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娜,陳 璐,郭新一,張欣宇,耿苗苗,孫明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皮膚科,北京,100078)
帶狀皰疹是一種影響神經和皮膚的感染性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由于皮膚呈帶狀分布,所以稱為帶狀皰疹,具有一定傳染性[1]。帶狀皰疹的皮疹通常發生在身體一側,表現為疼痛、沿周圍神經走向成群分布的水皰,不跨越身體的中線,可發生于頭部、頸、胸、腹部及四肢。由于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時,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的炎癥[2]。皮疹一般有單側性和按神經節段分布的特點,有集簇性的皰疹組成,并伴有疼痛,年齡愈大,神經痛愈重。本病好發于成人,春秋季節多見,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呈顯著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的干預模式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務人員的關注。中西醫結合的干預模式有促進皰疹消退,改善患者疼痛不適的效果[3]。本研究總結1例帶狀皰疹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68歲,主因“左側頸部、下頜部、耳廓起皮疹伴加重7天”于2021年8月26日以“帶狀皰疹”由門診收治入院。患者主訴7天前無明顯誘因于左側頸部、下頜部及耳廓起皮疹,未給予重視,自覺皮疹逐漸變大,于2021年8月25日在本院皮膚科門診以“帶狀皰疹”給予治療后,未見明顯消退。刻下癥見:左側頸部、下頜部、耳廓皮疹,明顯疼痛,口干,納谷香,二便調,夜寐不安。既往史:7年前診斷患有肺纖維化,目前未規律服用藥物,自訴控制尚可;7年前曾于外院行胃脘部手術,具體不詳;1年前診斷患有干燥綜合征,未予特殊處理;1年前檢查發現左側頸動脈狹窄,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未規律服藥。過敏史:磺胺類藥物過敏,否認其他藥物及食物過敏史。舌象脈象:舌紅,有裂紋,邊尖無苔,舌中部及根部白膩苔,脈弦滑數。中西醫診斷:蛇串瘡(肝經郁熱證)帶狀皰疹。臨床表現為:左側頸部、下頜部、耳廓皮膚泛發片狀紅斑,紅斑基礎上簇集粟粒至綠豆大小丘皰疹、水皰、部分破潰、滲出及結痂,皮疹呈單側帶狀分布[4]。
患者入院后,遵醫囑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以疏肝利膽,清熱祛濕,益胃養陰為法;西醫以抗病毒、營養神經為主。中醫治療:中藥塌漬2次/d,起到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作用;耳穴壓豆2次/周,起到調解臟腑氣血、通絡的作用;拔火罐1次/d,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中藥涂擦2次/d,起到解毒止痛的作用。西醫治療:氦氖激光照射3次/d,可起到止痛收斂、促進愈合的作用;阿昔洛韋注射液250 mg靜脈滴注2次/d,起到抗病毒的作用;腺苷鈷胺1.5 mg肌肉注射1次/d,起到營養神經的作用。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根據患者自身主觀感受進行評估,視覺模擬評分(VAS)由6分降至1分,患者自訴疼痛癥狀得到緩解,舒適度提高。
2.1.1 辨證分型:患者符合《皮膚性病學》中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2002年新世紀版《中醫外科學》擬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符合帶狀皰疹病癥的肝經郁熱證的表現。
2.2.2 疼痛癥狀評估:VAS評分法是用0~10 cm的刻度尺,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VAS指數0代表無痛,10代表無法忍受的劇痛[6]。評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本病例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分。
2.2.1 情志護理:護士多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緊張感和陌生感,使其能積極配合治療,保持心情舒暢,減輕疼痛。
2.2.2 飲食護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西瓜、黃瓜、綠豆、冬瓜、苦瓜等清肝膽之火之品。
2.2.3 起居護理:衣物及床單選用柔軟純棉制品,指導患者健側臥位,避免摩擦皮損造成不適;勤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膚,加重皮損。
2.2.4 出院宣教: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為主,忌食甜食及肥甘厚膩之品;指導患者起居有常,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樂觀情緒,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運動,以不感勞累為主: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增強免疫力;按時服藥,定時門診復診[7]。
2.3.1 中藥溻漬:選用6~8層無菌紗布浸于40~42的中藥湯劑中,平整鋪于皮損處,20 min,2次/d,14 d為1個療程[8]。注意事項:①注意保暖,避免受涼;②囑患者注意觀察皮損情況,如有不適,及時取下。
2.3.2 耳穴壓豆:用膠布將王不留行籽貼壓于耳廓上的相應穴位,通過按揉等方法,刺激穴位,使耳廓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9],進而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等作用。方法:①選穴,用探棒在耳廓上找陽性反應點。主穴:神門、肝、脾。配穴:肺、枕、內分泌等穴。②酒精消毒。③貼豆,按壓至患者出現酸脹感,2次/周,4次為1個療程。注意事項:①指導患者按壓方法,2~3次/d,1~2 min/次。②貼壓時選取一側耳廓,雙側耳廓輪流選用。③囑患者觀察貼壓部位皮膚情況,保持清潔干燥,如有紅腫破潰及時取下。
2.3.3 拔火罐:拔火罐利用火的燃燒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選取肺俞、肝俞、腎俞等穴,通過良性刺激,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拔火罐1次/d,10 min/次。注意事項:向患者做好解釋,如有不適,及時按呼叫器,取罐后注意保暖。
2.3.4 中藥涂藥:將復方黃柏液調以大黃、黃連、三七粉至稀奶狀外用,2次/d,以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效用。注意事項:每日中藥塌漬之后涂擦。
帶狀皰疹是臨床常見皮膚病,導致帶狀皰疹的原因較多,其中病毒感染是關鍵原因,受病毒侵入影響,局部可出現“水皰樣”皮疹,且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癥狀。西醫治療帶狀皰疹以抗病毒止痛為主要方法,中醫治療帶狀皰疹是結合患者辨證分型,根據肝經郁熱證、脾虛濕蘊證、氣滯血瘀證等所屬證型特點,給予辨證施治。本病例患者為肝經郁熱證,肝氣不和,氣血不暢,在治療時應重點圍繞通絡、行氣、止痛方面開展治療。本次中醫護理技術中的中藥塌漬法運用了中藥清熱解毒的功效、耳穴壓豆運用了調解臟腑氣血的作用、拔火罐運用了通絡之痛的作用、中藥涂藥運用了解毒止痛的作用。中醫護理聯合阿昔洛韋治療,中西醫相互補充,互起協同作用,比單純應用西醫方法更能迅速止痛,加快皮損愈合,縮短病程,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能有效避免后遺神經痛的發生[10]。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技術聯合西醫治療帶狀皰疹優勢明顯,在減輕帶狀皰疹給患者痛苦的同時,還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有效避免復發。中醫護理技術對護理人員的操作水平要求較高,護理人員應加強中醫知識的學習,全方面掌握中醫關于帶狀皰疹的病理知識、相關禁忌,結合西醫療法,幫助患者更高效地完成治療。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