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軍 周冬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將作業設計與優化的系列要求置于重要位置,提出“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可以說,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關鍵在于提“作業”之質,減“作業”之量。學校作業改革推進程度直接影響著“減負”實效。為此,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以作業校本化設計為切入口進行了探索。
“雙減”政策總體要求指出,學校教育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作業作為教育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必然彰顯“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育人功能。因此,引導一線教師研讀政策、課標以及理論專著,正確認識作業功能、更新作業設計觀念是落實“雙減”的起點。學校組織全員培訓,為教師購買專著《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全體教師共同學習,反思教學實踐中作業設計的誤區,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廣泛研討,達成對作業校本化設計的共識。
作業是引領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生動、學得深刻的重要依托,是彰顯學校育人的直接載體。作為連接“教”與“學”的重要紐帶,作業設計的質量高低、實施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學生的作業負擔是否真實減輕,也考量著學校作業管理方式、教育教學理念是否做到與時俱進。
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能力是真正落實“雙減”的核心措施。學校切實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自上而下,全員參與,致力于作業設計校本化研究,還原作業應有的樣態。學校明確了校本化作業設計的四個基本原則:育人為本,遵循規律;基于課標,診斷反饋;情境任務,嵌入教學;守正創新,多元并蓄。
各學科教師探尋作業設計與教學、評價的融合,聚焦學生主體性,追求教學評一致性。作業設計呈現五大亮點:任務設計,整合嵌入教學過程;提供支架,撬動學習方式變革;對接評價,思維可視診斷學情;鏈接指導,網絡微課互動助學;樣態多元,實踐體驗指向素養。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強調定期開展正式和非正式的評估,而不只限于在教學結束時對表現性任務、項目完成情況的評估。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評估,不斷揭示學習者的理解和誤解。育人為本,遵循規律,作業的校本化設計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作業改革為支點,將作業設計嵌入教與學的全過程。作業與課堂教學聯動,借助作業載體引導學生在真實任務情境中運用知識,以此撬動課堂教學改革,優化學生評價方式。
2021年9月起,學校開始嘗試將已有的課堂教學支架“融慧共生任務單”與校本作業“僑中慧學單”合二為一。全員參與校本作業設計,依據學科特點,緊扣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設計“前置預習作業”“課中研習任務群”“課后拓展運用”三大模塊,將教學、作業、評價有機融合,促進教、學、評同頻共振。
其中,最為艱難且至關重要的一環在于設置“課中研習任務群”。這一模塊的設計,以任務為驅動,需要基于課標、教材、學情,整合架構,設計有效的驅動任務,供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取用、靈活運用,兼顧學科共性與學情個性。
“雙減”政策要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課中研習任務群”化傳統作業中的問題為驅動性學習任務,正是希望給予一線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支架、具體路徑。如語文學科校本作業,每課時設置隨文微寫作學習任務,以批注、誦讀、仿寫、改寫等讀寫融合方式推動教學進程;物理學科,以證據獲取為指向設計課堂教學任務;數學學科,將典型例題變式呈現,立體建模,優化思維;生物學科,設置情境,讓學生以“小醫生”角色完成系列任務,形式多樣,學科特色鮮明。
學習方式變革是落實“雙減”的重要突破口。我們借助校本化作業,關注學生主體需求,在不同的學習環節,對標不同的學情,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為學生高效學習提供多樣化的支架。
1.知識支架
“前置預習作業”環節,我們主張呈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立足新知,勾連舊知,立體架構,呈現結構化“系統知識單”,幫助學生將碎片化、離散的知識和技能連接起來,讓知識更立體地嵌入學生腦海;將獨立知識點的價值最大化,為完成由舊到新、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知識遷移奠定基礎。知識支架不僅存在于“前置預習作業”中,在“課中研習任務群”“課后拓展運用”模塊中,均可適時架構,幫助學生強化知識結構,形成系統認知,實現思維進階。
2.方法支架
知識和應用之間需要橋梁,這便是有效的方法。無論是在“課中研習任務群”模塊,或者在“課后拓展運用”模塊,我們都堅持一個設計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理解知識、推進任務的路徑,即提供必要的方法支架,避免因學習任務與學生能力之間的不對等,導致學生的低質量或消極參與,從而切實保障學生在充分主動的學習實踐中學而有成,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校引導教師從學生學習思路出發,將對如何使用“課中研習任務群”的思考置于與教學設計同等重要的地位。基于對本班學情的掌握、對“此類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證據能夠表明學習達到了目的”的分析,靈活進行校本作業系列設計,將表現性任務嵌入課堂。讀寫共生、隨堂練習、實驗操作、成果展示等表現性任務,全員參與,先“寫”再“說”,思維直觀呈現,可視可感,這既是學生全面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開展基于證據的科學評價、診斷學情、優化教學的過程。
校本作業的設計也對接考試評價。我們充分研讀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之后,作業設計自動對接評價意見,如“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增強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盡管設計艱難,但學校教師團隊不斷探索實踐,創新校本化作業形式和內容。
“課后拓展運用”模塊作業,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突出學科特色,重在以用評學、以用促學。為實時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學校借助網絡技術,將輔助理解的文本及視聽資源的鏈接二維碼嵌入相關題目區域。同齡人佳作、教師錄制的重難點講解、實驗現場、網絡資源等,掃碼即得,實時解惑,切實解決了傳統作業講解滯后的問題。
“雙減”背景下,學校在著力開發設計常態化校本作業的同時,鼓勵各學科根據年級、學情需要及節假日時間節點,突破傳統書面作業形式,創新布置多元作業。在常態化之外,追求立體化、項目化、個性化。如語文學科,從聽、說、讀、寫、思的角度設計朗讀者、小記者采訪等作業,觸發學生的真實體驗和真切情思,在做中思,在用中得;英語學科,為你寫詩、DIY達人秀等項目作業,圖文并茂,融合勞動體驗和語言表達,學生樂在其中。
學校堅持假期長周期作業設計。長假來臨前,提早謀劃,學科組集思廣益,形成假期學科特色作業“自選單”。基于學科知識,反映時代熱點,既是給學生學以致用的平臺,更是引導學生在假期生活中砥礪品格、提升素養,不斷拓展學校育人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