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紅 丁 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的出臺,帶來了教育觀念、教育管理、課程與教學、教師發展等諸要素的深刻變革。南京市玄武區立足區域實踐,一方面大力推進作業管理改革,切實控量提質;另一方面著力推進區域性“新教學”課堂改革,從目標定位、模型建構、實踐策略等維度進行教學改革的系統建構與實踐探索,力求以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從根本上實現減負。
“新教學”并非是“舊”的對立面,而是在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和要素的基礎上,依據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立足本區長達20余年的教學實踐,結合“雙減”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深入探尋教學的育人價值、教學的基本特點、教學的關鍵環節及教學的多樣化操作策略,從而在區域教育質量管理與學校之間架起橋梁,全面探索綜合性、整體性的教學改革,回答好“立德樹人、提升質量”的時代命題。
“雙減”下的課堂教學既要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更要重視品德、身心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新教學”課堂改革強調教學不僅僅是技術的、操作的,更是以大課程觀統領教學設計,通過教學實施實現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以不斷更新教師的課堂觀、教學觀、質量觀,促進教學行為的持續改進,將“課程育人”“少教多學”從觀念層面落實到實踐層面,逐步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動。
“雙減”政策的出臺,帶來教育教學管理和課堂教學方式的系統性變革,同時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任務群、項目化等新型的教學方式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新教學”課堂改革直面挑戰,通過區域性教學研究不斷豐富學科課堂教學策略,為教師持續改進教學提供方法工具箱,以達到課堂教學的理念、目標、方式的內在一致性,以及課堂師生關系、教學環境、學習資源的整體統一。
“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泛。“新教學”課堂改革遵循“區域項目引領+學校多元探索”的原則,引領區域內每一所學校和每個學科聚焦課堂、研究學情,探索具有學校特質、體現學科本質、進行具體教學操作指導的課堂模式群和課例群,以不斷完善全程性的區域教學管理機制。
“新教學”課堂改革提出“以愛立人、學以成人”的課堂教學價值追求,這是設計教學的基礎,具體包括三個維度的“理解”。
“新教學”課堂改革不僅要基于學生心理、生理成長規律,遵循認知發展規律,更要從一種相對宏觀的視角,觀照學生縱向年段貫穿的成長歷程。研究數字化、國際化、自媒體等對學生身心發展、學習方式帶來的深刻影響,綜合研判這些因素以確定教學立意,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
當前學生學習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如家長的過高期待以及校外培訓帶來的過重學習壓力,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線上、線下交疊的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新教學”課堂要充分理解這些因素對學校教育和學生學習心理的影響,在教學中積極探索化解外部壓力和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方法,在課堂中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平衡能力和學習品質。
“新教學”課堂改革著力研究新課程標準中的學科課程育人價值,描畫學科育人目標在每一節課中教與學的具體行為表現,既關注全體學生又充分觀照個體學生;既研究教材、課標的要求,又充分研究課程育人價值,真正在“育人目標”與“學生經驗”間架起學習的橋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新教學”從把握課堂的目標確立、內容選擇、活動組織、方法指導、學習評價等教學基本要素出發,建立和推進“五適五進”的教學模型。
義務教育階段學科課程標準是設計教學、確定學習目標的重要依據。“新教學”課堂改革首先引領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動態研判實際學情,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定制適切的、有梯度的學習目標。目標的確立依據“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研發諸如“教與學雙向二維表”等工具分解學習目標,以使目標既切合課程標準,又符合學生實際學情,著重體現認知目標的可測性、過程方法目標的可觀性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可察性,從而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能力的不斷提升。
課堂學習內容是學科課程育人的重要載體。“新教學”課堂改革制定了課堂學習內容“課程資源選擇、已有經驗關聯、問題任務設計”三個衡量指標,引導教師充分運用教材資源、拓展校本資源;根據學情選擇適切的教學內容,并綜合體現學習內容的“五個關聯”,即教學與實際問題關聯、與學生已有知識關聯、與學科新知識關聯、與現實生活關聯、與知識技能的應用關聯。確定教學內容后,根據學科本質的內在學理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具體的主問題和微問題、活動項目和任務群等,以具有廣度、適度和梯度的關聯性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學習。
課堂教學方式包括講授、對話、合作、探究等。“新教學”課堂改革將諸如講授等傳統教學方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均納入組織教學的工具箱,引領教師基于學情選擇適合的教學方式,并與之匹配設計空間環境、設計課堂學習活動組織教學,促進上課形式規范而靈動,讓課堂充滿張力,激發起學生投入學習的內驅力和創造力。
課堂中的互動與情感交流是最具有魅力的,給予學生適時的、帶有溫度的學習反饋與指導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新教學”課堂改革引領教師關注學生學習全過程,給予不同學生即時評價、方法點撥和情感關切,促進教師以激勵、寬容的“教學表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與期待,從而讓學生能主動學習。
課堂教學中學習結果的過程性評價與反饋,為教學動態調整提供依據。“新教學”課堂改革引領教師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評價工具與觀察量表,實時監控和掌握教學的進展情況。如五分鐘的當堂檢測以獲得即時性的學習成果,布置與教學內容高度一致的課后作業鞏固學習成果,研制階段性的綜合性長程作業,提升學生的歸納、反思能力。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多維度評價,并深入分析學生學習成果與教師教學的關聯度,從而基于實證改進課堂教學。
根據“雙減”要求,“新教學”課堂改革建立和完善“專家跟進、四位一體、區校協同、推廣輻射”的教學運作機制,研制“‘雙減’背景下區域‘新教學’課堂改革實施意見”,以區域性的整體推進和指導意見引領全區深度教改。
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訪談、教學視導、評教評學等多種形式,開展區域推進課堂教學已有經驗與現狀調查,全面了解和分析“雙減”對不同學校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確立“新教學”課堂改革下的各學校校本課堂研究方向。開發“新教學”課堂觀課表與評課表,為推進“新教學”提供調研評估工具。
“新教學”課堂改革以階段主題不斷推進,從載體研發、關鍵要素到教學支持,再到學科育人,緊扣時代主題,結合大概念、大單元、任務群、項目化等教學方式推進,對課堂教學強化正確價值引領和學理邏輯建構。
玄武區研制《關于中小學深入推進“雙減”下的“新教學”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的實施意見》,制訂學科建設方案、學科教學指導意見。選擇試點學校,分期分批覆蓋至全區每一所中小學,從學科、學校雙線路徑統籌學習培訓類、教研滲透類、推進活動類、主題征文類等活動,為學校多樣化的校本課堂建設提供交流平臺和專業支持。
研制“雙減”背景下“新教學”課堂教學質量標準及測評工具,積累學科、學校課堂教學課例群,組織召開主題培訓會和課例研修推進會,創新開展“備、教、輔、評”一體的教研活動,形成用教師的智慧解決教育教學難題的工具與方法。積極推進區域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和教研方式的改革,遵循“項目引領—評價導向—課堂觀察—多樣化教研創新”路徑,從單純的憑經驗、教研員為主導的單一評課,走向有研究主題、有技術支持的觀察項目、多教師為評課主體的反思型研訓。
根據“雙減”要求,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分解課程標準,作出具體描述。制訂玄武區“新教學”課堂教學常規檢查指南、“新教學”學科視導實施方案等,以“提質增效、科學減負、培育素養”為導向,優化和實施新型的課堂教學質量標準、測評工具、實施辦法,全程跟蹤、評價課堂教學推進成效。
“新教學”課堂改革無論是在育人價值引領層面、教學模型建構層面,還是實踐行動落實層面,應具有與校本課堂改革不同的特質。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隨著區域性“新教學”課堂改革的推進,立德樹人、學科育人、核心素養、課程價值導向等全面進入學校實踐,教師不僅探索“傳統課堂”中的各教學要素優化,更重視從“備—教—輔—評”全鏈條的時間軸和空間軸來考量教學,其內容框架的建構與時代要求密切呼應,成為落實國家課程的區域教學實踐。
“教什么”是落實國家課程意志的核心,“如何教”是課程實施成效的關鍵,“教到何種程度”和“學得如何”是教學目標與評價形成“四十五分鐘回路”的基點與落點。“新教學”課堂改革從區域視角加強專業設計,引領教師回到學習本身,提出主導性的教學價值主張,回歸本質的教學要素促進具體教學行為的改進。
“新教學”課堂改革的核心是“學科育人”,它不是一種課堂操作模式,而是符合學生發展、符合教育規律、符合新時代教學發展趨勢的整體改革行動,以此來引領學校教學研究。通過基層中小學教師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實踐,形成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群、案例群、策略群,真正讓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