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彥
(廣西合浦縣白沙鎮公共事業服務管理中心 536121)
自繁自養蛋禽場結合區域和自場實際情況合理掌控育雛時間節點,有利于防病減病,并獲得最佳的綜合生產(養殖)效益。一般而言,根據新生雛雞的生理特點,宜選擇溫度相對較高、光照(日光)充足的季節進行孵化育雛,國內絕大多數地區較為適合的育雛季是2~3 月份,炎熱盛夏季和寒冷的秋冬季育雛效果均較差。實踐證明,2~3 月早春時節育雛的成活率最高,投入成本最少,具有較高的育種經濟價值。究其原因在于早春育雛氣溫條件適宜,自然光照充足,同等飼養管理條件下,雛雞能正常生長發育,且發病率較低、成活率較高。中雛階段適逢外界環境條件最適宜的夏秋季節,有利于降低熱應激綜合征發病率。春雛培育到8~9 月逐漸開始產蛋,此時天氣較為涼爽,相對秋季蛋雞開產更有利于發揮最佳的產蛋水平。
新生蛋雛雞體溫調節機能尚未發育健全,7 周齡內對外界環境條件要求較高,尤其對溫濕度值。剛孵化出殼的蛋雛雞較成年雞體溫約低2~3℃,達10 日齡后才逐漸達到成年雞的正常體溫,20 日齡以后機體體溫調節機能逐漸發育完善,50 日齡后逐漸具備適應外界環境溫濕度變化的能力。因此,新孵化雛雞或新進雛雞務必要掌控好適宜的溫濕度值,溫度可隨日齡增長逐漸下調,具體參考值為:1~3 日齡34~35℃,4~7 日齡33~34℃,8~13 日齡32~33℃。2 周齡后隨羽毛逐漸發育豐滿,只要晝夜間、日間溫差波動不超過3~5℃、室溫不低于22℃即可。育雛舍的相對濕度宜保持在65%~70%,實踐表明,此濕度值范圍內雛雞成活率最高,健康度和整齊度更好,若過低或過高均對雛雞健康發育不利。6 周齡后,禽舍內相對濕度不低于55%、不高于75%。調控技術要點:育雛舍內懸掛溫度計或干濕球溫度計,隨時檢查并調整相宜溫濕度值,或注意觀察雞群表現狀態,溫度合適雛雞活潑好動,飲食、糞便、叫聲、精神狀態等均表現正常,休息時均勻分布,食欲良好,飲水適度,羽毛豐滿光滑。雛雞遠離熱源則表明溫度偏高、簇擁在熱源周圍則表明溫度偏低,應及時調整溫度。總體原則是保持溫濕度穩定,盡量與當前日齡雛雞群的正常需求相適應,以確保達到最佳育雛效果[1]。
雛雞出殼后首次飲水稱之為“初飲”。實踐證明,初飲與雛雞成活率、健康度密切相關,因為雛雞出殼后體內水分會持續減少,而持續脫水會危及健康,甚至導致衰竭死亡。因此,出殼后12h 內盡快飲水對雛雞健康極其重要。對個別不會自主飲水的雛雞,管理人員要及時進行人工調教、人工輔飲。要注意,雛雞的飲水溫度不宜過低或過高,以26℃左右為宜;雛雞飲水必須符合安全飲水標準;必要時混飲適量抗生素(首選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控制內外源性感染;對于體質較弱的雛雞可混飲5%~10%葡萄糖液[2]。
實踐證明,雛雞出殼后24~36h 及早開食有助于提高其成活率。早期開食方法:將易于消化的雛雞專用破碎料灑少量在料盤內,置于雛雞方便采食的位置誘導其采食;農村散養戶用破碎玉米粒或稻米粒誘導開食有助于胎糞排出。注意防止濕拌料粘嘴和飼料蛋白質過高引起尿酸鹽代謝障礙,一旦發現有多量灰白色沉積物附著于雛雞肛門部,應考慮飼料中蛋白質含量偏高,及時作出調整。雛雞群宜堅持少食多餐原則,1~3 日齡每天喂料10 次左右,4~7 日齡每天喂料6 次左右,之后每天喂4 次左右即可,少喂勤添,防止剩料造成浪費。
家禽呼吸系統具有腔上囊結構,對空氣質量要求較高,空氣質量惡化可引起雞的多種呼吸道疾病。育雛舍內最忌諱的是有害氣體、粉塵及病原微生物含量超標,養殖者要通過定期清掃保潔、消毒滅源、通風換氣等有效措施凈化舍內空氣,良好的通風與溫濕度值合理是所有規模化養禽場防病減病、提高雛禽成活率的先決條件[3]。
有效控制養殖環境中各種病原微生物含量是保障雛雞群成活率的基礎手段。近年規模化養禽總結的高效消毒技術要點大致包括:(1)將育雛舍內的糞污及墊料等污染物進行徹底清除,清除有機物載體后再行消毒,以提升本次滅源質效;地面、底網、墻壁、天花板、門窗及其他附屬物件等也要用高壓水泵徹底沖洗干凈并進行消毒,要注意勿令舍內電器設備受潮短路或漏電。(2)用噴燈火焰全面灼燒底網、籠架等耐高溫的育雛設備,確保消毒滅源無死角。(3)用2%的火堿液對整舍環境及用具等進行霧噴消毒。(4)采用福爾馬林或高錳酸鉀適倍液密閉熏蒸育雛舍,熏蒸后關閉禽舍門窗24h 后再打開通風,直至消毒劑氣味排凈后再進雛。熏蒸消毒條件:室溫20℃左右,相對濕度60%~70%,消毒作用時間達12h 以上。
光照(日光、人工不光)對于雛雞的健康影響不容忽視,光照與促進蛋雛雞免疫系統、消化系統及骨骼發育等密切相關,光照時長甚至可節性成熟。實踐中,育雛期和育成期可采用人工光照調節蛋雞性成熟,光照時間縮短可將性成熟延遲,光照時間延長則可將性成熟提前。若蛋雛雞過早成熟則開產較早,蛋體積小、產蛋率較低且產蛋持續時間縮短。蛋雞育雛期光照時長和強度控制參考值:1~3 日齡,光照22h、強度10~20lux、40~60W 白熾燈;4~14 日齡,光照20h、強度不低于5lux、15~25W 白熾燈;15~21 日齡,光照18h、強度不低于5lux、15~25W 白熾燈;22~28 日齡,光照16h、強度不低于5lux、15~25W 白熾燈;29~42 日齡,光照8~12h 保持固定不變。一般開放式雞舍以5~17 周齡之間的最長日照時間為固定光照時間,育雛前3d 光照時長較長、強度較大的好處在于盡快促使雛雞學會飲水和開食,達到提高成活率的目的。
(1)隨著雛雞不斷生長發育,要適時進行限密均群,單位面積上保持適宜的放養密度,一般以不發生擁擠、打斗、搶食、強凌弱等現象為宜。室內外氣溫偏低的秋冬季放養密度可適量調大,而炎熱夏季則宜調小,養殖者要注意顆粒掌控。
(2)高度重視生物安全防控。飼養管理人員要盡量固定;育雛期實行全封閉管理,嚴禁其他無關人員、動物及用具等隨意進入育雛舍,必須進入時務必落實好沐浴更衣、消毒滅源等防疫措施,杜絕一切參觀。每周至少消毒1 次,疫情動態流行期每周消毒2~3 次,必要時可采用安全高效的消毒劑帶禽消毒。
(3)若區域內疫情風險較大,可針對性、預防性用藥主動預防各種傳染病。防治“呼吸道+消化道”混合感染首選復方抗病劑(含黃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環素)混飲,早晚各喂1 劑、連喂3~7d;“初飲”可采用可溶阿莫西林混飲,或采用0.1%高錳酸鉀飲水、乳酸環丙沙星口服液混飲,對于蛋雛雞常見高發的呼吸性、消化性疾病均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