足牛群生長需求的同時提高牛只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為牛群提供充足的飲水,選擇潔凈沒有污染的水源,避免寄生蟲感染,減少患病概率。除了要做好營養搭配外,還要做好日常保健工作,為牛群制定科學的保健計劃,以增強牛群抗病能力。
牛口蹄疫病的傳染性比較強,為了避免大范圍擴散,養殖戶應定期觀察牛只生長狀態,但發現健康異常或可疑病癥要及時隔離診斷,如果確診要單獨飼養,并且封鎖疫區,禁止一切調運活動,禁止無關的工作人員和車輛進入養殖場。針對烈性口蹄疫患病牛,要做好撲殺處理,受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資源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并且徹底清潔和消毒周圍環境,避免口蹄疫病毒的傳播和擴散,減少口蹄疫病帶來的經濟損失。
結合地區牛口蹄疫流行情況制定嚴密的生物防控體系,做好養殖場的消毒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在疫病高發期堅持每天消毒一次,可以滅殺細菌和病毒。針對無關的工作人員和車輛,嚴格禁止進入養殖場,對養殖場的車輛和工作人員全面消毒后才能進入圈舍,通過規范消毒制度可以避免病菌和病毒的入侵。
為了避免口蹄疫病毒的擴散,引導養殖戶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模式,避免病毒入侵。如果需要引進牛只,必須在第一時間檢疫,然后隔離一段時間沒有任何問題才能混合飼養,如果在檢疫過程中發現疫病要及時隔離。需要注意的是,嚴格禁止從疫區引進牛只,最大限度地阻礙疫病傳播。
如果牛只已經患病,要采取以下應對措施。第一,盡快確診,向上級獸醫部門和監督管理部門上報疫情,以便主管部門能及時建立完善的疫情報告制度,及時應對疫情,減少口蹄疫疾病可能造成的風險和經濟損失,養殖戶還要加強疫情信息互通,讓更多的養殖戶認識到牛口蹄疫病防控的重要性。此外,政府應高度重視疾病防控工作,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法規,有效落實各項防控政策。為了及時發現疫情,在出現可疑病例后要聯系當地獸醫,密切關注病情的發展情況。第二,在發現患病牛后要及時隔離,針對沒有治療價值的病牛就地撲殺,聽從獸醫的指導,在相關監督管理部門指導下做好撲殺工作。對病死牛采取無害化處理的方式,包括焚燒或深埋。第三,對疫區進行封鎖,徹底消滅病源,避免疫情的擴散。此外,養殖場還要定期檢查疫病發生情況,全面徹底的消毒和清潔。第四,在完成病牛撲殺工作后,還要觀察一段時間,確定沒有任何患病牛后對牛場徹底消毒,如果沒有任何問題,在主管部門批準下才能解除疫情。
牛口蹄疫是牛養殖業中常見的烈性傳染性疾病,對牛養殖業的危害較大,要科學的診斷牛口蹄疫,并結合該病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采取綜合防控對策,為養殖戶提供科學的防控手段,減少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