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言虎
每年高考后的志愿填報季,總會涌現出一堆志愿“勸退帖”,從最早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到土木、機械終局是“提桶跑路”,再到近些年,新聞、法學、醫學等,都成了“勸退者聯盟”眼中不受待見的專業。
我想說:不要輕信其中任何一個,每一個“勸退帖”,對你而言都是片面且膚淺的,既缺少對這個世界運行本質的完整認識,也忽略了每一個考生的差異性。它們是傲慢的充滿偏見的,卻期冀用狹隘的眼光,替莘莘學子定義人生選擇的真相。
“勸退者聯盟”為什么要對這些專業投出“否決票”?因為這些專業“累,且賺不到錢”,或者說,沒法讓人舒舒服服地賺錢。本質上,他們評價一個專業好壞的標準,就是能否讓學子實現良好就業。
一些人會用“太過功利”來評判此種觀點:年輕人的未來不只有殘酷的就業,還有詩與遠方;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所”,云云。這種評判框架對大學生面臨的真實世界而言,有些不切實際。我們要直面慘淡的事實:就業仍然是當前上大學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這一點不必否認。而在這個前提下,這些“勸退帖”依然不靠譜。
不論選擇任何一個專業,能做出怎樣的成績,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專業本身,而往往取決于個人的努力。這些“勸退帖”過多地將專業本身作為評價坐標,卻忽略了人的因素。不同專業就業前景的“天花板”固然不一樣,但我們要相信,不管選擇哪一門專業,個人的努力仍是決定一個人所能達到高度的關鍵因素。沒有一個成功者,是單純靠專業取勝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樣的“雞湯”人們喝得太多,但這終究只是片面的道理,從更普遍的意義來講,努力永遠都比選擇更重要。
寫“勸退帖”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嬌嗔型,他們從事自己當初所選的行業,其實過得很好,但在花花世界的對比中,又有些不甘心。另一種是誤判型。因為自己沒有拼搏過,混得不如意,就以自己“不成功”的人生為參照,去勸退考生。
比如,這些年被頻頻“勸退”的新聞專業,真的有那么差嗎?請每個寫出“勸退帖”的人,捫心自問一句:是人不行,還是新聞專業不行?
不談新聞理想,僅就現實生存而言,靠新聞寫作,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新聞行業講究實干,如果一個人熱愛新聞,善于捕捉,勤于書寫,我相信,他可以過得不錯。我們周遭靠新聞寫作在大城市扎根的人不在少數。“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聞從業者從來都備受社會尊重。
其實,對那些出身平凡的年輕學子來說,新聞、醫學、土木這些需要下苦功夫的專業,恰恰是最適合他們的。因為它們拼的就是個人“肯不肯干”,而這是其他任何外在因素無法取代的。
即將步入人生新階段的年輕學子們,看淡那些“勸退帖”吧,它們不該是你選擇專業的指南,更不是你遠大前程的參考。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超越偏見與狹隘,才能成就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