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邦秋
(山東省莒南縣坪上畜牧獸醫站 276600)
在肉鴨生長過程中,由于自身生長速度較快,骨骼發育相對肌肉和體重生長要遲緩一些,容易發生腿部問題,再加上環境條件惡劣、飼養密度較大、營養供給不平衡、感染疾病、使用藥物不當等因素,都會導致鴨群發生癱瘓癥狀。由此可見,引起肉鴨發生癱瘓的原因比較復雜,且肉鴨感染癱瘓后也屬于綜合癥狀,在實際生產中需要采取綜合措施,確保鴨群健康生長、發育[1]。
如果飼養肉鴨養殖條件較差,舍內溫度忽高忽低、濕度較大、空氣流動不良等,不僅增加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和數量,長期還會影響肉鴨體質,引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進而導致肉鴨發生癱瘓癥狀。尤其是炎熱的夏季,外界氣候較高,再加上雨季蒸發水分較多,會形成高溫高濕條件,促使肉鴨體感溫度增加,引起肉鴨發生熱應激,采食量減少,新陳代謝紊亂,最終感染疾病和發生癱瘓[1]。
有的養殖場為了追求較高的養殖利潤,會一味增加鴨舍飼養密度,在相對密集的環境中會增加單位面積內產生糞便和廢氣的數量,給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便利條件,增加鴨群感染病原體的機會,導致肉鴨癱瘓。尤其是墊料平養時,如果飼養密度較大,容易引起墊料潮濕板結,墊料中病原體數量增加,肉鴨腳墊與這樣的環境直接接觸,病原體會上行感染造成癱瘓。另外,在飼養密度較大時容易引起料位和水位不足,相互之間發生爭搶飼料或飲水現象,誘發腿部疾病。試驗證明:在育雛期間每平方米飼養45 只相比飼養35 只發生癱瘓的比例高,尤其在冬季由于氣溫較低,不敢擴群的情況下鴨群容易發生癱瘓現象。
在肉鴨飼養過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危害,如果感染鴨瘟、流感、霍亂、肝炎、寄生蟲、沙門氏菌或大腸桿菌等疾病時,鴨群生長速度減緩、均勻度和飼料轉化率降低,長期下來還可以降低肉鴨機體體質,引起營養不良,發生癱瘓現象[2]。
肉鴨飼料轉化率較高,生長速度很快,對飼料營養需求較多,如果使用單一的飼料原料來飼喂肉鴨,或者沒有合理搭配飼料,或者飼料中各種營養成分含量不平衡,極易引起肉鴨營養缺乏,不僅影響生長發育速度,而且還會引起癱瘓癥狀發生。尤其在骨骼發育的關鍵階段,如果飼料中微量元素鈣和磷含量不平衡或維生素含量不足,會抑制骨骼發育,誘發癱瘓。
在肉鴨生長過程中,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發生,經常使用藥物來達到防治目的。但一些養殖戶不能正確掌握用藥知識,會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藥物,尤其是環境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只靠長時間或不間斷使用抗生素藥物來防治病情,不僅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還容易發生慢性或急性中毒,誘發癱瘓疾病的發生。
肉鴨發生癱瘓癥狀往往是由自身生理因素造成的。因為肉鴨生長速度快、新陳代謝旺盛,能在短時間內將飼料轉化為機體各組織器官、肌肉和骨骼等系統。但肌肉生長速度與心臟、肺臟等器官及骨骼的發育不同步,如果任由肉鴨快速生長,不僅容易引起猝死、腹水癥等疾病,還可以誘發肉鴨發生癱瘓癥狀[2]。
隨著飼養肉鴨數量的增加,需要建設正規的鴨舍來飼養肉鴨,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隨時調節舍內溫度、通風量,確保舍內溫濕度適宜,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充足,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肉鴨生長速度,還可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和環境條件不適宜帶來的危害[3]。
肉鴨生長速度快,每周體重增加較多,需要根據肉鴨生長日齡,隨時擴群或分欄飼養,保持飼養密度合理,肉鴨在生活環境中活動自如。同時隨時增加料位和水位,這樣不僅保證肉鴨獲取足夠的飼料和飲水,還可減緩環境條件對鴨群帶來的不良影響。飼養管理手冊中給出的飼養密度數據都是在比較理想的設施設備條件下得出的,實際生產中需要根據具體條件適時分群和擴群,保持飼養密度合理,避免肉鴨發生癱瘓問題。
為了防控鴨群發生疾病,必須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首先保持鴨舍衛生清潔,定期進行全面消毒處理,殺滅環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同時對飼喂器具進行清洗和消毒,避免飼料和飲水受到病原體的污染,減少鴨群感染疾病的風險。同時要做好隔離工作,在廠區和鴨舍門口設置消毒池,外來人員和車輛必須進行嚴格消毒后方可入場,避免將病原體攜帶入場,切斷疾病傳播途徑。尤其是一個鴨群發生疾病后,必須隔離起來單獨飼養,避免疾病的傳播和蔓延。同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免疫程序,避免鴨群感染傳染性疾病。通過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病原體繁殖和感染的機會,避免鴨群感染疾病引發的癱瘓。一旦發現鴨群感染癱瘓疾病后,需要認真查找發病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妥善治療,幫助病鴨盡快恢復健康,減少本病給鴨群帶來的危害[3]。
需要根據肉鴨不同生長階段合理配制營養均衡的飼料,且制定合理的飼喂程序,每天定時、定量地飼喂鴨群,保證飼喂量充足且不會造成飼料浪費。有條件的可以合理搭配青綠飼料,有利于提高維生素供給量。炎熱的夏季,肉鴨食欲下降,需要及時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避免機體攝入營養不足而引起癱瘓。
在飼養肉鴨過程中,要根據鴨群實際情況合理預防疾病,沒有必要使用藥物時,盡量減少用藥數量和次數,在鴨群發生疾病后,有條件的可以在實驗室進行藥敏試驗,采用敏感藥物來治療,以提高用藥效果,避免鴨群發生耐藥性和藥物中毒事件,進而減少肉鴨發生癱瘓的機會。
在肉鴨生長過程中,育雛早期需要同時供給飼料和飲水,促使肉鴨盡快找到食物,來滿足體重增加需要,進而提高肉鴨體質和抗病能力,達到提高成活率的目的。生長階段需要進行適當限飼,不能過度飼喂或填食,以免肌肉生長速度過快,而心肺功能或骨骼發育不健全,而引起死亡率增加或癱瘓癥狀。同時適當增加肉鴨活動面積,有利于減少癱瘓癥狀的發生[4]。
總而言之,能引起肉鴨癱瘓的原因相對復雜,且癱瘓也是一種綜合癥狀,在生產中需要采取綜合措施,如加強飼養管理、降低飼養密度、適當增加活動量、調整飼喂模式、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營養豐富的飼料,完善生物安全體系,有效防控疾病、合理使用藥物等,才能減少肉鴨發生癱瘓癥狀的風險。另外,針對肉鴨自身生長速度較快的特點,需要在生長階段合理限飼,不能過度飼喂,促使骨骼和心肺器官良好發育,有利于減緩腿部問題,從而提高肉鴨養殖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