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明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平莊東城街道辦事處 024076)
牛結核病在牛養殖過程中并不鮮見,病原體為結合分歧桿菌,發病率相對較高,會對牛只正常生長發育帶來極大影響。如果感染奶牛,直接影響使產奶量大幅下降,也可能有一定風險導致不孕。牛結核病人畜都有一定的風險感染,因此,一定要加強日常防控,切斷傳播渠道,從而提高牛養殖的經濟效益[1]。
結核分支桿菌主要為3類:禽型、人型和牛型。結核分支桿菌在結構上,沒有莢膜和芽孢,無法自主運動。在類型上,結核分支桿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的一種,如果在檢測時選擇常規染色手段,通常效果并不明顯。針對結核分支桿菌的檢測,染色時會用到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結核分支桿菌中蠟脂與類脂含量較多,因此,細菌對外界環境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結核分支桿菌通常在干燥痰液環境中,會保持超過10個月的存活狀態,即使是0℃環境下,也能維持4~5個月生命力。欲將結核分支桿菌殺滅,可以選擇濃度為5%的來蘇爾溶液[2]。
牛結核病對不同種類的牛感染效果存在差異。通常情況下,奶牛感染率最高,水牛、黃牛、牦牛同樣也是易感牛群。另外,一些禽類、恒溫脊椎動物或哺乳動物,同樣也有一定概率感染結核分支桿菌,導致人體感染。結核分支桿菌感染牛群的渠道是生病牛只的糞便、痰液和鼻腔分泌物,即使牛只健康,也可能在日常食用飼料或飲用水的過程中被感染,在牛消化道、呼吸道處出現炎癥。相關資料顯示,牛結核分支桿菌會以養殖牛為主要宿主,但也不排除野生牛類。該病也可感染人類,因此,一定要加強防控,避免人畜深受其害。
牛結核病通常會存在一定時間段的潛伏期,普遍在30d左右 (上下不會超過9d),但有一些潛伏期較長的病毒,也可能潛伏幾個月或者幾年。牛結核病并不會在早期發病,表現出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逐漸嚴重,病程在延長的同時,癥狀也會逐漸表現出來。以腸結核、肺結核、生殖器結核、神經結核、乳房結核、胸膜結核、淋巴結核等為主,極端情況下,也有一定概率出現全身結核。以肺結核、腸結核、胸膜結核和乳房結核為例,患肺結核牛身形體積會逐漸減小,并時常干咳,通常會在清晨劇烈咳嗽[3]。最初癥狀為干咳,咳嗽時間相對短促,后來向濕性咳嗽發展,肺部同時會存在濕啰音。患胸膜結核牛會存在摩擦音,而且痛感相對明顯,容易出現疲勞狀態,極端情況下可導致呼吸困難。患腸結核牛會有嚴重的腹瀉癥狀,但可能也會表現為便秘或頑固性下痢,由于犢牛免疫力較差,通常在犢牛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生病犢牛不僅身形相較于正常犢牛更加瘦小,而且糞便含膿,且整體較黏,其中可能有血絲。患乳房結核牛會有乳房淋巴結腫大的表現,后方乳腺表現為局限性無痛無熱硬結。如果患病的是奶牛,可能在泌乳量上有所減少,同時在乳房處出現膿塊。若病情相對嚴重,也可能令乳腺趨于萎縮,完全喪失泌乳功能。針對以上臨床癥狀,養殖人員一定要加強對牛群的管理和監測,有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防治[4]。
針對牛結核病的病理檢查主要有3種方式:首先為細菌學檢驗法。由獸醫采集病牛的組織樣本,對組織樣本進行檢查。但這種方式會消耗較長時間,通常在4~7周,而且檢出率無法有效保證,敏感度同樣較低,當前在臨床診斷技術中已經漸漸淘汰。其次為分子生物學檢驗法。以PCR圖譜法、DNA圖譜法和核酸探針法為主。盡管準確程度較高,但技術成本同樣較大,不適合大面積推廣,更適合在實驗室中使用。最后為免疫學檢驗結核菌特異性抗體法。以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和ELISA法為代表,在臨床中應用較多,可以保證檢測準確率[5]。
養殖戶應提高奶牛飼養管理意識,在健康牛群集中圈養之前,應提前打掃圈舍,保證食槽和門窗的清潔,并每天在圈舍中噴灑消毒液,使牛群生活在沒有病毒污染的圈舍環境中。飼養員應每隔一段時間加強對飲水槽及食槽的檢查,確定飼料是否發霉,飲水是否有大量細菌。若存在這種現象,應第一時間更換。另外,牛舍中不能同時飼養其他牲畜,防止出現交叉感染。最后,由于牛結核病同樣可以傳染到人,因此,人員自身應加強定期體檢,若出現陽性反應,則應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
在牛結核病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從其他養殖場引進新牛。如果確有必要引進,應當在牛群進場前做好檢疫工作,保證牛身上不攜帶任何病菌。進場后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飼養,最好超過1個月,避免牛結核病在潛伏期造成交叉感染[6]。
為防止病牛攜帶的病菌造成大面積交叉感染,一旦發現病牛后,應和健康牛群隔離。若沒有治愈,盡快將病牛淘汰,切斷傳染渠道。淘汰病牛后應消毒封閉區域,避免為病菌傳播提供渠道,
綜上所述,牛結核病因其傳染性較強,會使健康牛群深受其害,養殖戶一定要在平時對牛結核病引起充分重視。注意觀察牛群中是否有異常現象,若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防疫站尋求專業獸醫的幫助。另外,在平時加強飼養管理,保證牛群日常飼料和飲水的清潔度,每天對牛舍進行打掃,防止為病毒滋生和傳播提供渠道,從而提高牛群整體健康水平,為牛養殖業經濟效益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