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冬生
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是新時代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路徑。所謂集團化辦學,指的是依托一所優質學校,帶動多所普通學校,通過優勢互補或以強帶弱的方式,建立起來的一種校際合作型組織樣態。
當前,家長對于優質義務教育資源的需求與優質義務教育資源的供給之間產生了矛盾。集團化辦學通過學校布局調整、教師隊伍素養提升、教育質量提高等方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回顧國家有關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系列文件,有關“集團化辦學”的表述正從“探索集團化辦學”“采取集團化辦學”“實施集團化辦學”轉為“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這在一定層面充分肯定了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取得的可喜成績。
但在實踐中,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資源供給仍然不足,發展模式同質化,甚至還有些教育集團僅流于形式,有“貼標簽”的嫌疑。面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要求,集團化辦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基本均衡”,不能使均衡變成簡單的“削峰填谷”。假如沒有質態上的提升,僅僅是低層次的“平均”,那么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就丟掉了“初心”,也就不可能擔負起優質均衡發展的時代使命。
面對優質均衡發展的要求,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需要進一步加強規劃,從辦學理念、育人模式、課程實施、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思考謀劃,推動機制創新,建設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共同體,實現跨越式發展。思考謀劃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不僅要關注硬件,也要注重軟件;不僅要關注數量,也要注重品質;不僅要關注事務,也要注重業務;不僅要關注當下,也要注重未來。
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基礎是學校文化的認同,關鍵是教師隊伍的建設,重點是教育教學研究和教育資源的共享共建,突破點在于管理機制的優化和創新。
義務教育集團大多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學校的辦學品質、區位特點等,聯合相關的學校組建而成。義務教育集團中的每一所成員校原本都是獨立的個體,通過集團文化建設讓成員校教師在觀念上、思想上形成共識,為教育集團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障。集團化辦學作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倘若忽視整體文化的架構,所謂的教育集團很可能會步入形式化的泥潭,無法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各項目標。有學者認為,集團化辦學的形式主要有三種:補差模式、嫁接模式和共生模式。前兩種屬于初、中級階段,后一種屬于高級階段,目前大部分的教育集團都還處于前兩個階段。要想讓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走向共生,需要以尊重為前提進行現狀診斷,以價值為底色推動集群研究,以使命為共識促進榜樣示范,激發內驅力,增強凝聚力,達成“有溫度”的教育共識,形成“和而不同,彰顯特色”的集團文化。這種文化認同將成為維護校際互動的“安全閥”、改進校際合作的“激發器”、優化校際關系的“調節器”,使集團成員校在更大的平臺上形成戰斗力,從而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師資的短缺,尤其是優質師資的不足,已成為制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瓶頸。只有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才能實現集團化辦學的優質均衡。為此,教育集團要創新機制,進一步豐富教師集群發展的路徑,讓教師擁有專業發展的內驅力,以適應新時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同時,通過提升辦學品質,加強人才整體培養,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建立集團師資的“蓄水池”,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教育集團的教師隊伍建設,需要關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青年教師,這是教育集團的未來,也是教育集團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源。青年教師的培養要以德為先,聚焦現實問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二是管理團隊,這是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關鍵少數”。面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各項要求,需要管理團隊的理念和認識到位。反之,即使有較好的外部條件,但管理團隊的理念滯后、認識模糊也可能導致整個工作推進不力。另外,還需特別關注交流人員的崗位狀態,要出臺合理的教師交流制度,改變教師單向輸出的模式,推進集團教師的有序流動,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師交流機制,實現團隊之間的互學共進,使教師交流常態化。
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需要聚焦學生發展,增強學?!百|量立校、質量強校”的發展意識,不斷強化以教學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為進一步增強教師的課程、課堂意識,教育集團可以通過“共研”“共建”“共享”課程,提升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和課堂教學能力,增強教師的課程創新意識。教育集團要搭建改革成果展示平臺,全方位展示各校、各學科、各年級的教育改革創新實踐。教學研究工作要秉持從學校實踐問題中產生課題,并最終服務學校育人實踐的思路,按時間、分層次、定內容開展系列活動。在教學評價、資源建設、成果梳理中調整目標,構建校本研修的長效機制。教育教學資源的交流共享要突破單向輸出的瓶頸,激活內部的交流機制,真正打破校際壁壘,拆除校際“資源墻”、腦中的“理念墻”,重整資源體系,讓“硬件好場館結合名校好課程生成集團教學新時空”,讓“名師好課例借助網絡云技術生成集團教研新平臺”,使資源共建、理念共生,從而實現團隊的共享共贏。需要強調的是,在信息化時代,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教育教學資源,用信息技術撬動課堂教學改革,也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實現集團多校區的深入協同發展,需要構建與集團發展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進一步深化集團內部治理改革,優化集團內部運行機制,提升集團化辦學的內涵。同時,為提高教育集團的管理效能,需要關注成員校的辦學個性和實際狀況。領銜校的管理制度、辦學理念、特色課程等應為成員校提供示范,反之,只有領銜校尊重成員校個體自身的文化、傳統、環境、資源等條件,教育集團才能從整體上提升辦學品質。因此,教育集團既要關注整體規劃的制訂,也要關注成員校的具體實施。只有教育集團的管理能夠落到各個成員校的辦學實踐中,各方面的深入協同才可能實現。從實踐層面來看,教育集團推行“共享共治”的現代學校管理方式,需要重點抓好以下三項工作。首先,強化制度建設,重塑制度體系。完善集團章程,依章建制,需要形成與集團發展相適應的學校制度體系,破解制約集團發展的新問題。其次,劃分權責邊界,構建決策層和執行層“條塊結合”的管理架構,重塑各方治理主體的角色定位,真正使“權力放到位,角色定好位,關系理順位”。最后,完善治理結構,探索多方力量共有、共享、共管模式。各治理主體需要相互支撐,既不越位、不缺位,也不錯位,使整個教育集團的規范管理與活力運行達成平衡。
優質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目標所在,品質提升是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立身之本,評價反饋則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重要抓手。要想實現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學校內涵融合、教師隊伍磨合、教學資源整合、辦學特色集合,評價考核是必要的助推器。
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考核評價要將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既要整體推進,也要關注學校個體發展。集團化辦學的目標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而集團化辦學本身又是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手段和策略。因此,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不能僅關注形式上的集團建設,還應關注實質性的辦學品質提升;不能用書面的材料代替學生的發展,還應將效果的評價聚焦到學生發展上。
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考核數據,不能僅依據年度考核時各成員校提供的結果性數據和文本??己嗽u價既要關注過程、關注常態,也要建立日常的數據采集機制,注重數據的內涵,保障數據的有效性,這樣才能夠為考核評價提供更全面、更有價值的基礎數據,更好地進行數據分析和評價反饋。
一旦實施了考核,就應強化考核的結果導向。倘若對考核的結果不及時反饋、不深度反思、不合理運用,那么后續的考核很可能會失去導向作用??己诉^程要立足于前期基礎,不能搞簡單的“一刀切”,否則就可能因為考核產生新的隔閡和矛盾,影響集團化辦學共同體建設,引發新的沖突。
走優質均衡的發展道路必須通過教育內部的深入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集團的核心競爭力,讓每一所學校都辦出特色,逐漸從量變走向質變,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標。為此,集團化辦學的考核評價,不僅要關注顯性的辦學成果,更要關注校園文化、教學質量、學生發展、教師素質、科研能力等軟實力的提升。
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實際上是一個賦能的過程,是一種以校際互動合作為內核的教育均衡發展路徑。深化集團化辦學需要著力建構系統賦能的生態體系,只有這樣,集團化辦學才能有力擔當起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任,為實現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