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霞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龍臺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741314)
牛巴氏桿菌病屬于敗血性傳染性疾病,其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該病也被稱為牛出敗,患病牛會出現明顯的高熱、肺炎、呼吸困難、內臟出血等癥狀,致死率較高,養殖場戶要密切留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降低死亡率,減少損失。
牛巴氏桿菌病病原為多殺性巴氏桿菌,該病傳染性強,危害性大,死亡率高,嚴重危害牛養殖業的發展。牛巴氏桿菌病病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傳播。其主要傳染源為患病牛及帶菌牛,健康牛或易感牛直接接觸患病牛即可導致感染發病,或者間接接觸被病牛所污染的飼料、飲水、槽具等亦可被傳染,吸血昆蟲叮咬亦是重要的傳播途徑。該病可發生于任何品種、性別、日齡的牛,小牛發病后癥狀嚴重,致死率高。導致牛巴氏桿菌病爆發的因素較多,如過度勞役、長途運輸、飼養管理不到位、衛生清潔不徹底、引種操作不當等,均可導致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生。該病可發生于一年四季,尤其是在濕熱多雨的季節,該病有更高的發病率。
根據牛臨床癥狀表現的不同可將其分為3種類型。首先是急性敗血型,病牛高燒至42℃左右,呈稽留熱,精神狀態不佳,被毛雜亂不堪,不愿進食,反芻次數減少,鼻鏡干燥,呼吸不暢,鼻液帶血沫,眼角有淚斑,個別牛腹瀉,糞便帶黏液。病牛小便發黃,口色赤紅,急性敗血型牛巴氏桿菌病,發病急且死亡率高。其次是肺炎型,病牛會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呼吸異常困難,頻繁咳嗽,可視黏膜發紺,呼吸時頭向前伸頸,鼻液帶血,反芻停止,被毛無光澤,個別牛出現血痢癥狀,病牛大多窒息死亡。最后是水腫型,病牛雙眼流淚紅腫、流涎、呼吸不暢、舌部及咽喉腫脹明顯,頭部水腫,甚至有的下腹部水腫,按壓水腫部位有疼痛感、虛脫[1]。
解剖病死牛尸體可以發現,病牛全身黏膜、皮下組織及各個器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點,胸腔和心包有滲出液且量較大,肺臟呈纖維素性胸膜肺炎病變,有的呈大葉性肺炎病變,肺臟切面呈大理石樣病變,并且和心包及胸壁出現粘連,癥狀嚴重的病死牛肺臟出現壞死灶,淋巴結出血嚴重,切面為紅色。
目前,在牛巴氏桿菌病臨床診斷中,一方面需結合病牛臨床癥狀表現及剖檢變化進行初步診斷,另一方面需應用病原微生物分離培養、血清學試驗、PCR分子生物學技術等進行確診。首先,應用病原微生物分離培養法時,其操作較為簡單,選取病牛呼吸道分泌物、病變組織在血平板上實施分離,如長出巴氏桿菌特征性菌落即可確診。或者選取病牛肺臟、脾臟、肝臟等部位病變組織抹片后再染色,利用顯微鏡觀察,如發現有兩端著色的菌體即可確診。其次,在應用血清學試驗法時可采用兩種方法,其一是試紙條快速檢測法,利用膠體金技術定性檢測病牛血液中是否存在抗體,僅可進行定性檢測;其二是ELISA試驗法,利用酶聯免疫吸附原理對病牛血清中抗體實施檢測,最終確診。最后,應用PCR分子生物學技術,該技術較為先進,通過巴氏桿菌特異性核酸引物擴增病料組織中的核酸,陽性則代表患有巴氏桿菌病,該技術的優勢在于檢測效率高且準確性高,劣勢在于成本高[2]。
牛巴氏桿菌病治療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能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首先,西藥治療可肌注青霉素200萬IU+鏈霉素300萬IU,早中晚各1次,直至痊愈;或者可以肌注20%磺胺嘧啶鈉200ml,早晚各1次,連續注射3d;要進行強心、補糖、補液、利尿治療,心衰病牛要及時皮下注射20%安鈉咖20ml。其次,中藥治療應遵循清熱解毒、宣肺祛痰、消腫利濕的原則,取20g山豆根+20g赤芍+20g射干+25g牛蒡子+25g天花粉+25g黃連+25g梔子+30g白礬+30g知母+30g貝母+30g黃芩+30g黃藥子+30g白藥子+95g石膏,將上述中草藥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溫服,每天1次,連服3~5d即可。
病例分析:2021年7月份,龍臺鎮張某從外地牛場引種1頭2月齡犢牛,引種2d后犢牛出現異常,不愿進食,咳嗽,呼吸困難,發熱至41.5℃,反芻次數減少,養殖戶使用感冒類藥物治療無效,隨即前來求診。對病牛進行實際檢查發現,病牛異常消瘦,被毛無光澤,精神萎靡不振,結膜發紺,呈稽留熱,咳嗽明顯,鼻液黏稠有血液,心音亢進,叩診肺部有濁音區,病牛腹瀉。初步懷疑為牛巴氏桿菌病,采用病原微生物分離培養法進行試驗檢測,確診為牛巴氏桿菌病,隨即采用上述中西結合方法予以治療,首先,肌注青霉素200萬IU+鏈霉素300萬IU,早中晚各1次,其次,取20g山豆根+20g赤芍+20g射干+25g牛蒡子+25g天花粉+25g黃連+25g梔子+30g白礬+30g知母+30g貝母+30g黃芩+30g黃藥子+30g白藥子+95g石膏,將上述中草藥加入適量水煎熬成藥液去渣溫服,每天1次。綜合治療3d,病牛癥狀明顯減輕,繼續治療2d,病牛完全康復,1周后復診無復發跡象。
首先,養殖場戶要遵循自繁自養的原則,避免疫病傳入。如必須引種,要提前落實檢疫工作,避免引入患病牛和帶菌牛,引種牛應隔離飼養1個月,無異常方可合群飼養。其次,控制飼料質量,禁止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和草料,要做到定人、定時、定量飼喂,養成良好的飼養習慣,定期在飼料中加入黃芪、板藍根等中草藥、微量元素、維生素,提高牛群抵抗力,降低發病率。再次,強化衛生清潔工作,及時清理糞污,減少細菌滋生,確保圈舍光照通風正常,嚴格控制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牛群每天應有適量運動,提高體質。最后,如發現有患病牛應及時隔離診斷治療,并使用氫氧化鈉消毒,避免細菌傳播和擴散,降低損失。
為降低牛巴氏桿菌病發病率,要認真做好預防工作,其中消毒起到了重要作用。養殖場戶要明確消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完善的消毒計劃,明確消毒流程,合理選用消毒藥物,如高錳酸鉀、過氧乙酸、氫氧化鈉等,要輪換使用消毒藥物,避免產生耐藥性。確保消毒的全面性和徹底性,對墻面、地面、槽具等進行有效消毒,做到不留死角。在入場位置應設置消毒池,對車輛實施消毒,并設置紫外線消毒室,對人員實施消毒,避免細菌傳入,確保牛群健康成長[3]。
養殖場戶要意識到免疫接種的重要性,這是目前防治牛巴氏桿菌病的重要舉措。結合本地、本場牛巴氏桿菌病的發病特點、流行趨勢、規律,提前做好免疫預防工作。目前,通過接種牛巴氏桿菌病油乳劑疫苗預防牛巴氏桿菌病的效果較為理想,在犢牛5月齡時進行首次免疫,間隔3個月后再免疫1次,每頭牛肌注3ml,接種疫苗后21d產生抗體,免疫有效期為9個月,到期后繼續接種預防即可。
綜上所述,在牛養殖中巴氏桿菌病的發生會對牛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養殖場戶要密切留意。通過分析牛巴氏桿菌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并以實例探討了該病的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旨在保證牛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