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丹華
傍晚散步,路過某棟樓,我的視線被一戶人家的窗臺吸引了。
這戶人家將米白色的大理石窗臺變成簡易茶臺,上面放著一張暗色的茶幾,下方是圓形坐墊,別無他物。每次瞥見這個清爽的角落,我都會變得愉悅輕快,即使人已走過去了,這個小角落還會在我腦海里停駐片刻。
我家還在東北時,爸爸在臥室窗邊放了一張淡黃色的書桌,上面擺著筆筒、畫冊、字帖和舊賬本。只要沒有雜事干擾,每天晚飯后,他都會端坐在桌前,在舊賬本上練字、畫畫。桌上還有一個印著山水圖案的綠色塑料杯,里面塞了一些零錢。除了取錢,家人們很少靠近這張書桌,因為這里是屬于爸爸的小角落。
其實,爸爸并不是文藝工作者,寫字畫畫只是他的愛好。那時家里過得并不輕松,爸爸工作也很忙,但是一回到這張書桌前,他整個人就放松下來了。有時候,看爸爸端坐桌前,專心裁紙,臨摹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我就會心生羨慕,也暗暗為他高興,因為他能從嘈雜的俗務中抽離出來,安靜地為自己做點事。
有了微信之后,別人的生活片段也會時不時進入我們的視野,帶來啟迪。
遠方的一位表嫂,常在朋友圈分享插花圖。她并不是專業的花藝師,而是一位物理老師,但她拍攝的瓶花呈現出耐人尋味的極簡之美:奶白色的門和豆沙綠的簾布形成淡雅的背景,襯托出花朵的生機盎然。那些花未必名貴,有的就是菜農打理院子時丟在地里的菜薹,有的不過是山間的小雛菊。
在分享這些圖時,她會用一些簡潔的文字給它們命名,如“香遠益清”“久違的歡喜”等。家中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在她的擺弄之下,變成了“少即是多”的鮮花角,給家人帶來了安撫和慰藉。
無論居所多大,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辟一處特別的空間,既是對外在生活的尊重,也是對內在世界完整性的維護。在這個小小的空間里,我們的身心得到放松,也可反思生活,及時調整步伐,蓄得新的力量。多米尼克·洛羅在代表作《簡單的藝術》中,贊賞秩序井然的空間所帶來的益處:節約時間,減輕記憶的負擔。
生活中,賞心悅目的角落,未必局限于室內,只要心有所向,隨時隨地都能發現。
穿過小區紫藤花搭成的花廊時,我常會在花架下的石臺邊停留,享受灑進細葉間的陽光,有時還會錄段花葉搖曳的短視頻,分享給長輩。在這里,我能看見前方小超市里的擺滿了商品的貨架,以及專注工作的店員,如果轉過身,則會發現月季園里的花兒開得正好。
從春到夏,那搖動的紫色花朵變成結了果的綠豆莢,令人體驗到萬物蛻變的神奇。置身花架下,時光安靜,一些煩惱被擱置,另一些已悄然消散。
暫時和喧囂拉開距離,并不意味著孤獨。波蘭作家亞當·扎加耶夫斯基說:“當內省成為祈禱時,就不是無聊的。它是向外的,朝向力量。它成為連接虛弱和力量的一個弧線。”在塵世忙碌的我們,每天勻出時間,覓一角落,喝茶靜思,賞花聽雨,就是對身心最細膩的呵護。即使失意時,這樣的存在也提醒著我們,世間有美,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