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崔春濤,李玉華,柳 竹,董曉霞
(1.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清華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北京,100049;2.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清華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四病區,北京,100049)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是指嬰兒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腦發育早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以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感知覺障礙,語言障礙以及精神行為異常。腦癱屬于中醫“五遲,五軟”的范疇,源于母體虛弱,外感邪毒影響胎兒發育,導致患兒稟賦不足或難產,外傷等引起后天損傷,主要病機轉歸為肝腎不足,元氣不充,脈絡不暢,肢體不能,腦髓空虛等[1]。腦癱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術后尿潴留是常見并發癥之一,常由于藥物因素、醫源性因素、心理因素引起[2]。患者在術后拔除尿管后,出現排尿困難,導致尿潴留。臨床通常采用再次留置導尿的方式緩解癥狀[3],但此方法會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影響,以及延緩術后恢復期,增加患者住院費用,降低生活質量等。本院于2022年1月19日收治1例腦癱手術后尿潴留患者,經過皮內針配合手指點穴的中醫護理技術的干預,尿潴留癥狀明顯改善,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17歲,主因“行走姿勢異常15年”至本院就診,患者為足月產,無胎中臍帶繞頸,順產,出生體質量3.0 kg,未在保溫箱內治療,無病理性黃疸病史,無抽搐史。患者運動發育落后,2歲半多能獨站,差于同齡兒童。2006年醫院就診,頭顱MIR提示腦積水,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后癥狀改善,繼續康復治療,3歲時能獨立行走,不穩,足尖著地,且步行距離短,至本院就診,診斷為“痙攣型腦性癱瘓”。2021年9月30日第1次行“雙側脛神經和閉孔神經肌支部分切斷、內收肌松解、肌腱跟腱延長術”,術后緩解步態效果明顯,繼續康復治療,2022年1月19日為行第2次緩解異步形態手術收治入院。中醫診斷:五軟;辨證分型:氣滯血瘀癥。西醫診斷:痙攣性腦性癱瘓。
患者入院時體溫36.4℃,脈搏100次/min,呼吸19次/min,血 壓129/71 mm Hg,體 質 量:75.5 Kg,身高173 cm。神志清楚,面色有神,頭發濃黑有光澤,言語清晰流利,呼吸平穩,舌體正常,舌質淡,舌苔白厚,脈弦,智力正常,雙手活動較靈活,蹲下能獨立站起,可獨立行走,足尖著地,異步形態,納可,二便調。日常生活能力評定(ADL)得分為85分,存在輕度功能障礙。
患者2022年1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選擇性腰骶段脊神經后根切段,股直肌腱膜松解術”,術前留置導尿管,置入長度約18 cm,尿管氣囊注水量10 mL。術后雙側閉孔及下肢傷口縫合,加壓包扎。雙下肢石膏固定。術后ADL評分30分。
術后第1日于8:00遵醫囑拔除尿管,過程順利,管路完整,至12:00患者小便未排出,給予采取熱敷、腹部按摩、溫水清洗外陰等常規護理措施。拔管后8 h小便仍未排出,觸診下腹部膨隆,痛苦面容。患者主訴:因臥床,體位改變,無法自行排尿。遵醫囑予留置尿管,過程順利,首次放尿500 mL。再次留置尿管后第3日,遵醫囑拔除尿管,在拔出尿管前、后護士分別給予皮內針配合手指點穴治療,4 h后患者自行排尿。24 h后行B超檢查:膀胱內殘余尿量<10 mL。
根據神經外科護理常規要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需臥床休息,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的病房環境。注意個人衛生及皮膚護理,保持床單位清潔。因下肢石膏固定,需抬高下肢,減輕水腫。每小時檢查1次石膏松緊度,傾聽患者主訴,查看石膏邊緣皮膚有無擦傷,觀察足尖皮溫和血液循環情況。護理人員每2 h協助患者翻身1次。患者至出院時皮膚完好,足末梢血運正常。
患者術后留置尿管,置入長度18 cm,尿管氣囊注水量10 mL,尿管外露部分采用高舉平臺法固定,外接抗返流集尿袋,尿袋置于床旁低于患者身體水平位。留置期間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性質,量。觀察尿道口有無分泌物及皮膚情況,晨晚間予溫水清洗尿道口后用碘伏棉球進行擦拭消毒,2次/日。患者拔出尿管后未出現尿路感染。
患者全麻術后6 h內需禁食水,待麻醉蘇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飲少量溫水。根據醫囑,逐步攝入流食、半流食、普食。飲食以粗纖維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鼓勵患者多飲水,補充身體血容量。針對患者氣滯血瘀證型特點,囑多食益氣活血的食物,如山楂。食療方:大棗滋補粥,禁食辣椒,生姜,芥末,油炸食品等。
腦癱疾病患者因疾病原因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存在缺陷,對其生理、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此外手術后需要長期進行康復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因此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指導患者可以通過看書、聽音樂等方式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或者鼓勵與其他患者多交流以減輕術后傷口疼痛等癥狀。術后排尿困難的患者需要進行心理干預,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導患者放松心情,鼓勵自主排尿[4]。
2.5.1 皮內針操作方法:操作前評估患者的腹部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及配合程度,選取合適患者型號皮針。本患者選用清鈴撳針具,規格型號:0.20 mm×1.5 mm。操作前向患者解釋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取得患者配合后進行操作。注意保護患者隱私,隱私簾遮擋。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皮膚,選取穴位關元、中極、曲骨、氣沖、陰陵泉、太溪。用75%酒精消毒操作部位皮膚,用鑷子夾住針圈,對準身體穴位將針尖刺入,使得針圈平整的貼于皮膚,膠布固定避免掉落,留置3~4 h[5]。
2.5.2 手指點穴療法:皮內針留置后,用拇指端按于穴位上,向下按壓,指端不要在按壓的穴位上滑動避免皮內針脫落劃傷皮膚,按壓期間傾聽患者主訴,以出現酸脹感為宜,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節力度,每個穴位按壓時間3~5分鐘[6]。手指點穴以刺激穴位,達到調節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運用氣血推動水液向下,使患者自主排尿。
中醫學說歷史悠久,《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記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中醫認為膀胱排尿是否正常與人體臟器功能關系密切[7]。尿潴留是由于氣虛血瘀,肝郁氣滯,水道不暢所致[8]。手術后患者在應激狀態下出現自主排尿障礙,導致腹部脹痛,影響患者康復。中醫“皮內針配合手指點穴”治療,可有效改善尿潴留,減輕患者痛苦[9]。本病例患者在第2次拔除尿管前后,除采用常規護理及心理干預外,還結合中醫治療手段運用皮內針配合手指點穴療法,協助患者自主排尿。所取主穴中,關元穴為人身元陰元陽關藏之處,有健脾化濕,通利下焦的作用;中極為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會處,可通利水道;曲骨可治療少腹脹滿;氣沖有疏肝理氣,調理下焦,行氣活血的功效;陰陵泉善于調節脾腎功能;太溪可回陽益腎[10]。皮內針配合手指點穴,通過刺激上述穴位達到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運行以助于尿液排出的功效。本研究為單個病例的經驗總結,對于不同個體而言,皮內針配合手指點穴的干預療效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驗證。今后,臨床還將繼續收集相關病例,并對年齡、疾病及相關干擾因素做出分類收集,對治療術后尿潴留、提高患者自主排尿的成功率進行進一步研究。同時思考如何將中醫理論及適宜技術更好的運用于外科圍手術期患者的治療中,在為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神經外科臨床護理質量的同時,將中西醫結合護理模式廣泛運用于臨床,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