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慶偉
小麥全程綠色植保技術探析
屈慶偉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唐廟鎮人民政府山東菏澤274719)
為了解小麥全程綠色植保技術及其價值,文章采用文獻法和實證分析法,介紹了小麥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價值,闡述了小麥常見的病蟲害與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提出了小麥全程綠色植保技術的優化策略建議。
小麥;全程;植保技術;綠色植保技術;技術應用;技術優化;優化策略
近年來,科技進步和時代發展為我國種植業的創新改革帶來重大機遇。小麥作為我國十分重要的農作物,關乎廣大群眾的飲食安全,因此為了實現高產增收,則更需要注重小麥的全程綠色植保,并提高綠色植保技術的應用水平。還要著重根據小麥病蟲害等一系列的問題提高植保水平,有效防范病蟲害,并加速小麥產量的增長[1]。
綠色植保技術作為一種環保性技術,指的是綠色植物保護技術,符合國家所制定的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是通過一系列農業的手段或是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相結合的防治手段,打造一種綜合性的控制方法,來有效規避一些有害生物的農業技術。但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由于所選擇的方式不當,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影響,更不利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導致了土壤板結,甚至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一些傳統農戶在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施藥方式及用藥量不當致使了農產品表面殘存大量農藥,嚴重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因此人們開始高度關注農產品的安全問題。在新時期,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熟,更是需要在綠色植保方針的引導下,采用綠色環保的防治技術及措施,避免農藥及化肥等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因此,為了讓農產品安全、高效地生產,應在綠色植保觀念的正確引導下,有效防治病蟲害,實施綠色環保的防治方式,從而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也利于我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農業植保技術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流行,并非單純地減少農藥的使用或是沿用傳統單一的化學防治,而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的持續性健康發展,制訂綠色農業發展規劃。因此,綠色農業植保技術不僅能夠降低農作物的農藥殘留,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更能使得產品在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得到消更多費者的青睞與信賴,提高其在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
此外,綠色農業植保技術也能夠促進傳統化學農藥技術的更新換代,促使植保人員能夠具備更加先進的植保觀念,加速農業發展革新。在其他方面,綠色農業植保技術還能夠減輕土壤中重金屬的殘留,減少環境污染。作為農業大國,綠色植保技術對于我國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且具有改革性質的作用。綠色植保技術不僅要求提高農產品的質量,也需要對相關農產品的種植方式及用藥含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未來方向所在。也正是因為如此,有許多專家學者表示,綠色植保工作的主要核心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好綠色植保工作,更能夠使農作物實現優質高產。
(1)紋枯病。在山東省小麥種植栽培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紋枯病,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病害,若是不能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對該病害進行及時有效的防控,往往會給小麥帶來更大的傷害。例如,當小麥遭受紋枯病細菌侵蝕以后,在生產初期,小麥的枝葉會逐漸朝向褐色的方向發展,而細菌若不加抑制,會不斷蔓延,導致小麥的枝葉顏色逐漸從綠色變為灰色,最終小麥會受到細菌威脅出現根部的腐爛和枯死。據相關數據分析可知,造成小麥紋枯病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些北方地區,小麥種植的時間相對較早,沒能很好地把控播種的時間,再加上小麥的栽培密度較大,更容易出現紋枯病。而山東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大省,也是小麥的重點種植省份,由于小麥種植的密度過大,產量較高,使得紋枯病的出現概率更高[2]。
(2)地下蟲害。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農田中經常會出現一種不被人熟悉且很難發現和識別的病蟲,這種病蟲也會對小麥的生長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例如,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土壤中會殘留一些病蟲卵,當水分和溫度適宜其生存時,會導致這一病蟲的大量繁殖,對小麥造成危害。地下害蟲首先會從小麥的根部開始侵害,逐漸向根莖蔓延并開始進一步的侵蝕。由于地下害蟲,很難在短時間內令人發覺,因此,受到危害后小麥的表面雖然沒有明顯的異常,但實際上根部卻早已枯死。
(3)蚜蟲。蚜蟲也是小麥種植過程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病蟲,蚜蟲也被稱為油蟲,一般會對小麥的葉子及根部造成一定的侵害,蚜蟲咬過的地方會出現斑紋,若是斑紋持續性存在并且不加防治,會導致整株小麥出現凋零甚至是枯死等情況。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進行的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就是光合作用,在受到蚜蟲侵擾時,光合作用會被干預,影響小麥進行光合作用的速度,甚至會影響小麥正常吸取養分的速度,因此會在無形中降低小麥的總體產量。相關專家在對受到蚜蟲侵害的小麥種植區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后也發現小麥生長區域的附近出現蚜蟲,而這種溫度會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蚜蟲大量繁殖,無形中增加了蚜蟲的總體數量,影響其健康生長[3]。
(1)做到高標準,夯實小麥播種期的病蟲害防控。在這個過程中,要培肥地力,適當減輕病蟲害威脅,因此,要選擇一些土壤肥力較高的地方進行科學合理的播種和施肥,這樣也能夠有效地降低小麥病蟲害出現的概率。更要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施加一些有機肥和配方肥,堅持氮、磷、鉀這3種化學肥料的按比例混合。還要做好土壤的處理,如要使用3%左右的辛硫磷顆粒劑4 kg/畝。需要在耕地之前提前噴灑,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治金針蟲等一系列地下害蟲。而在進行種子處理的基礎上,可以用70%左右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按照3 kg/畝的規格進行土壤處理。此外,要選擇一些優良的品種來提高小麥耐病能力,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例如,發生過小麥全蝕病的地塊,可以選擇新麥11、豫展9705等一系列優秀的抗病害、蟲害能力強的品種;發生過小麥紋枯病的地塊,可以選擇豫展13、豫展19等一系列的品種。此外,要精細整地,確保整地的質量,這也是保證小麥有效抗病蟲害的關鍵措施。還有深耕25 cm左右,確保深耕耙透卻不露,做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這樣也能夠保證排灌的方便。在播種時期,要根據品種的特征、特性以及當地的土壤肥力和水平、土壤整體質量等一系列綜合因素來確定最終的播種時間。若是遇到晚播或是整體質量較差時,可以適當加大播種量,也能夠有效地預防后期的倒伏或是病蟲害發生的概率。
(2)進一步強化病蟲害預防、以除草為主的冬前麥田的管理。由于這一時期小麥的管理要以促弱控旺為主,統一除去弱苗、科學防范病蟲害。例如,對于一些群體偏大,且有旺長趨勢的麥田,需要在越冬之前的輕暖天氣采取機械鎮壓以及深中耕斷根等方法來實現控旺轉壯,這樣也能夠有效地規避病蟲害的發生。此外,要做到統一除草。每年的11月中下旬和12月上旬,為小麥種植栽培過程中的關鍵越冬時期,也是有效除去雜草的最佳時期[4]。因此,根據不同地塊的雜草情況,選擇合適的雜草劑,如對于一些薺菜、豬殃殃、婆婆納等一系列闊葉雜草的發生田,可以采用每畝按照6%濃度左右的雙氟磺草胺銼草酮15 g,兌水40 kg均勻噴灑。而對于這一關鍵時期可能發生的紋枯病,重點在于防治,要堅持早預防的原則,分2次進行防治,第一次是在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這一時期,第二次是在2月下旬和3月上旬這一時期,噴灑藥物進行預防。根據越冬之前的土壤情況,對于較差的土壤需要提前澆好越冬水[5]。
(3)做好春季的病蟲害防控。在這一時期要科學地追肥,特別是在每年3月中旬,根據每畝8 kg~10 kg追施尿素來增加土壤肥力。對于一些可能發生的春季病蟲害,如小麥的條銹病、紋枯病等的防治,可以采用每畝,25%左右的藥物進行噴灑。對于蚜蟲的防治,可以采用每畝10%左右的呲蟲啉20 g或者是1.8%左右的阿維菌素20 mL,再加上磷酸二氫鉀30 g,兌水30 kg進行防治。
在開展小麥種植栽培的過程中,要切實落實技術防治。具體來講,在進行小麥全程綠色植保技術模式優化時,綠色植保技術需要在技術層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還要積極組織相關專家學者針對小麥種植以及小麥自身種類的一系列科學層面加以研究,使得能夠通過技術防范的手段更好地提高小麥的產量。技術防治會更多地集中在物理防治和生物農藥防治這兩方面,進行物理防治并不需要使用化學藥劑,也能夠有效地規避對于土壤的污染。集中防治的原理是通過控制滅活的方法,采用石硫合劑或者其他的防治方式,在常規上也能夠起到規避和隔離病蟲害威脅的作用。例如,為了避免病蟲害對樹木的危害,在秋冬季節可以刷一層白灰,或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通過讓生物彼此之間進行對抗,使用天敵生物來消滅害蟲,這種以天敵捕捉和生物鏈原理的防治方式能夠避免對小麥造成其他危害。還可以采用以燈光誘蟲的方法來避免小麥種植過程中受到蚜蟲的影響和干擾,保證蟲害不會進一步擴散。雖然架設殺蟲設備能夠有效地規避化肥、農藥、化學藥劑對于土壤和小麥的污染,但是在用電過程中也仍然需要注意安全,以免因大風等惡劣的天氣而影響技術防治的效果。特別要注意的是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需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依托科學技術的指導,形成一套具備綠色植保理念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并在小麥種植早期就從預防工作做起,對小麥播種的土壤進行消毒,挑選品種優質的小麥種子栽植,運用非化學的病蟲害防治方式殺滅害蟲,消除病害??紤]到部分地區土地自身的土壤肥力有限,若長期栽植同一類農作物,會降低農作物的質量,如果一直用藥施肥,也會讓土地的肥力慢慢下降,加大感染病蟲害的概率。因此,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每年輪作不同類型的農作物,比如,在栽植過大豆的土地上種植玉米,培植過玉米的地塊改種小麥,充分保障農作物的質量水平及土壤的肥力。
在對山東省小麥種植的高效綠色植保技術進行優化的過程中,通過構建高效處理機制,提高處理的效率,能夠從根源上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實現小麥的高產。這一機制主要針對的是一些很難脫離農藥使用的地區,山東省部分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局限性,很難利用天然的因素來確保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因此,需要依賴相關機構去探索出含有農藥成分與現存環境彼此之間關聯性較強的方法,對于一些新型農藥類型也務必要從當地的土壤、水域、生物等多方面進行佐證,保證新型農藥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充分控制。例如,對于病蟲害的檢測是植保技術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致力于研制出優質高產的作物過程中,一旦沒有病蟲害,更能印證管理的高效。構建處理機制的過程中,相關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可以指導一些一線的專員針對這一區域內病蟲害的天敵數量及生活習性等進行充分詳細的樣本調查,在了解相關數據結果的同時,配合投放藥物,從而更為有效地實現防治目標。在投藥期間也會獲得數據支持,為病蟲害防治過程提供良好、足夠、嚴謹的監測預報[6]。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噴灑農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病蟲害具備一定的抗藥性,多次使用同一種農藥防治病蟲害,會使得病蟲害對該種農藥產生較強抗藥性。因此,噴灑農藥以后,也很難達到第一次噴灑農藥時的效果,為了提高滅蟲的效果,則要進一步增大施藥量。但這種做法往往會造成農產品的藥物殘留,影響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且有農藥殘留的產品若是沒有經過嚴格的消毒清洗,被人食用,也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先進科學的小麥種植綠色植保技術,得以進一步地優化和推廣,務必要實現跟進植保技術入戶,這樣能夠取得十分理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確保我國新時期農業持續性發展的動力所在。因此,基于國家層面,需要積極地審視當前生態退化的趨勢,大力推進綠色小麥種植的發展,特別是在生物用藥方面,要大力推進制藥工程的進步,通過開展服務中心研究項目的方法來研制一些高質量的、低殘留的低毒農藥類型,這樣也能夠為新型農業的轉型和發展提供明確的思路,支持和保障綠色植保技術的進一步提升。而在研發新型農藥以后,也需要與當地政府取得聯系,為農戶提供全新的采購指南和相關的優惠政策。而為了進一步確保綠色植保技術入戶,對農業的生產起到切實影響,在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下,要對下屬部門開展有目的性、有計劃性的技術培訓,并建立相應的示范區,構建綠色小麥示范性基地。由相關政府和農業部門出臺扶持政策,調動當地群眾綠色種植積極性,增加技術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讓人民群眾看到新技術應用優勢,并為農民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幫助農戶分辨并正確采購一系列新型的農藥,并且將其集中應用。此外,當地的生物農藥企業也要大力推行植保技術,致力于成為所在地區小麥種植發展的中流砥柱所在,從而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在新時期,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將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更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小麥作為我國種植產業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新時期更是需要積極推進全程的綠色植保技術模式的優化轉型和升級,從根源上有效規避病蟲害。確保在綠色植保理念引導下,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在今后的探究工作中也要不斷積累農作物的種植經驗,進一步掌握新型綠色植保的科學技術和理念方法,從而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完善。
[1]楊紅云.淺談小麥全程綠色植保技術模式構建[J].種子科技,2019,37(18):22-23.
[2]陳萬權.小麥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J].植物保護,2013,39(5):16-24.
[3]張飛躍.偃師市2017年小麥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集成技術[J].河南農業,2018(10):21-22.
[4]夏敬源.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1):15-19.
[5]張志剛,孫斌,曹雯梅,等.河南小麥玉米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現狀調查[J].中國植保導刊,2021(10):21-22.
[6]周麗君.小麥全程綠色植保技術模式[J].河南農業,2017(19):37-3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24
S512.1
A
2095-1205(2022)01-70-03
屈慶偉(1972- ),男,漢族,山東鄆城縣人,大專,初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