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保障學校自主設立內設機構”,從而為提高教育質量創造條件。學校要突出辦學主體地位,以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呈現有信仰、有實踐、有創新的行動張力,探索內部治理的專業集成效應;要把創造學校育人價值當作“根的事業”,持續觀測學校生態系統中“葉的生長”;要自覺融入生態管理智慧和系統設計思維,從文化引領、組織變革、賦能增效等方面,建構價值共同體,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人才培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任務。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宏大背景中,學校要對育人方式轉型進行深入探索。學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根基,有利于解決優質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不平衡的現實矛盾,破解傳統教育模式與未來人才特質不匹配的發展瓶頸。學校應深入思考“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本源問題,引導教師以高尚的教育情感、優秀的專業能力融入教育教學的各環節,創造真實、鮮活的教育生活。
學校文化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力量,承載著學校的歷史傳統、發展目標和運行模式,其凝聚力源于歷史。學校管理者于站立之處,超越歷史與地域,認真觀察、感覺、傾聽學校歷史的聲音,可以為學校與師生找到朝向未來的發力點,堅守學校文化的價值信念、核心使命、基本規范,進一步拓展創新學校文化的實踐路徑。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學校應喚醒師生的生命潛能,進行師生自主發展的實踐,充分尊重人的發展自主性,回歸教育原點。激發師生的發展自主性,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變革育人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邏輯必然。
學校應鼓勵項目化組織建構,形成自主性的組織規則與服務保障,從而構建項目化的自主性組織結構,走向項目化專業治理的組織變革。例如,集團化辦學的學校可以搭建“四會議事園”書記項目平臺,對集團理事會、學術委員會、校務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做好相應權力劃分與協調。集團理事會由集團校長和各校區執行校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組成,通過民主選舉,產生校級家委會代表、教職工代表、集團黨代表,共同參與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學術委員會進行學術引領,設計物型微課程、童心課堂、明亮教室、大學小學、大師名校等項目化發展策略,推進學校專業治理。校務委員會自下而上明確學校自主治理權限清單,協調推進。教職工代表大會行使民主監督權力,并定期征集提案,為學校發展做好一線調研。另外,學校要讓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成為學校自主發展的核心動力,從理念、關系、結構等層面進行組織變革,把教研組、項目組作為“最基本的管理單位”。
學校應遵循主體與主導相結合、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繼承與發展相結合的建設原則,架構“立交橋”式的協同范式,創造邊界開放的多中心、課程化生態系統。一是在組織系統、教學實踐、能力素養的交互促進中,抓學習方式變革,抓學習場景重構,抓學習內容創新;二是從全體教師關系聯結著手,鼓勵教師形成賦能空間理念或觀點,包括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師資情況、生源情況,學悟學校的歷史傳統,研究當下的現實問題;三是基于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的學術管理,激發多元主體參與學校治理的積極性,建立項目化、扁平化、自主性的組織結構;四是通過政策行政、行業內外、家庭學校、院校合作的協同育人,把個人發展和集體發展融合鏈接。
“立交橋”式的協同范式,讓每一位教師都能自主選擇適合的成長道路,在不斷發展中既有科學發展的規范遵循,又有自主發展的共享共建。“立交橋”式的專業發展協同路徑,使師生人人有責、人人負責,激發優秀骨干教師將個人專業能力轉化為項目團隊能量,呈現目標自主進階的高階組織形態和更加開放的學習空間,形成“個體—團隊—隊伍—個體”立體通達的系統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多中心的、空間重組的課程化專業治理。
學校要融通資源配置,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自主權,聯動“人”的專業發展活力和創造性,支持教師打開學科邊界,融通空間邊界。
一是落實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架構自我認同、價值認同、專業成長、自覺覺人等隊伍建設目標。
二是培養教師的專業精神,使其突破舒適區,打好專業精神底色,建設高素質、高專業水平的教師團隊。
三是變革校本研修內容和方式。校本研修實施“五項修煉”教師培育課程,即涵養師德、錘煉專業、書式生活、身心健康、型塑團隊,系統解決部分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缺乏有效的行動研究方法、培訓低效等現實問題,激發教師的研修熱情。
四是從課程視角進行主題匹配、內容關聯和科學建構,通過模塊組合的形式,做好教師發展示范。培養教師的愛心、責任感與智慧,創造富有意義的教育生活。同時,提倡主題式、項目化、綜合性的資源配置,聚焦環境空間資源的兒童性、交互性、課程性和現代性,自主建設和管理學科教室、主題教室、項目基地等。
一是打造未來教師社群,為新教師提供實踐和展示平臺,實施“青藍工程”、項目化培訓、“六百工程”(即閱讀100部專業相關書籍、觀看100部教育影視作品、觀摩100節學科名特優教師課堂教學、批注100篇名師教學案例、參與100場教科研修活動、撰寫100篇教育敘事或個別指導案例)活動等。
二是打造種子教師社群,鼓勵骨干教師開闊教育視野,以主持立項課題的方式提升專業領導力,組建學習社群,深度鉆研課堂教學,提升科研能力。
三是打造名特優教師社群,以“名師+”的自主雙選方式建立名師工作室,教師自主申報項目,集結學習社群,并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師教育、學生成長的課程資源,成為師生成長的榜樣示范。
其一,與高等院校、學術研究部門、名師團隊等專家合作,確立“促發展”與“自發展”協同共進的教師發展路徑。一方面,請進來,邀請大學專家團隊擔任學術導師,充分發揮專家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派出去,選派學科名師擔任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導師,對師范生進行實踐指導,實現名優教師與師范生的共同成長。
其二,與主管政策部門協作推動教師發展,積極組織浸潤式教育教學研修培訓,廣泛開展學校發展調研。
其三,與跨界名家合作,邀請戲曲家、書法家、行業勞模、軍旅英雄、道德模范等參與教育教學活動,豐富育人內涵,推行“最兒童”與“好先生”的教育敘事生活,潤澤教師教育生命。
打造價值共同體,是學校內部治理中較為重要的管理活動之一,旨在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學校進行頂層設計并建構文化價值系統,著力項目化自組織專業治理,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創建價值共同體,有利于形成多元共治、共同成長的專業集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