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劉可欣,陳 宏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
肉芽腫性乳腺炎(GM)是一種相對罕見的局限于乳腺小葉的無干酪樣壞死的良性、慢性、炎癥性乳腺疾病[1],主要表現為突然增大的乳房腫塊,伴或不伴疼痛,無發熱,若遷延不愈可形成竇管和竇道,部分患者還會伴有結節性紅斑和多處關節痛等現象。中醫學認為GM的病因病機主要包括氣血失和、肝郁氣滯、脾虛痰凝及其他因素等,治療以補血行氣、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為法[2]。耳穴貼壓法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經》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人體十二經絡均直接或間接與耳聯系,而刺激耳穴可引起相應經絡感傳,調節臟腑功能,平衡機體環境;同時耳廓的神經分布非常豐富,刺激耳廓上相應部位,可阻斷神經元病理性沖動的傳遞,致使疾病癥狀減輕或消失[3]。臨床中以患者為中心,配合優質的中醫護理模式,給予患者實用有效的中醫護理服務體驗,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上的不適癥狀,增強疾病預后自信。本文總結1例肉芽腫性乳腺炎患者運用耳穴貼壓技術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于2021年11月初無明顯誘因左乳疼痛性腫塊,伴皮色紅腫,腫塊逐漸增大,給予抗感染中藥內服,局部穿刺抽膿等治療。現患者自覺左乳有疼痛感,腫塊未消,于本院就診,門診以“肉芽腫性乳腺炎膿腫形成”收入院。入院時癥見:左乳暈內下方可見一竇道外口,未見異常分泌物,月經前雙乳脹痛,食納可,夜寐安寧,大便1次/d,小便調。左乳頭分裂內陷,左乳頭內可見黃色牙膏狀分泌物,左乳頭5-8點乳暈旁可見一大小約7 cm×3.5 cm竇道外口,表面皮色如常,觸診雙乳腺體厚薄不均,左乳內側、內下及乳暈周邊可觸及大小約7 cm×4 cm腫塊,形態不規則,邊界欠清,活動度欠佳,輕壓痛。中醫診斷:乳漏,乳癖;辨證分型:肝郁痰凝證。西醫診斷:左乳肉芽腫性乳腺炎竇道形成,雙乳乳腺增生癥。
患者于3月24日在手術室局麻下行“左乳竇道切除術+左乳區段(乳頭下病變導管)切除術+左乳頭成形術”,手術順利,術后予以傷口繃帶加壓包扎,壓沙袋。患者主訴手術部位傷口疼痛,NRS評分4分,遵醫囑給予患者耳穴貼壓治療,分別在給予患者耳穴貼壓后30 min、2 h、6 h給予患者用對壓法進行耳部穴位的按壓,并注意觀察患者疼痛有無減輕,貼壓30 min后NRS評分為3分,2 h后降為1分,貼壓6 h后疼痛癥狀消失。
術后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脈搏、體溫等基礎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體溫升高的癥狀,達37.0℃~38.0℃時可采用毛巾包裹冰塊放置于全身大血管、頭部給予物理降溫,溫度升高>38℃時及時告知醫生,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4]。
手術后遵醫囑用繃帶加壓包扎傷口,壓沙袋,在醫生換藥時需要記錄患者傷口的局部情況,主要包括有傷口的創面、傷口的滲液情況、周邊皮膚、敷料等[5]。
指導患者調整心態,保持良好的情緒,平衡內環境。積極的心態有利于孕激素的正常分泌,能有效避免乳腺因雌激素的刺激而出現增生,且已增生的乳腺也會在孕激素的影響下逐漸復原[6]。囑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睡眠不僅有利于平衡機體內分泌,還能給體內各種激素提供均衡發揮健康功效的良好環境。鼓勵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轉移其注意力,放松心情[7]。
囑患者飲食應宜清淡,易消化為主,避免辛辣刺激,肥甘厚膩的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少食高脂肪、動物脂肪、油炸食品、蜂蜜、甜食、補品、咖啡、酒等,忌食辛辣刺激性調味品或食物,如姜、蒜、辣椒、花椒,平時可多食用大白菜、魚類、豆制品、海帶等,多進食富含高纖維素的蔬菜,比如紅薯、玉米、食用菌、海藻類、西紅柿等[8]。
耳部取穴:乳腺、肝、胃、交感、神門、垂體、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素。用探針在耳部找到相應敏感點,清潔耳廓(用75%酒精自內向外,由上到下清潔耳部,去除油脂、灰塵、分泌物、皮屑等),利用酒精的濕度和光滑度對患者進行全耳的按摩,從而刺激相應的耳部穴位,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使耳廓得以充血發熱,以便于耳穴的貼壓。護士將貼壓丸固定于耳部穴位上,囑患者每日自行按摩3~5次,每次每個穴位按1~2 min,以感覺酸、脹、微熱為度。雙耳交替進行貼壓,3 d更換1次。貼壓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適,是否對耳穴的按壓疼痛耐受以及患者耳部貼壓部位的皮膚情況。
手術創傷后因經脈血溢于外,留于肌膚之中,導致氣滯血瘀,脈道不通,而耳穴按壓疏通經絡,使血脈流通,瘀去痛止。創傷引起的疼痛,是由于創傷使致痛物質不能迅速轉運和破壞而引起的。耳穴療法能夠雙向調節人體內分泌激素水平,維持生理平衡狀態,為尋求耳穴貼壓輔助治療肉芽腫性乳腺炎的作用機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本次病例中選取的神門穴具有安神鎮痛的功效,為止痛要穴;交感穴則具有理氣活血、疏經止痛、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效應[9],再配合其他諸穴的作用,通過經絡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脈,理氣止痛的目的。神門、垂體、皮質下可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功能,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起到平衡內分泌功能的作用,同時兼有寧心安神,鎮靜止痛的功效。乳腺穴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肝、胃具有疏肝理氣、散結消腫、和胃降逆之功。耳穴交感可解痙止痛,調節植物神經功能。以上諸穴合用可達到肝氣條達,脾氣健運,沖任有調的治本之功,再配合與手術部位相應的輔助穴位,施以定時按壓,使鎮痛、鎮靜的效果更為增強。
耳穴貼壓用于乳腺炎術后疼痛能起到疏通經絡止痛的功效,對減輕患者疼痛的程度、改善患者的情緒有積極作用。耳穴貼壓技術具有無創性、安全性,不良反應少,止痛效果較為理想,其其還具有減輕術后不良反應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護理簡便易行,價格低廉,無創,副作用低的優勢[10]。本研究僅為個案經驗總結,關于耳穴貼壓在乳腺炎術后疼痛中應用規范、評估標準等,還有待進一步開展研究。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