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雪晴
自西方鋼琴藝術傳入我國以來,富有創見、敢于創新、堅持民族尋根的音樂家與作曲家便開始積極探索鋼琴藝術的民族化、大眾化與創新化發展道路。但受到傳統藝術理念、音樂創作技法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鋼琴藝術發展方向幾度調整,由照搬照抄西方創作技法到中西合璧、西體中用,再到民族化創新與新技法誕生,經歷了曲折的道路。在此過程中涌現出眾多優秀的鋼琴演奏作品,共同造就富有中華民族特色也蘊含時代氣息的鋼琴藝術作品。其中由孫以強創作的鋼琴作品《春舞》是一首具有典型中國風格特色的鋼琴作品,其中融匯了西方作曲技藝與中華民樂要素,帶有濃郁的新疆風情,展現出中華大地在改革開放之春浸潤之下的蓬勃生機,體現出作曲家高度的藝術素養與深厚的民族情愫。對此部鋼琴演奏作品進行多維度分析,對于推動我國鋼琴藝術創作及表演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孫以強是優秀的作曲家與鋼琴演奏家,其作品以濃郁的中華民樂特色與文化底蘊著稱,大部分作品的篇幅較短,有著鮮明且個性的音樂形象、精巧的織體設計、優美靈動的旋律及極富變化的節奏節拍,并且其作品多體現出西方作曲技巧與中華民樂要素的有機整合,如《谷粒飛舞》、《春舞》等作品運用了托卡塔式的鋼琴技巧,融匯我國民族音樂材料與構思,其中《春舞》更是被我國著名鋼琴家郎朗收錄為11首中國鋼琴作品之一。
《春舞》自問世以來,便成為中國鋼琴民族化創作的典范,在眾多舞臺上的演奏表演也將我國優秀的音樂文化推向更加廣闊的國際空間,讓人們從《春舞》內感受到中華兒女所堅守的初心、承擔的歷史使命。《春舞》,又名《春到天山》,創作于1980年,以新疆維吾爾族音樂、阿拉伯風格音樂為主要材料,采用了西方浪漫主義的音樂創作手法與旋律寫作方法,以新疆維吾爾族富有舞蹈性的典型節奏形成音樂的骨架,以慷慨激昂、大膽豪放的曲風塑造出鮮明生動的音樂形象,再經過精巧的構思、曲式結構的安排、對傳統鋼琴技藝的突破,使得全曲安靜但富有幻想、畫面感十足,將新疆人民熱情爽朗的性格、對改革開放后美好生活的希冀、對精神文化的不懈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
《春舞》是帶引子的復三部曲式結構鋼琴演奏作品,全曲包含228小節,結構規整中透露著秩序與自由的平衡,旋律性、跳躍性較強,在曲式結構上如日出日落般存在著周期性,在和聲調式上充滿色彩性。
鋼琴演奏作品《春舞》的引子包含1至18小節,音樂起始于D大調,分為兩個對比樂句,每一個樂句都有整體上行及下行的旋律構成,周而復始,旋律性十足。在第18小節,樂曲轉為d小調,預示著首部的開始。
樂曲首部為第19至第73小節,最為明顯的特征便是左手切分節奏的變奏型在首部中不斷地發展與推進,貫穿于整個首部。首部中19至29小節保持了與引子部分的連續性,與引子部分采用了相同的樂句劃分及旋律組成。至30到37小節,主題旋律發生衍生與發展,采用加花處理方式拉寬聲部,促進音樂的進行。到38至53小節,出現了新的音樂材料,調性轉變為D大調,曲風激昂高亢,極富歌唱性。第54小節開始,樂曲回歸至d小調,再現了第一樂段的主題旋律,與裝飾旋律形成鮮明對比。
樂曲中部為74至176小節,為二段式結構,調性為降B大調,音樂材料進一步發生變化,但與首部有著極強的內在聯系。中部的第一段為馬蹄式的節奏,律動感與節奏感較強;第二段出現了新的音樂材料,情感情緒持續遞進,以雙手交替演奏技巧、琶音等將樂曲推向高潮。
樂曲再現部為177小節至最后,177至207小節是對首部音樂材料的再現,在低聲部奏出再現部的主題旋律,讓音樂的織體更加厚實,也讓音響效果更富有層次感。第208至228小節是對首部主題旋律的再現,在高音區奏出主題旋律,速度逐漸降低,音樂情緒逐漸回歸平淡,但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鋼琴演奏作品《春舞》以大、小調式三度疊置和弦為基本的和聲材料,作曲家延續了傳統的和聲織體,但注重樂曲風格與特色的彰顯。首先,作曲家在樂曲的結束部分應用了附加音和弦,產生了更加新穎別致的和聲色彩性。例如在D大調和弦的附加主音上添加了小二度be,使得全曲風格不失穩重,并且給人以余音繞梁的美感;其次,應用了主、屬持持續音,例如在首部的主題旋律呈現時,d小調主音貫穿與持續長達20小節,再如首部的第二樂段第二樂句的和聲,都包含著D大調的屬音,使得不同部分、不同樂段的音樂材料雖然發生變化,但是都以特定的主題及色彩為引領,在交相輝映中形成有機的整體,共同推動著音樂的發展與情感的表達;最后,在全曲的和聲中多次出現了新疆、阿拉伯風格音階材料,音樂材料間交織交融,讓音樂更添民族風格與異域風情,進一步拓寬了我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鋼琴表現形式,也在對比與融合中產生和諧統一的美感。
鋼琴演奏作品《春舞》層次清晰、材料組織富有邏輯性,融匯了西方浪漫主義音樂風格與中華民樂獨有的特色,新疆音樂要素的使用以及西方作曲技巧在碰撞中激蕩起火花,使得全曲新穎別致,體現出一種別樣的音樂風格。
鋼琴演奏作品《春舞》有著濃郁的新疆維吾爾族風情,大量新疆民族音樂材料的運用使得這部作品風格獨特、魅力十足。最為顯著的風格特點便是空五度和弦的大量運用,即在傳統和弦結構的基礎上省略三音,賦予音樂以強烈且鮮明的民族色彩。此種民族風格的運用在《春舞》內十分常見,也成為《春舞》得以流傳與獲得人們青睞的主要原因。除了空五度和弦之外,《春舞》內復合和弦的運用也體現出了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的風格。復合和弦,即將不同音級與功能的和弦以合理的疊置方式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在音響效果上更具有層次感、立體感與復雜性。《春舞》中第165、166小節便運用了此種和弦處理方式,兩個和弦的功能綜合發揮、音級交織,達成力度與音響上的強化與疊置,推動著全曲逐漸走入高潮。不僅如此,《春舞》第71等小節在音程上也體現出新疆音樂的意蘊,通過增二度的處理使得音階突破原本穩定性的束縛,在自由的發展中展現出游離感,也使得樂曲風格鮮明。
優美多樣的旋律線條是新疆維吾爾族音樂鮮明的特征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與文化環境孕育了富于變化且生動活潑的新疆維吾爾族音樂,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善于以波浪型、下降型等旋律線條細膩且真摯地表情達意,再輔之以模仿、呼應等旋律寫作手法,使得新疆維吾爾族音樂體現出極強的地域特色,也讓新疆民族民間音樂旋律時而低回婉轉,時而激昂高亢,時而明朗活潑。在《春舞》內,作曲家也應用了新疆維吾爾族音樂優美多樣、富于變化的旋律線條,如首部的第一樂段再現了引子部分的主題旋律與材料,兩個樂句分別由一個上行旋律、下行旋律構成,相互呼應、相互對比,營造出此起彼伏、延綿不絕的意境及氛圍;再如第三樂段在高音區加入加花材料,與主題旋律進行呼應,使得全曲情致盎然,旋律優美且靈動。
新疆著名的不僅僅是帶有強烈低地域特色、濃郁民族風情的舞蹈,還有著從廣闊草原、馬背生活中孕育而生的民族舞蹈。歌以詠志,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與舞本就是相伴相生的整體,音樂內跳躍性的音符、富有動感的節奏,是以音樂語匯對舞蹈的創造性表達,舞蹈內的身位與動作線條,則是對音樂旋律的外化體現。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成為新疆民族文化內的關鍵要素與獨特風韻。鋼琴作品《春舞》內的“馬蹄式”節奏詮釋了馬背上新疆人民歡慶新春,揮動馬鞭,酣暢高歌的畫面,采用聯覺形式讓畫面寓于音樂之中,再以音樂之聲營造出歡慶的氛圍,烘托出新疆人民的內心世界;再如切分節奏在左手內的持續進行,在多個樂句內的貫穿,以及典型舞蹈性節奏型的大量使用,造就了載歌載舞的音樂畫面,賦予鋼琴作品以新的靈動之感,也讓鋼琴作品綻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春舞》精巧的構思、曲式結構安排、富有邏輯性的音樂材料組合、獨特的風格魅力,對演奏者的藝術素養、演奏技藝及音樂處理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較為完美地詮釋此部鋼琴作品,便需要在分析作品的基礎上把握其情感基調、創作意圖及音樂語匯,理解創作者的哲思與思想,并且要以曲式結構為基礎,運用以下技巧將作品的風格與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鋼琴作品《春舞》的引子部分極富歌唱性,奠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調,引出樂曲的首部,并且其主題旋律及音樂材料與首部有著密切的聯系性。在演奏引子部分時,需要把握好力度在p與pp之間的轉換,手指、手腕及手臂放松,自然置于琴鍵之上,以正確的手型及近乎垂直的方式有力地觸鍵。但需要弱起,打造出一種由遠及近的意境,體現出春之腳步慢慢踏入到中華大地之上。同時,每一樂句最后的琶音,在演奏時要輕盈靈動,配合以弱音踏板展現出冰雪消融并匯聚于山泉的畫面。在連續三連音演奏時,應當保持氣息的連貫與指法的配合,每小節切換一次延音踏板,讓旋律穩定但不失氣韻,自然而然地進入第18小節,同過調性的轉變以及力度的適度加強為首部的演繹做好鋪墊。
根據樂曲首部的譜面規則,演奏時需要輕巧觸鍵,力度不宜過大,要輕柔地演奏出第一主題旋律,讓音樂連貫流暢,富有歌唱性。同時,在演奏首部的第一樂段時,因樂曲內包含著富有新疆音樂特色的音程,演奏時要把握好音符的時值,依靠小臂的快速移動帶動手腕及手指,讓手指在琴鍵上快速且靈活的跑動,以此適應樂曲的速度與力度。在演奏切分節奏時,一定要體現出音的顆粒感與跳躍性,注重以整個旋律線條為導向,賦予音樂以舞蹈色彩,讓音樂的情感在鋼琴演奏內持續推進,也讓跳音更加干凈利落,以此更加契合樂曲的風格及神韻。
樂曲中部為小快板,起始時要突出每小節的強拍位置,但也要把握好強弱的對比,在演奏時輔之以弱音踏板,從整體上營造出一種遠近交織的意境。伴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以及主題的持續變化,逐漸撤去弱音踏板,以手腕帶動手指有彈性地觸鍵,把握好下鍵的力度與起鍵的高度,使得音樂富有彈性與律動性。至85小節開始,在低音區奏出主題旋律,此時要把握好音高音準,使得音色飽滿渾厚、圓潤,適當地加入延音踏板對音樂旋律進行潤美與修飾。至122小節,除了低聲部演奏之外,需要加入強奏,此時雙臂放松,力量集中在手指部分,以手指關節的收縮進行觸鍵,右手在琴鍵上快速跑動以演奏琶音,與左手配合及協調打造出低回婉轉的音色效果。在158小節后,力度逐漸加強,此時要綜合運用小臂、手腕及手部的力量,保證下鍵快且準,絲毫不拖泥帶水,并且在接近結尾處慢慢放松,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在演奏《春舞》再現部時,以左手演奏二、三聲部,以右手演奏第一聲部,保證音樂流暢連貫,節奏特色鮮明。同時,再現部的力度富于變化,在演奏時需要注重強弱對比,體現出音樂的層次性以及切分節奏的跳躍性。當音樂情緒平復后,左右的演奏也需要逐漸減弱、速度降低,配合以弱音踏板進入樂曲的尾聲,以干凈的收尾處理完成整部樂曲的演奏與詮釋。
《春舞》是鋼琴家、作曲家孫以強創作的鋼琴作品,融匯了西方浪漫主義音樂與中華民樂的特色。其為帶引子的復三部曲式結構,極富和聲色彩性,有著濃郁的新疆維吾爾族風情,優美多樣且富于變化的旋律線條,舞蹈性的典型節奏型。為詮釋該部作品,在演奏前需做好作品分析,把握好作品的情感基調、音樂風格以及創作意圖。在演奏時做好不同部分及樂句的銜接,加強音樂細節處理,以此將作品的內涵與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