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長和
桑樹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仲長和
(鹽城市大豐區蠶種場江蘇鹽城224100)
為了提高桑樹栽培的產量與質量,文章從桑樹栽種前期準備工作、栽種過程、栽后管理3個階段對其栽培管理技術進行了分析,以桑樹全生長期內的常見病蟲害為例,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技術與預防措施。
桑樹;栽培技術;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桑樹入藥可起清肺去熱、明目抗菌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同時桑樹葉片是養蠶業的重要原材料,且桑子可食用,味美鮮甜,深受廣大人民喜愛,桑樹也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對于桑樹的需求較大,故需擴大桑樹栽培規模,提高桑樹栽培質量。為此,有必要對桑樹的主要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展開研究,以掌握正確的桑樹栽培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保證我國桑樹產業的穩定發展。
桑樹栽種前期準備工作包括選苗、選地與整地,各項工作的技術要點如下。
1.1.1 選苗
按照選苗的基本要求,桑樹選苗要盡可能選擇優良樹種,保障樹種健康,否則會影響栽種后的成果率與最終的產品產量,因此桑樹選苗非常重要。選苗過程中,首先,觀察樹苗的根系,優先選擇根系粗壯、發達、完整且沒有病害特征的樹苗,通常樹苗根系直徑長度超過7 mm為根系粗壯、發達。然后,請專業人士對樹苗進行植物免疫檢測,確認樹苗本身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優選抵抗能力強的品種。另外,考慮到桑樹栽培的整體性,在選苗時選擇冬芽飽滿,且品種不同的樹苗(注意品種搭配),全面提高桑樹整體的抗病蟲害能力[1]。
1.1.2 選地
桑樹具有耐貧瘠的特點,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桑樹的健康生長,可同時提升桑葉的質量與桑子的產量,為了促進桑蠶業的發展,可選擇肥沃土壤。具體要求方面,桑樹適合種植在土層較厚的環境中,且厚度不得低于50 cm,土質應當選擇酸堿度適中、弱酸弱堿的粘質土(酸堿度適中土壤最優,不可選擇酸堿性過高的土壤),同時土壤需有充足的含水量,種植地周邊最好有水源(但水源與種植地之間需保持距離,通常建議不少于200 m)。另外,為了更好地保障桑樹成活與生長,選地之前要對周邊環境進行勘察,不得選在化工廠等存在污染源的地區[2]。
1.1.3 整地
合理的選地能夠給桑樹栽培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為了進一步提高桑樹成果率與質量,建議在選地完成后及時展開整地工作:(1)整體要優先清理種植地的雜草,以免雜草爭奪桑樹養分,影響桑樹生長,大幅降低成果率。同時,如果種植地內有較多的石塊、秸稈等雜物,需一并清理,全部處理完成后要讓土地恢復平整。(2)進行翻耕,深度為40 cm左右,同步進行全面施肥,完成后回填土壤進行腐熟增肥操作。另外,如果在整地過程中發現種植地內的某個區域酸性過重,可撒石灰來降低酸性。(3)在11月份進行深耕,開挖出規格大約為60 cm×60 cm×50 cm的種植坑[3]。
1.2.1 栽種時間選擇
由于栽種需要將樹苗從遠處運輸到種植地,所以樹苗在運輸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虛弱的現象,且種植地對于樹苗是全新的環境,其需要經過一段適應期才能順利生長,這種情況下如果栽種時間選擇錯誤,就可能導致樹苗虛弱程度過高,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嚴重影響樹苗栽種后的成活率,故桑樹栽種時間的選擇非常重要[4]。一般情況下,適宜桑樹栽種的時間一般是開春,若地區氣候溫度相對較高,則可以選擇在冬季末栽種,此時土壤內的水分與溫度比較符合桑樹生長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區溫度、降水量存在差異,所以桑樹栽種的具體時間選擇需根據實際土壤溫度、含水量來決定,桑樹需在土壤溫度為11 ℃±1 ℃、土壤含水量為70%~80%的條件下進行栽種,在栽種之前對實際條件進行監督,確認條件合適即可栽種。
1.2.2 栽種間距設計
桑樹栽種間距過大難以成林,不能很好地發揮“森林效應”的作用,間距過小則會導致桑樹樹苗之間爭奪養分、水分,使得部分桑樹無法成活或長勢虛弱,故桑樹栽種間距設計很重要。桑樹栽種間距設計要求為:(1)桑樹通常選擇單行栽種模式,每行行距為110 cm±10 cm。(2)無論行距大小,每株桑樹之間的間距都需大于10 cm,不得超過50 cm。另外,從桑園整體角度來看,桑樹栽種的具體間距要根據桑樹品種對樹林密度的要求來精調,如雜交桑樹的樹林密度為6萬~7.5萬株/hm2,而嫁接桑樹的樹林密度為3萬株/hm2,根據密度要求進行計算即可準確精調[5]。
1.2.3 樹苗管理
自秦漢以來,廣州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和具有千年港市貿易傳承的“商都”,因而廣州人歷來具有敢為人先的開放意識和行為勇氣。正因為廣州人具有這樣的品格和勇氣,所以才有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勇于“吃螃蟹”的擔當。然而,能把這樣的精神品格轉化為投身偉大實踐的強大力量,又是與廣州率先解放思想所形成的文化引領分不開的。換而言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廣州率先實施了以解放思想為主題和內容的文化建設工程,為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提供了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引導。
按照栽種時間、栽種間距要求初步完成桑樹樹苗栽種,之后展開樹苗管理工作:(1)根據桑樹樹苗具體的水分要求,對種植地的含水量進行測定,若含水量過低則需人工補水,若含水量過高則要及時排水,確保含水量合理。同時,在地表鋪蓋防水隔溫材料,一方面,可以減少水分流失,避免旱情影響,另一方面,能夠保持溫度,有利于桑樹快速適應新環境。(2)嚴格關注種植地的氣候變化,如果氣候干旱或者濕潤,就需要上調或下調水分灌溉用量,必要時也要進行補水與排水工作。(3)定時清除田間雜草,尤其是降雨后土壤容易結成土塊,可提高除草頻率,并做好松土工作,利于桑樹根系融入。(4)依照樹苗的生長情況進行施肥,施肥量由肥料種類來決定,如尿素一般每畝7 kg,復合肥一般每畝13 kg左右。另外,施肥要注意頻率,即初步栽種時每日施肥總量分為5~6份,平均2 h施1次肥,而隨著樹苗的生長,施肥頻率要逐漸降低,每次施肥量要逐漸提高。(5)在樹苗生長過程中,如果發現某樹苗的長勢不良,需立即鏟除,補種新的幼苗,并對新苗進行精管,確保其跟上其他樹苗的生長速度。
1.3.1 追肥
采用溝肥方式進行追肥(一般是在整地期間開挖追肥溝,追肥溝與桑樹的距離為20 cm,深度為17 cm,不建議超過20 cm),即在溝內施加尿素、復合肥等肥料,用量需適當,完成后回填追肥溝即可。
1.3.2 翻耕
翻耕是栽后管理的重要措施,不僅能夠保障土壤通透、維持土地松軟、清除雜草,還能滅除土壤內的病菌或越冬蟲卵,對桑樹的整個生長周期都很有幫助。翻耕工作一般在春、夏、冬3個季節展開,前兩個季節的翻耕深度保持在10 cm~15 cm即可,每周1次,但冬季翻耕深度要加到20 cm以上,每周兩次[6]。
1.3.3 除草預防
雜草是桑樹生長中的“大敵”,雜草的生命力頑強,在桑樹處于生長階段時,過多的雜草會與桑樹爭奪養分,容易導致桑樹枯死或衰弱。在栽后管理中也要展開除草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在林地內巡檢,發現任何雜草草苗立即手動拔除,同時要定期噴灑抑制雜草生長的藥物如除草靈等。
1.3.4 水分管理
在正常情況下,桑樹對于水分的需求較小,自然界降水及土壤含水即可滿足桑樹需要,因此無需對桑樹進行灌溉,可采用噴灑的方式為其提供水分。但如遇干燥氣候,則可以考慮灌溉,確保水分充足。
1.3.5 修枝
桑樹在生長過程中會長出很多枝條,部分纖細枝條不具備開花結果的能力,且會爭奪桑樹內部養分,因此隔段時間要對桑樹進行修枝,剪掉弱小枝條,保障養分集中,利于桑樹開花結果。
2.1.1 黑枯病
黑枯病是最為常見的桑樹的重要病害,發生概率最高,原因在于黑枯病的病菌對桑樹的多個部位都有影響,當病菌接觸到桑樹的葉片,葉片上會出現褐色點狀斑,并逐步潰爛,當病菌接觸到葉柄,會導致葉片上出現大片的不規則多角形黑褐色病斑,使得葉片逐漸變黃,最終脫落。通常情況下,黑枯病在春季爆發得較多,原因在于病菌在越冬之后受到春季濕潤氣候及溫度影響會逐漸增殖,加之風力與雨水的傳播,病菌會迅速在桑樹林內擴散,發病速度較快[7]。
黑枯病主要的防治措施為:(1)發現黑枯病后要盡快將所有病株移除,并進行銷毀,該項工作要足夠仔細,否則容易遺漏。(2)在林地內采用桑保500倍液進行噴灑,每周1次,連續5次即可,噴灑建議在傍晚進行。(3)施有機肥,這有利于增加桑樹的抗逆性,增強其自身抗病能力。(4)做好林內通風工作。
2.1.2 芽枯病
芽枯病的發病時間與黑枯病類似,常見于冬末春初時節,但該病只對發芽前的桑樹有影響,因此在桑樹栽培的初期需重點關注芽枯病。芽枯病病發后,桑樹芽的周邊會逐漸變色,同時下陷,程度與規模會隨著病發時間的加長而不斷擴大,中后期時樹芽的表面會出現橙紅色顆粒狀病斑,并逐漸包裹枝條,這時桑樹內的樹液流動會受阻,樹木逐漸干枯[8]。
芽枯病的主要防治措施為:(1)進行采葉,采葉過程中要留下葉柄,避免傷口。采葉要保留無病害葉片,數量保持在4片左右即可。(2)去除病枝、病芽,同時增加鉀肥,減少氮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結合桑樹專用肥施肥。(3)在早春等時間段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進行消毒、殺菌。
2.1.3 花葉病
花葉病常見于春季,主要威脅桑樹的花與葉,尤其是葉片,發病之后的病征也主要體現在葉片上。花葉病的形式包括黃斑花葉、縮皺花葉、畸形葉3種。(1)黃斑花葉,病灶處葉片會逐漸出現淡黃色的病斑,病斑的大小、形狀規則不一,長期發展下去會導致葉片枯死。(2)縮皺花葉,主要表現為桑樹的花葉逐漸發皺,或者開始萎縮,發病程度越來越嚴重,同時常伴有葉片黃綠相間的現象,一段時間后會導致花葉脫落。(3)畸形葉,發病后桑葉會縮小、變窄,與正常桑葉相比相對畸形,情況嚴重時會導致葉肉消失,只留下葉脈。需要注意的是,花葉病在高溫環境下不會發作,在六月份以后很少有桑樹出現花葉病,但這并不代表桑樹沒有感染花葉病,或者原有花葉病已經消失,事實上其只是“隱形”,因此花葉病的防治要盡早。
花葉病的主要防治措施為:做好冬伐工作,每次冬伐都要余留下半年生長的枝條,枝條的長度保持在30 cm~60 cm,同時冬伐時要避免傷到桑樹的根須,這樣可以有效預防春季桑樹出現花葉病。然而,當前尚未研究出能夠有效解決已發生的花葉病的技術手段,如果發現病征就只能燒毀處理,因此花葉病的防治要側重于預防。
2.2.1 桑尺蠖
桑尺蠖對于桑樹的危害主要體現在幼蟲階段,幼蟲會以桑樹幼芽、葉片為食,如不盡快防治,會導致桑樹葉片嚴重受損,若發生在發芽期,則會導致樹芽內部被吃空,對桑樹栽培質量及產量有較大的影響[9]。
桑尺蠖的防治措施為:(1)在冬季于林地內放置多捆束草,便于桑尺蠖的成蟲在束草內產卵,這樣桑尺蠖的幼蟲就不會接觸到桑樹,第二年春季1月左右,在桑尺蠖幼蟲孵化之前將束草燒毀可以有效避免桑尺蠖的繁殖生長。(2)發現林地內遭遇桑尺蠖蟲害,若程度不嚴重可以考慮人工捕殺,即白天捕殺幼蟲,晚間利用燈光捕殺成蟲,若桑尺蠖蟲害程度嚴重,則要在林地內噴灑40%丙·辛乳油1 500倍液,或者是80%敵敵畏乳油1 200倍液來進行防治。
2.2.2 桑螟
桑螟對桑樹的危害同樣體現在幼蟲階段,桑螟成蟲會在桑樹葉片內產卵,孵化后幼蟲將不斷啃食葉肉,僅留葉脈與一層薄皮,待桑葉破裂成孔,桑螟幼蟲破孔而出,而葉片會因此枯黃。
桑螟的防治措施為:(1)加強人工巡檢,若發現桑樹上某個葉片呈卷曲、相疊狀,就說明內部可能存在桑螟的幼蟲,這時可以直接人工殺死幼蟲,若發現葉片已經受損,則直接摘除葉片并進行燒毀。(2)在林地內噴灑40%丙·辛乳油1 500倍液,或者是90%滅多威可濕性粉劑3 500倍液以預防或消殺該蟲害。(3)利用燈光對該害蟲進行捕殺。
2.2.3 桑紅蜘蛛
桑紅蜘蛛對桑樹的危害主要體現在成螨體階段,此時桑紅蜘蛛體積很小,肉眼很難發現,其通過吸取桑樹葉片的汁液來進食,情況嚴重時會導致葉脈兩側白斑密布。桑紅蜘蛛的影響時間較長,以春季、秋季最為突出,尤其是秋季干燥時,最容易泛濫成災[10]。
桑紅蜘蛛的防治措施為:(1)在冬季清除枯葉、落葉,并進行深翻,殺除蟲卵。(2)噴灑73%炔螨特乳油2 000倍液,噴灑要著重針對桑葉背面進行。
桑樹的經濟價值較高,做好桑樹栽培非常重要,相關人員需掌握正確的桑樹栽培技術,同時重視病蟲害防治,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兩項技術正確實施的基礎上,保證桑樹能夠順利成長,提升產品的產量及質量,有利于相關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促進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1]聶良文,曾燕蓉,陸瑞好,等.廣西牧用型桑樹適宜栽植密度及收獲枝條長度初探[J].廣西蠶業,2017(4):54-58.
[2]李勇,鄧文,于翠,等.鄂西南蠶區桑樹栽培現狀與發展建議[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3):4440-4442,4446.
[3]印玉萍.關于桑樹栽培過程中所面臨干旱問題及解決對策的研究[J].農家參謀,2020(14):241.
[4]余根龍,呂志強,方有根,等.食用桑開發的桑樹栽培技術模式探討[J].蠶桑通報,2017,48(1):46-47
[5]李智念,陳力,向蘋葦,等.粘蟲板不同顏色和懸掛高度對桑椹癭蚊誘集效果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8(22):86-87.
[6]陳義安,王曉芬,張友洪,等.精準扶貧背景下產業扶貧的內生動力研究——以嘉陵區新廟鄉果桑產業發展為例[J].四川蠶業,2018(3):5-9,29.
[7]潘曉東,劉志南.果葉兩用桑樹品種“大十”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9(2):255-257.
[8]張志林,秦和生,梁影,等.強桑1號在廣西桂林的性狀表現及栽培技術研究初報[J].廣西蠶業,2020(1):28-31.
[9]陳松,沈正倫,儲一寧,等.蠶桑新品種“云蠶9號?云蠶10號?云桑3號”選育及配套技術應用[Z].蒙自: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2014.
[10]肖興華,趙元梅,邱朝富,等.會東縣桑樹快速豐產栽培技術探索[J].四川蠶業,2020,48(2):53-5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05
S888.4;S888.7
A
2095-1205(2022)01-13-03
仲長和(1968- ),男,漢族,江蘇大豐人,大專,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為家蠶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