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祖友
(泰州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翻譯是在譯語中再造出首先在意義上,其次在風格上與源語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對等信息。[1]這里面包含兩層含義:其一,翻譯是兩種語言間以傳達意義為目的的語言交際活動;其二,譯語的表現形式盡可能與源語一致,以使源語讀者和譯語讀者最大程度獲得同等審美感受。但是從源語到譯語的過程中,語言本身、文化因素、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譯文相對于源文必然有某些損失。翻譯的可能性建立在文化的共性上。翻譯的局限性建立在文化的個性上。[2]基于語言與文化的個性特質,想要在源語與譯語完全實現等值的傳遞,幾乎是不可能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如果說文學創作包含了作者對于遣詞造句的不懈努力,那么翻譯的過程同樣凝聚了譯者對于實現等值傳遞的遠大構想。翻譯中損失的產生使譯者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補償,以使譯文最大程度再現源文的意義與風格。
法國“比較文體學”流派最先將補償法作為一種翻譯策略加以描述和論證。20世紀中葉,國外翻譯理論文獻中先后出現“compensation”“compensatory”“compensate for”等與翻譯補償相關的術語,但仍未明確補償法的界定。Wolfram Wilss稱其為解決語言內及語言外結構差異的手段,后者指文化上的不可譯性;他也論述了詞匯翻譯的迂回策略,即解釋性翻譯,它是譯者可以采用的唯一補償手段。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補償的功用及分類更為明確。最著名的當屬Hervey and Higgins提出的有關補償的4種形式:(1)compensation in kind(類比補償):在譯語文本中運用與原文相當的語言手段,以再現原文效果;(2)compensation in place(換位補償):譯文在不同于原文的位置再現相同的效果;(3)compensation by merging(融合補償):譯文將原文多個特征融合在一起;(4)compensation by splitting(分解補償):譯文將原文較短語句的含義和特征化入譯文較長的一段話中。作者特別強調,上述幾種形式可同時運用,并不相互排斥。中國學者對翻譯補償也做了諸多探索,總結了6種常用的補償方法,即:增詞法、引申法、拆譯法、融合法、替代法和轉移法。馬紅軍認為,只要釋義或變通是為了再現原文語言效果及傳達言外之意,均可歸于補償,并將補償手段劃分為顯性補償和隱性補償。其中,前者指明確的注釋(包括腳注、尾注、換位注、文內注以及譯本前言、附錄等);后者指譯者充分利用各種譯語手段對原文加以調整,包括增益、具體化、釋義、歸化等手段。[3-4]
筆者認為有關雙關、典故與語音效果的轉換以及文化信息的傳達都應視為補償,而與特定文體及修辭無關的變通手段(如語法轉換)則不應屬于補償。因此,注釋、釋義、增益、替換、增詞、省略、譯本前言、附錄、插圖等所有能幫助譯語讀者更好理解譯文的手段,都應該歸入補償法之列。以“黑色幽默”小說為例,譯者不僅要傳達個中意義,還要努力實現“黑色幽默”的效果,這對于譯者來說實屬不易。“黑色幽默”中的“黑色”意思是痛苦,恐怖與絕望,表現人在社會中的無可奈何與軟弱無力,這種張力被扭曲進而放大畸形化為“幽默”,它使人在笑的同時又感到無可奈何的荒唐。其中隨處可見的夸張、戲仿、反諷和矛盾等修辭手法為譯者帶來了不少難題,如果直譯勢必會有意義的損失,譯者必須要對源文中遇到的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作出靈活的處理,通過一系列的補償再現“黑色幽默”。本文就以《第二十二條軍規》兩個中譯本為例來分析譯者如何通過補償手段最大限度實現譯文與源文的等值傳遞。
本文參考的中譯本有兩個,其一是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發行的南文、趙守垠、王德明譯本(以下簡稱南譯),另外一個是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揚恝、程愛民、鄒惠玲譯本(以下簡稱揚譯)。出于討論的需要,本文把翻譯補償劃分為基本詞匯補償、修辭補償和文化補償。
1.基本詞匯補償
例1:
Yossarian saw it clearly in all its spinning reasonableness.There was an elliptical precision about its perfect pairs of parts that was graceful and shocking,like good modern art...[5]46
譯文1:
尤索林很清楚地懂得了這條軍規用來進行詭辯的道理。軍規中各個部分配合地十分完善,和優秀的現代藝術一樣,既優美又驚人,還具有橢圓形的精確。[6]66(南譯)
譯文2:
約塞連很清楚,第二十二條軍規用的是螺旋形的詭辯。其中各個組成部分配合地相當完美。這種配合極是簡潔精確——優雅得體卻又令人驚異,與優秀的現代藝術相仿。[7]52(揚譯)
南譯將“spinning reasonableness”譯為“詭辯的道理”,而揚譯則譯為“螺旋形的詭辯”。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七版)中我們查閱,“spin”作為動詞,意為“快速旋轉”(to turn round and round quickly)。該短語在源文中表明一種故意使人摸不著頭腦的情況,漢語中“詭辯”即可傳遞出源文的涵義,而揚譯的“螺旋形的詭辯”作為對源文意境的補償,有其合理性,但是會增加譯文讀者的理解難度。至于“elliptical precision”,我們同樣在字典中尋找答案,結合此處的上下文,“elliptical”意為“省略的,隱晦的”(with a word or words left out of a sentence deliberately),表明刻意隱去真實情況,增加詭辯的口氣,“簡潔精確”比“橢圓形的精確”合理,因為“橢圓形的精確”在漢語中不是固定搭配,譯語讀者看到這樣的短語將百思不得其含義,進而影響譯文的流暢性。
從以上分析看出,基本詞匯的翻譯補償中,必須要字斟句酌,首先要理解基本詞匯在源文中的含義,然后用符合目的語常用的表達習慣更好地實現意義的傳遞,補償要恰到好處,畫龍點睛可以,但畫蛇添足就會平添譯文的理解負擔。
2.修辭補償
英漢兩種語言本質上有差別。例如,英語中有些詞在漢語中沒有意義對等的詞,這種情況下,譯者就必須通過翻譯補償的手段進行靈活處理。小說中大量的修辭無疑給翻譯增加了難度,進行翻譯補償也是必要的手段。
例2:
“Beat it,”said the doctor on duty there,who was doing a crossword puzzle.
“We can’t tell him to beat it,”said a corporal...
“...We have to keep them under observation five days because so many of them have been dying after we make them beat it.”[5]176
譯文1:
“疼就拍拍它,”正在玩縱橫填字游戲的值班醫生這么說。
“咱們不好叫他拍拍,”一名下士說。……
“……咱們得留下病員觀察上五天,因為有好多人都是在咱們叫他們拍拍腹部之后病得快送命了。”[6]273(南譯)
譯文2:
“拍拍它,”正在玩縱橫填字游戲的值班醫生對他說。
“我們不能叫他拍,”一名下士說。……
“……咱們得把病人留下來觀察五天, 因為他們其中有許多人在我們叫他們拍打過腹部之后正慢慢地死去。”[7]214(揚譯)
查閱《美國英語習語與動詞短語大詞典》,我們發現“beat it”為非正式用語,意為“Go away;Get out!”,語氣比較強烈,態度比較粗暴。在源文中其實是一語雙關,值班醫生的意思是“滾開”,而士兵卻把該短語理解為“拍打”,理解上的錯位產生幽默的效果,所以南譯和揚譯都沒有很好傳達出這種幽默效果,孫會軍認為他們應該分別譯為“快滾”“滾”和“打滾”,通過漢語中“打”和“滾”的結合補償,會更好再現此處的雙關效果。[8]
修辭補償也許是補償翻譯中最難的,但如果處理得當,會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翻譯者深諳兩種語言,但是如果譯文相對于源文來說存在一些損失,而又無法通過補償使譯文與源文對等時,只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舍棄什么,那通常是形式,而不是內容。
3.文化補償
進行文化補償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英漢語所屬的文化環境不同,必定會導致文化概念及事物聯想意義的不同,所以文化補償本身就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黑色幽默”有時會戲仿文學典故中著名人物或者他們的話來刻畫小人物實現諷刺滑稽的效果。下面的例子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
例3:
The hubbub began to subside slowly as Major—de Coverley paused in the doorway with a frown of puzzled disapproval,as though viewing something bizarre.He started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and the wall of officers before him parted like the Red Sea.[5]116
譯文:
德·科弗利少校走到門口,停了下來,好像看見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似的。他皺起眉頭,表示對眼前的情況難以理解,非常不滿。吵鬧的聲音這才慢慢平息下去。他筆直地往前走,眼前的那堵人墻也隨著裂開了一道很窄的縫。[6]178(南譯)
南譯的譯文完全拋棄了源文中“Red Sea”所包含的內涵。“Part”和“Red Sea”均出自《圣經·舊約》中“出埃及記”一章,記述的是先知摩西帶領受苦的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故事。當時,以色列人前有大海,后有埃及法老派來的追兵,以色列人中有人開始埋怨摩西。“摩西向海伸杖,耶和華便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開,海就成了干地。”[9]作為對圣經故事的戲仿,作者此處故意把小人物崇高化為先知摩西,達到幽默的效果。如果采用南譯,“黑色幽默”便損失很多,在以上的譯文中能不能加上“像摩西前一分為二的紅海”?這是我們對于文化獨特現象進行補償進行的嘗試,也希望翻譯界提出更好的辦法來補償文化上的損失。當然加腳注是一種方法,但同時會不會影響譯文的流暢性也是另一個問題了。
夏廷德曾經指出,補償是以目的語手段為主,輔之以符合目的語規約或規范的其他語言手段,根據文本類型和翻譯目的,對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生的損失進行的修復或彌補。[10]《第二十二條軍規》“黑色幽默”小說的特點決定了譯者不僅要傳遞基本意義,而且還要創造出幽默,在各個層面上,通過補償的手段使譯文讀者和源文讀者產生同樣的文學體驗,這也許是翻譯者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