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國
(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星火畜牧獸醫站 637790)
飼養管理不當是羊疾病發生的主要誘因,在羊養殖過程中,養殖戶應定期進行羊舍消毒、做好驅蟲管理,嚴格把控免疫注射流程,合理設置羊舍密度,通過多種防治措施的聯合應用,確保夏秋羊常見病的發病率可得到有效降低。盡早發現與提早治療羊疾病,應用科學的防治措施,以免羊出現大范圍感染現象,避免因羊的大量死亡而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益。
此病的病原體為嗜血桿菌、立克次體等[1],屬于急性傳染病,會導致眼結膜或角膜出現炎癥,從而使病羊出現流淚現象。此病可通過咳嗽、打噴嚏或直接接觸等方式傳播,也可通過食用被污染的飲水、飼料等間接方式傳播。夏秋時節發病率較高,通常是因羊舍空氣潮濕、通風不佳所致。各年齡及品種的羊只均會感染此病,幼齡羊較為多發。
眼部是此病的主要侵害部位,部分病羊伴有發熱現象。發病之初病羊單側眼出現流淚、結膜充血現象,或是角膜上出現灰白色斑點。眼角常有黏性及膿性物質附著。病情加重后雙眼會出現癥狀,嚴重者會導致病羊出現角膜瘢痕或失明。病羊通常不喜進食,行動力下降,體溫異常升高,還會對哺乳期山羊的泌乳量產生影響。
1.3.1 預防措施
此病預防時需要加強羊舍清潔與通風,及時處理羊糞,定期消毒與驅蟲,避免在揚沙或光照強烈時段放牧。做好飼喂過程中病羊狀態的觀察,若發現進食量下降的疑似病羊應立即隔離飼養,全面消毒整個羊舍及飼喂器具,并針對病羊進行科學診斷與及時治療。
1.3.2 治療措施
利用溫水或生理鹽水對病羊患眼進行輕緩清洗,而后可滴入3~5滴氯霉素滴眼液,每日3~5次即可。若病羊病情嚴重,出現角膜渾濁現象,需于清洗后在眼角處每日涂抹2~3次撥云散眼藥。多只羊同時患病,每日可對病羊滴2次油劑普魯卡因青霉素, 3~5 滴/次。
羊傳染性膿包即為人們常說的羊口瘡病,感染羊口瘡病毒是導致此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通常病羊的口唇部位會出現丘疹或膿皰,會形成潰瘍,也可見疣狀硬痂。山羊與綿羊發病率最高,羔羊及幼齡羊屬于易感群體,具有群發性特點,易感染人類。受損皮膚、黏膜等直接感染是此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初期感染此病的病羊口唇或鼻鏡處會散落分布多個偏紅色的小斑點,而后逐漸形成丘疹或產生豆粒大的結節,加重后會形成水皰或膿皰,甚至形成顏色為棕黃色的硬疣狀痂皮。癥狀較輕者痂皮會在7~14d內干燥并脫落。若病情較為嚴重的發病部位會從口唇處向口周、眼瞼或耳郭等其他部位擴散,甚至會導致口腔黏膜處發病,或使頭部出現面積較大的痂垢。部分病羊會出現繼發性感染,其深部組織會出現化膿現象,或導致組織壞死,嚴重者還會并發敗血癥。病羊患病期間口唇明顯腫脹且向外翻出,進食困難,會因肺炎并發而使病羊死亡?;加写瞬〉木d羊蹄部也會感染,蹄叉或蹄冠等部位是主要癥狀出現的位置。若繼發感染,會導致蹄骨、關節等部位發病。影響病羊行走,使之出現跛行現象,且不易治愈。此外,母羊可能因為羔羊哺乳而使之乳房處出現丘疹或膿皰等口瘡病癥狀。
2.3.1 預防措施
羊傳染性膿包的預防應以疫苗定期接種為主,可接種羊口瘡弱毒細胞凍干苗,也可接種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活疫苗,可劃痕接種,接種部位為口腔下唇黏膜,接種劑量為0.2ml/只。也可采用注射接種法,以0.5ml/只的劑量在羊的頸部或股內側接種。同時,及時清潔打掃羊舍,定期通風換氣,保持羊舍干凈衛生。定期消毒羊舍與飼養器具,消毒劑可選用濃度為2%的氫氧化鈉消毒液。放牧時盡可能避免羊只皮膚或黏膜受損或感染,飼喂柔軟或堿化后的飼料,將舔鹽磚放置于飼料槽或水槽上部,以免羊啃食其他區域而導致口唇受損。不可從疫病區采購羔羊,羊只引進后要隔離飼養14~21d,確認無疫病且消毒后再與健康羊混合飼養。
2.3.2 治療措施
病羊發現的第一時間應對其進行隔離,而后利用水楊酸軟膏對其口鼻等患處進行涂抹,痂皮軟化后可揭除痂垢。利用濃度介于0.1%~0.2%之間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創面清洗,創面干燥后再將土霉素軟膏等治療藥物涂抹其上,早晚各涂一次即可。若有并發癥,應根據癥情及發病程度進行針對性治療。蹄部有損傷的病羊每日應利用5%~10%濃度的甲醛溶液對患蹄進行一次浸泡,持續3d即可,也可利用土霉素軟膏涂抹蹄部患處。
此病的主要危害群體是羔羊,是因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等細菌引起的急性毒血癥,病羊會出現連續下痢癥狀,通常羔羊患病后極易死亡。患病羔羊體質不佳,體型偏瘦,食欲不振。夏秋時節羊舍內空氣過于潮濕是導致此病出現的直接原因。
病羊通常精神萎靡不振,不愿進食,體溫異常升高,最高可達42℃。伴有腹部疼痛及腹瀉癥狀,排出的糞便稀薄且以黃綠色或黃褐色居多,也可見黑褐色糞便,糞便伴有惡臭,其中混有血液或黏液。病羊有磨牙現象,咩叫不止。部分病羊腹部脹大,呼吸頻率加快,口鼻處有泡沫溢出,或是因關節腫大而無法行走,因衰竭而昏迷或死亡。剖解其尸體發現,病羊幾乎都存在脫水現象。
3.3.1 預防措施
母羊分娩前一個月對其注射羔羊痢疾甲醛滅活苗,劑量為2ml/只,間隔10d可接種第二劑,劑量為3ml/只,羔羊可通過吸食母羊乳汁而得到免疫。非疫病流行區應在春秋兩季采用皮下注射接種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羊腸毒血癥四聯干粉滅活疫苗,劑量為1ml/只[2]。日常飼養中要科學管理,保證母羊泌乳量,確保羔羊可獲取充足的營養,以增強其體質。此外,還要定期清潔與消毒羊舍及飼養器具。
3.3.2 治療措施
病癥較輕時可喂食病羊緩瀉劑,可在30溫水中加入2g硫酸鎂,再添加0.2ml濃度為40%的甲醛溶液,讓病羊灌服。服藥后8h再喂服15ml濃度為1%的高錳酸鉀溶液,早晚各一次,持續給用3d左右。還可在20ml水中分別兌入0.3g土霉素與胃蛋白酶灌服,也可達到病癥緩解的效果。若病羊出現嚴重的脫水現象,應采用靜脈注射療法治療,注射藥物為濃度為5%的生理鹽水,劑量為20~100ml之間,每日注射2次。也可聯合應用中藥療法,有利于病羊快速康復。
夏秋時節是羊疾病的高發期,在此期間應做好疫苗接種,并做好羊舍內空氣潮濕的調節,加強環境清潔,注意飼喂的科學性,通過科學的免疫及合理的飼養降低羊常見疾病的發病率。發現病羊后應盡快隔離,結合病癥進行針對性治療,選用有效的藥劑并控制好藥量,以確保病羊病情可在最短時間內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