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莉
(青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青海西寧 810000)
近年來,我國學生肥胖率的增高、視力下降以及心理健康等問題,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展。2019 年12月,新冠疫情的暴發,讓各年齡段的人認識到了健康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當下,疫情仍然沒有完全消失,各個年齡段的人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希望通過適度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增強機體免疫機能。但并不是通過一兩次或者短時間的體育鍛煉就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需要根據不同年齡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適合的鍛煉方法,并適度地進行體育鍛煉。1972年,日本在《有關體育運動的普及、振興的基本方案》中就提出了終身體育,強調了體育運動不單是生長發育期促進人體發展的手段,而應是貫穿一生的生活內容,持續終身[1]。我國最早提出終身體育觀點的是王則珊,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2]。終身體育教育全過程由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等體育教育層次構成[3]。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體育知識、運動興趣、技術技能以及提升身體素質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4]。終身體育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體育課程內容是開展體育教學的載體,該文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為目的,對體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創新提出了建議,從而增進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進國民體質。
我國學生體質持續下降,國民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學生出現了“上了12年體育課什么也沒學會”“我們喜歡體育運動,但我們不喜歡上體育課”等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明確,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盲目地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的學習,難以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為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對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才能實現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目標,最終提高國民的體質健康。教育是不斷摸索、不斷進步的過程,針對目前出現的問題,我國也做出了戰略性改革。如198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保證中小學每天有一小時體育活動的通知》;1995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0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落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體育活動時間的意見》《認真落實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全面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200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16年,國務院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2021年4月19日,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發布后,各地的學校根據文件要求進行整改,不斷提高學校體育的教學效果,促進“終身體育”的形成,這表明了我國對學校體育的重視。
1.2.1 體育課程內容枯燥,缺乏趣味性
當前,部分體育課程內容較枯燥,缺乏趣味性,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參與度,也降低了教學質量。在教學時,由于學生較多,部分教師過于強調課堂紀律;又或者出現在一節課中教師講授的時間比較多,學生練習的時間較少等問題。導致學生“喜歡體育運動,但不喜歡上體育課”,學生在體育課上沒有達到相應的練習密度以及運動負荷,導致教學效果差,逐漸降低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尤其是在較枯燥的項目(如中長跑等)中表現更加明顯。學生被迫學習和感興趣主動學習的效果大不相同。教師應該如何發揮主導性,如何結合新時代的特色,如何將枯燥的課程內容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等成為當下教學中的難題。
1.2.2 體育課程內容單一,脫離了實際
固定的體育課程內容脫離了實際,部分教師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由于考慮到教學安全、所需器材、場地設施及當地環境、氣候等問題,而忽略了一部分體育課程內容(如技巧、北方地區的游泳等),導致實際的體育課內容與課程目標脫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內容中缺乏對戶外體育活動形式的探索,沒有形成針對性的發展理念,沒有考慮到“終身體育”的理念。不同水平階段的學生,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都存在一定差異,不同水平階段設置的體育課程內容應具有針對性,結合地方和學校的客觀條件、學生實際情況、教師能力等編寫適合學校的校本課程。
1.2.3 評價機制不完善,缺乏連貫性
我國學校體育評價機制不完善,目前的評價機制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教師以測評某項或幾項技能所得的成績為評價依據,并未引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方面的內容,各學段甚至是各年級之間的評價缺乏連貫性,教師無法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變化。從一定的角度來說,并未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較少。學生是否積極參與體育課、日常進行體育鍛煉的次數和頻率、體育競賽的參與情況以及比賽成績等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對學生的評價方法過于單一。教學評價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或學生的自我評價等,但在目前的體育評價中體現較少。
1.2.4 不在健康狀態學生的終身體育培養課程內容缺失
近年來,我國肥胖、近視、體質弱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并且出現了心血管疾病等不在健康狀態的學生,即使是健康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偶爾會出現感冒等身體不適,又或者出現肌肉拉傷、骨折等意外。這些學生在日常課堂中一般以見習為主,見習的學生幾乎沒有運動量和運動負荷,更別說與健康的學生參與一節體育課的運動量和運動負荷相提并論。如何讓不在健康狀態的學生在課堂中也有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是當下體育教學中應當重視的問題。部分不在健康狀態的學生需要適當地進行運動(如部分損傷的恢復需要通過運動方式改善),有的不在健康狀態的學生因病情不可以進行劇烈運動(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學生等)。目前,體育課程中缺少針對非健康狀態的學生學習的內容,這不利于其體育技能的學習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沒有得到完整體現。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衰落狀態,健康應從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3個方面進行評估。健康既是生活的根本保證,也是個人心智發展、成長成才的必要前提。1950 年6 月,時任教育部長的馬敘倫向毛澤東反映了學生負擔過重、身體素質下降的情況,因此毛澤東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健康是生命的基礎,21 世紀體育課程改革,明確學校體育將“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和核心理念,體現了以培養學生終身健康發展為主導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995 年6 月20 日,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號召人們加強身體素質鍛煉[5]。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人被譏諷為“東亞病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采取各種措施,把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提高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增強人民體質與健康,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體現了終身健康發展的需求。此外,我國將每年的8 月8 日定為“全民健身日”,促使了更多人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體現了我國對人們身體素質的重視。
2007年,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上,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提出“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每天鍛煉一小時”應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適當地運動有利于身體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和豐富文化生活等。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要養成每天參加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提高終身體育意識,使自己終身受益。
終身體育是人體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新時代發展的需求,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文中提到“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觀、合理安排校外體育活動時間,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促進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6],目標是掌握技能,使學生樹立正確健康觀,采取的措施是保證運動時間,促進終身體育的發展,把學校體育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長期以來,大部分人認為孩子在學校進行體育鍛煉就是參加了體育鍛煉,如在學校上體育課、參加早操、課間操以及課外體育訓練等,課后主要以文化課學習為主,忽略了課余、周末、寒暑假在家也需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學校體育不僅是單純地通過體育課來增強學生的體質,更重要的是如何以科學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啟蒙學生,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幫助學生掌握運動技能,使學生具有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應根據現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專注于教學過程,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身體機能的提高,從而培養運動能力及終身體育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學生理解體育運動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的重要性,而不是簡單地上課和達到體能測試的標準。同時,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熱愛體育,具有體育意識,形成相應的技能和體育思維。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體育設備的種類越來越先進,且形式多樣。在體育教學中,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體育鍛煉器材,并結合不同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熱愛體育鍛煉,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2021年4月19日,《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加強體育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學校體育課程注重大中小幼相銜接,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推進學校體育評價改革。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檔案,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7]。由此可見,專家已經注意到了傳統單一的學校體育評價方式的不足之處以及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的迫切需要,促使學校體育評價更加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從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終身的自身情況以及體育鍛煉情況一目了然。學生各學段甚至是各年級之間的連貫性評價,有利于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變化,有利于體育教學的開展及大、中、小學的銜接。體育評價不只具有評價運動成績的作用,還具有將其轉化為具有評價運動成績、督促和激勵學生的作用,是學校體育長足的發展需求。
體育課程內容是開展學校體育教學的載體,是一線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一線體育教師可以更好地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發現體育課程需要不斷完善、補充的內容。我國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部分優秀的一線體育教師可以參與到體育課程內容建設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教學條件,體育教師可結合當地的環境、特色等開發地方課程,也可根據學校的客觀條件、實際情況、教師能力等編寫適合學校的校本課程。對于一線體育教師來說,參與到體育課程內容建設中也可以得到鍛煉,可以不斷充實、升華、超越自我。
教師往往缺乏與學生共同進行體育活動的意識,把與體育活動有關的課程作為僅供學生使用的課程,忽視了應該發揮的領導作用和指導作用,導向戰略不能有效構建。“十三五”期間,為了實現體育教學的改革,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學校體育的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必須要做到師資隊伍建設和場地、設施建設的保障條件,明確了如何配齊、配好、配強體育教師。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要加大力度配齊中小學體育教師,未配齊的地區應每年劃出一定名額用于招聘體育教師。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建好滿足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需求的場地設施、專用教室,配好體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建立體育器材補充機制等[6]。文件中更加明確了如何盡快改善學校體育的場地、設施、器材條件,提出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改善教學換環境的方法。
處在非健康狀態的學生需要進行運動(如部分損傷的恢復需要通過運動方式改善),有的學生因病情不可以進行劇烈運動(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學生等)。目前,非健康狀態學生的體育課程內容缺失,導致了其在較短的幾天或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參與體育課中進行學習、鍛煉。針對于這類學生,首先需要充分考慮個體疾病的特殊性,制定相應的體育課程內容,一線體育教師可以根據這些體育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個性以及興趣選擇性地進行教學,使非健康狀態的學生不被體育課孤立,也能進行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進而能夠學習運動技能、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體育課程內容建設考慮到不在健康狀態學生的,更加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個體差異、“健康第一”的理念。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被迫學習和感興趣主動去學習和接受訓練的效果大不相同。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學校體育要打破傳統的側重運動技術、運動成績的體育教學模式,以多樣的教學方法、多維的評價方式等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并且注重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的運動能力和終身運動意識的同步提高,切實提高學校體育的效果。終身體育離不開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共同關心和支持,擁有家長陪伴、教師指導、政府重視、社會支持,方能共同構筑起堅實的健康教育體系,培養終身體育,增進國民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