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華
(江西省遂川縣農業農村局 343900)
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養殖數量不斷增多的同時疫病大量出現,尤其是一些混合感染疫病的出現增加了診斷和治療難度。針對混合型感染的疫病,不能利用單一的臨床表現進行診斷,要借助大量實驗診斷才能確保診斷結果。一旦爆發混合感染疫病,給養殖戶帶來的經濟損失比較大。為此,要加強對混合感染疫病的防控,提高養殖水平。
隨著養豬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許多養殖戶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隨意增加飼養密度,導致疫病流行嚴重,不易消滅,并呈繼續擴散的趨勢。
隨著養豬業的發展,出現一些新型品種,導致新的疫病數量增加。現階段,還沒有有效的檢測豬病混合感染的好方法,經常出現豬繁殖呼吸綜合征,傳統、單純的病毒感染及細菌感染情況比較少見,而病毒和細菌的混合感染病例增多,尤其是高密度飼養混合感染概率明顯增加,直接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許多豬病的出現主要由病原混合感染引起,如仔豬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等疾病都是由于混合感染或環境不良導致,病原混合感染增加了診斷和防治的難度,需要結合患病豬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才能最終確診。
當前豬養殖業中的豬繁殖障礙綜合征增多,并且由不同病原引起,主要疫病有30種以上,對養豬業的危害比較大,如豬細小病毒感染、豬繁殖呼吸綜合征和豬偽狂犬病等。
當前保育豬經常會出現呼吸道疾病,一旦出現呼吸道癥狀,控制難度較大,很可能迅速擴散和蔓延,此外,飼養環境惡劣和衛生條件差也會引發豬群呼吸道疾病,要做好養殖場衛生管理工作。
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一些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明顯增多,如大腸桿菌病、豬鏈球菌病、豬附紅細胞體病和蚧螨感染等,這些疾病的病原多數存在于養殖環境中,并且通過多種途徑傳播。
免疫抑制性疾病會影響豬的身體健康,同時導致機體免疫抑制,疫苗接種失敗,導致副作用增強,常見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包括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圓環病毒病。
飼料存放不當或管理不科學會造成營養損失,飼料中缺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會引發代謝問題。此外,飼料發霉或接觸到有毒物質會造成中毒性疾病。
有些養殖戶過度關注生產管理,沒有做好養殖場消毒和衛生管理工作,發現疑似病毒豬后不能及時隔離,或免疫程序不規范,影響免疫效果。有些養豬場的空間分配不合理,造成生豬的活動空間較小,環境差和通風不良給疾病發生埋下隱患。此外,一些養殖場沒有做好圈舍保溫工作,很容易使豬只出現應激反應,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在疫苗使用方面,有些養殖戶盲目加大疫苗劑量,甚至濫用抗生素,也是導致混合感染疫病增加的主要原因。
隨著養豬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需要的種豬數量增加,我國開始從國外大量引進豬種,導致一些外源性傳染性疾病的傳入,造成許多異地病在養殖場內擴散和蔓延,引發嚴重的疫情,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有些病原微生物會引發出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豬藍耳病毒和豬圓環病毒等都會造成病原入侵,導致豬免疫器官受到損傷,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害,造成免疫能力下降,從而增加疾病發生概率。
在當前規模化養殖場中,原有的疫病沒有完全消除又出現了一些新型的混合感染疫病,增加了疫病防控和治療難度。為此,要結合病豬發病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控對策,保證豬群健康生長。科學確定飼養密度能預防呼吸道方面的疾病,還要做好養殖場的通風管理。
因為多種病源的存在會導致混合性感染,影響臨床診斷,也增加了疫病的治療難度。為此,養殖戶要采取全面的防控措施,改變傳統依靠經驗養殖的落后方式,堅持預防為主和綜合防控的理念,能在疫病爆發前消除各種隱患。在規模化養殖場中,要加強對飼養管理人員的培訓,如科學飼養管理和防疫知識的培訓學習,提高疫病防控意識,保證養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疫病和養殖場環境有密切關系,養殖人員要加強對養殖場的環境管理,加大資金投入,改善養殖場環境。為此,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落實消毒措施,減少病原菌滋生。在養殖場內實施隔離欄制度,發現疑似病豬及時隔離,避免疫情擴散和蔓延。合理布局養殖場,為豬群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提高運動量,增強免疫能力。合理控制飼養密度,不能太過擁擠,否則可能造成大面積感染。在冬季做好保暖措施,夏季做好通風措施,控制養殖場的溫濕度,定期通風,避免細菌滋生。養豬場應遠離居民區,選擇地勢較高和有利于排水的地方。
現階段,通過疫苗接種也能有效預防疾病。為此,養殖戶要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豬群能接種規定范圍內的疫苗,以便防范各種類型的疫病。發生疾病后,要采取緊急接種措施,避免疫情擴散和蔓延。針對沒有治療價值的患病豬要及時淘汰,避免疫情擴散。有條件的養殖場應建設全進全出的管理模式,也能減少疫病的發生。一旦出現混合感染情況,養殖人員要對豬舍進行徹底消毒,并且隔離病豬,避免疫病大范圍擴散和蔓延。
因為病毒性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主要以抗病毒防御手段為主,并且避免病豬繼發性感染,提高患病毒免疫力,可選擇的藥物有中藥類型,包括板藍根和雙黃連等,可利用飲水和注射兩種方式,能控制疫病的發生,也可以結合病癥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他藥物,提高預防和治療效果。
在規模化養殖場中,養殖戶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改變傳統的養殖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創新養殖管理模式,制定養殖管理制度,提高豬群整體抗病能力,有效預防混合感染疾病的發生。學習先進的思想管理手段,不斷創新飼養管理技術,定期讓養殖人員參加培訓,學習混合感染疫病方面的知識。在日常養殖中加強對豬群的觀察,發現異常后及時上報相關部門,聘請當地獸醫進行診斷,確診后有針對性的用藥,避免混合感染疫病的擴散和蔓延。
在規模化養殖場中容易出現豬瘟、口蹄疫和氣喘病等,針對上述疾病,要建立完善的藥物預防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細菌感染。此外,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堅持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保證飼料和飲水質量,為豬群營造穩定的生長空間,避免因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使豬群出現應激反應,增強豬只免疫力,減少發病概率。
豬病混合感染是當前規模化豬場的常見問題,養殖戶應了解豬混合感染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日常防控,一旦發生大規模混合感染時,對不能治療的病豬做無害化處理,避免疫情的擴散和蔓延。此外,加強日常管理,做好環境和衛生管理工作,減少混合感染。養殖人員要定期消毒,認真落實消毒制度,徹底消滅病原,為豬群營造健康的生長空間,減少混合感染疫病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