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杰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14)
發展是人類進步的永恒話題,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的關切和追問,人如何嵌入社會中成為推動其進步的主體,兩者如何更好地契合,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長期執政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而人民群眾則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風雨仍然風華正茂的執政根基和最強底氣。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了一大批惠民措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對“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做出具體且深刻的闡釋,使我們深入認識和了解到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思想的價值所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圍繞人民利益,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體現著“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實踐邏輯。
偉大的時代催生了偉大的思想,而任何思想的產生都不是憑空的,一定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想要深刻理解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各個維度,深刻把握其理論實質,就要對其進行追根溯源。
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鮮活源泉。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關于專門論述群眾的觀點,但從他們的著作可以看出,對人民的論述貫穿首尾。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無產階級的代表,站在人民立場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馬克思恩格斯以社會關系中存在的“現實的個人”為基礎,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要力量,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社會存在物,因此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創造自我需要的物質資料。“人類通過人類的勞動產生了世界的歷史”[1],人民群眾又推動了歷史發展,“人類是自己歷史的主宰者”[2]。雖然英雄人物在歷史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起根本作用的是人民,沒有人民,何談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實踐活動出發,指出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歷史,而且通過實踐創造了物質、精神財富,促進了社會的變革。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肯定了資產階級的作用,分析了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的規律,指出無產階級的重要作用,無產階級能夠帶領人民推翻舊的封建統治,這都體現了人作為主體的重要力量。同時,他們還提出,無產階級要聯合起來,通過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實現共產主義勝利。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血脈所在。中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被中華兒女代代相傳,成為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引領。中國民本思想早在殷商時期就已萌芽,一直發展到明清年間,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重要思想資源。早在商代,盤庚曰:“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鮮以不服于天時?!保ā稌洝けP庚中》)這為重民思想開辟了先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混亂,思想方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管子·牧民》中“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論述說明,早在那時,各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已經認識到民對于國、君的重要性。這推動了有關“民”的政治思想的發展。李世民以民本思想為基礎,大力推行愛民利民的政策,唐朝出現了“貞觀盛世”的局面,國家安定,人民富足。明末清初,社會動蕩,君主專制到達頂峰,李贄、王夫之、黃宗羲等思想家都提出了關于人民的思想,提出人民的重要性,為傳統民本思想的發展增添了新動力。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歷史流變十分復雜,內涵也十分豐富,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血緣之源。雖然傳統民本思想的重民利民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取之處,但其中很多精神實質仍然可以成為我們當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引經據典,其中不乏“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等關于人民的論述,且提出大家都要深刻吸收傳統民本思想的精髓,從而轉換為今天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動力。
黨的歷代領導人關于人民主體的論述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根基。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已有百年,他們始終為人民的利益和解放而奮斗。在這百年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利益最為忠實的代表,在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形成了關于人民的豐富觀點和論述。毛澤東1944年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講話,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國共產黨宗旨的思想來源,明確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3]毛澤東的人民觀點是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實踐檢驗,被證明了的正確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年代帶領和依靠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提出,既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好中國的經濟發展,但也要始終牢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致力于發展中國的經濟,使全國人民吃飽穿暖,他積極推動改革向前發展,領導人民乘風破浪,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設立經濟特區等,無不體現出他為了人民過好日子所做的努力。進入21世紀,面對世紀之交的風口浪尖,江澤民和胡錦濤同志不畏困難,堅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人民開路。江澤民提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國家各項事業和工作的中心是人民,做到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回答了新形勢下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成果如何分配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出我們黨要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新時代,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以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為血脈,繼承和發展了中國歷代領導人關于人民的思想。時代不斷發展,社會不斷變遷,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初心未變,為人民服務的使命不敢忘。他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圍繞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體現了新時代條件下黨為人民服務的堅定立場。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不僅有深遠的思想淵源和理論來源,更是在深厚的時代課題和實踐土壤中孕育產生的,并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不斷豐富與完善。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探索和實踐中應運而生的,繼承著歷史,又承載著未來。只有科學把握和梳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實踐維度,才能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人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不懈追求。
19世紀40年代第一次鴉片戰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在極為落后的情況下被迫簽訂了各類不平等條約,從獨立的封建國家淪落為半殖民半封建國家,中國人民遭受了近代以來最為深重的災難,中華民族遭受了最嚴重的屈辱。雖然社會各階層進行了自我救亡運動,但由于種種原因均歸于失敗,直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才帶領中國人民開辟出一條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深知,戰火紛飛的年代受苦的是人民,贏得勝利最需要的也是人民,黨只有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將人民裝在心中,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深入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廣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開展武裝斗爭。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更是將人民群眾團結在一起,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黨領導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成為國家的主人。經歷了戰爭重創的中國,在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內建設一窮二白,形勢十分嚴峻,人民是否吃飽穿暖牽動著全黨的心。黨和政府面臨著穩定民心的重要任務,并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盡顯人民當家做主的本質特征。在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實現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引起社會動蕩,而且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擁護,這對黨和國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成就。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前進的道路坎坷和幸福并在,坎坷的是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而幸福的是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堅持群眾路線,鞏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改革開放的實踐成果進一步確證了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價值追求。經過四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在汲取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基礎上,我們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就。黨堅持以人民問題為導向,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從農村到城市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4億多人的集體智慧力量得到釋放。黨堅持以人民的需要為目標,在逐步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基礎上,黨和國家還提出重視人民精神層面的需求,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貼近人民生活的文藝作品。我們從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方面的改革上深切體會到,人民的生活越過越好,黨和國家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2—2017年五年間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也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五位一體”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推動了我國的發展,確立了新發展理念,貫徹著人民至上的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從人民最直接最關心的事情入手,解決了許多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齊心協力打好脫貧攻堅戰。他親自走訪困難群眾,了解貧困地區的真實情況,聆聽群眾的真實聲音,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切的問題,這些都處處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要把貧困群眾團結起來,共同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絕不落下任何一個群眾。這體現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理念。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始終圍繞著人民展開,更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與人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經驗的根本所在,人民是我們黨在改革過程中克服一切困難、邁過坎坷的精神支撐,人民智慧和力量則是黨歷經百年風雨永葆生命力的保鮮劑和動力。百年來,正是我們黨守住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擔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站穩了人民至上的立場,才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驚人奇跡。
黨在新時代領導人民不斷奮斗,始終圍繞人民這個主體,致力于使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為的是使人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經過不斷發展,在新時代條件下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人民目的論、人民動力論和人民主體論涵蓋了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和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指向。
一切為了人民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最直觀的表達。發展為了誰,是黨和國家進行發展事業首要回答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堅持人民立場不動搖,共產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是為人民而奮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亦堅持人民立場,從革命年代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到當今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奮斗,無不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黨來自于人民,必然要服務于人民,人民的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初心。對于任何國家來說,人民都是根本,人民都是至高無上的。歷史提醒我們,一切以人民利益為重都能夠收獲民心,而那些違背人民意愿的改革都以失敗告終。一切為了人民的核心內涵就是黨和國家要始終將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重點,將人民的問題放在最重要和最迫切的地位。因此,一切為了人民要從理論層面落實到現實實踐中,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與人民群眾一起,關注他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一切有關于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必須首先解決、妥善解決,要真正使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到老百姓生活實處。
一切依靠人民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力量來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人民是歷史的決定力量,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就沒有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來自于人民,偉大歷史成就都是人民通過智慧和勞動創造的。人民作為為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群體,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本力量來源,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強調的發展不是少數人的發展,不是只靠少數人才能完成的大業,中國夢也不是一個人的夢,而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因此,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落在每個人身上,我們都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人民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體,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向人民群眾學習,汲取人民的智慧。發展依靠人民就要相信人民,發揮人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調動人民參與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尊重人民群眾的勞動成果。同時,要加強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與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進,使每一個人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當中去。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在要求。人民是發展的主體力量,社會主義的發展必須依靠人民的力量。因此,人民作為發展的目的和動力,社會主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創造,毫無疑問,發展的成果必然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人民是利益和成果的享有者。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最直接體現。習近平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的發展理念體現了發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一方面,要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即人人參與、人人享有,在共同參與中擁有更多參與感和獲得感。所有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民都應該被照顧,他們不應該有性別、職業、種族、民族和地區的差別對待。另一方面,要使全部的改革成果惠及人民。改革的成果是全方面的,人民享有改革成果不僅僅限于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上要有平等的權利,文化上享有文化成果的平等,社會保障方面要涉及全體人民,生態建設方面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等。社會財富由全體人民共同創造,最終財富要更公平地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真正體現公平正義。
新時代,我們黨不忘初心,以赤子之心全心全意服務著人民,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體現了黨和國家堅定的人民立場,是我們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待人民態度的回答,表明了黨和國家對人民極其負責任的堅定立場??茖W把握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質不僅要追溯其淵源、探索其產生的實踐過程、剖析其內涵,更要明確其奮斗目標和重要使命,彰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新時代價值。在社會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把握和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密鑰,解決這一社會矛盾的關鍵在于人民。進入新時代以來,最重要的變化是社會矛盾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中央提出了解決當今社會矛盾是我們今后工作的著力點,也是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出的重要依據。縱觀我們黨成立一百周年以來社會矛盾的變化,每一次時代變遷帶來的社會矛盾變化無不是圍繞著人民所期待的生活水平同現實生活水平之間的差距而提出的,國家和黨的事業目標都是圍繞矛盾的解決而制定的。因此,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就要從社會供給與人民需求的矛盾入手,重點要深入人民內部,不斷回應新時代人民的訴求,并解決關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我們準確把握社會矛盾變化實質的關鍵,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矛盾提出的必然性。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國家事業和工作中始終貫徹這一理念,才能更積極有效地解決新時代社會矛盾。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4]社會矛盾的轉變,給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成為新的奮斗目標。美好生活包括許多方面,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方面的需求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體現出人民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已經相應得到滿足,人們開始追求更多和更高層次的需求,如對民主平等、生態文明、文化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新時代,實現對人民的承諾就要帶領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斷努力和前進,使人民具有更多的獲得感。正如鄧小平所講,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標是所有人都幸福。共同富裕正是從經濟上體現了這一根本的觀點。因此,要通過不斷發展,使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每個人。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根本力量,這更是我們黨和國家擔負的重要使命?!敖涍^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盵5]中國進入新時代是黨中央對當今社會發展方位的科學判斷。黨中央提出新的歷史使命和重要任務即為人民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華民族是中國人共同的家,而中國夢則是每一個人的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夢的實現才會更加具有可能性和現實性。新時代實現中國夢并非遙不可及,只要我們勠力同心、團結一致,夢想終會成為現實。實現中國夢,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代表,自誕生那天起,注定了為人民而奮斗,黨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此任務,也能帶領人民完成此任務。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要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人民勞動的實踐推動中國的發展。黨要密切與群眾的聯系,保護和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激發人民潛在的智慧和能力,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一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對于復興中華的責任感,同時在這種責任感的激勵下努力工作、努力奮斗,為中國的騰飛貢獻力量。實現中國夢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關鍵在于堅持黨的領導,而青年則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青年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群體,是祖國建設的重要希望,更要擔當起此責任,以勇于擔當的決心不負眾望、砥礪前行。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諸多無法預見的困難。2020年年初,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整個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都帶來了嚴重挑戰,殊不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對黨和國家人民性的巨大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迅速開展防控工作,進行部署,果斷決策,以最快速度控制住疫情的蔓延,體現了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認可。我們黨之所以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了階段性的防疫勝利,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6],要求盡全力拯救每一位患者,盡可能提升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在疫情防控常態下,疫苗免費打,確診免費治療,祖國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后盾。這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抗疫過程中的最好體現,也是黨和國家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新實踐。一切為了人民,是我們齊心協力抗疫的精神支撐。另一方面,抗疫的階段性成果也是中國人民對黨和政府人民情懷的最好回應。依靠人民的力量,是我們取得抗疫勝利的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要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充分激發廣大人民頑強不屈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我們就一定能夠使最廣大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不斷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歷史輝煌”[7]。人民群眾是取得抗疫勝利的主體力量,全國上下普通群眾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中來,“召之即來,來之能戰”“防疫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大家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居家隔離,遵守防控規定,不為國家和人民添亂;諸多的醫護人員和志愿者舍小家、為大家,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是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的體現,是中國人民相信黨、相信國家的體現,也是人民與黨緊密相連的“雙向奔赴”。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我們黨和政府在新時代布局和開展各項工作的基本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所在,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立場的堅定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延續和創新,更是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人民觀的一脈相承,包括人民主體論、人民動力論和人民目的論等等方面。這一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創新,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指導著黨和國家的事業始終以人民為核心,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力量來源,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