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動態·試驗”欄目責任編輯:董朝菊
據《果樹學報》2022年第1 期《樹形對桃樹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作者劉麗等)報道,為探討中油20 號桃不同樹形對樹體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3年生中油20 號桃“Y”形、主干形、三主枝開心形、四主枝開心形及“V”形5 種樹形的夏季結果枝部位的光照度、成熟果實品質及冬季樹體結構。
結果表明,同一樹形不同部位的光照度和果實品質均有顯著性差異,均為上層>中層>下層,不同樹形相同部位間差異不顯著。每667 m2產量為主干形>“V”形>“Y”形>三主枝>四主枝。樹體的主枝數越多,主干直徑越粗,樹體越高,冠徑越大。總枝量主干形最少,四主枝最多,而每667 m2枝量以“V”形最多,主干形其次。不同樹形枝類組成,長枝比例順序為主干形>“V”形>“Y”形>三主枝>四主枝,中短枝比例與長枝比例相反。選擇了13 種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5 種樹形的優劣順序依次為“V”形、四主枝開心形、三主枝開心形、“Y”形、主干形。綜上,“V”形樹形綜合評分最高,產量和每667 m2枝量較高,品質表現較好。
(玄志友/摘錄)
據《熱帶作物學報》2021年第12 期《增施有機肥對番石榴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作者張朝坤等)報道,為探討在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對番石榴1年兩批果實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以紅香1 號番石榴為研究對象,以單施化肥為對照,比較每株增施有機肥2.5、5.0、7.5、10.0 kg 對番石榴果實外觀性狀、產量、品質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結果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可增加單果質量,增大果實縱徑、橫徑和果形指數,改善果實外觀性狀,提高產量,提高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C、可溶性糖和還原糖的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改善果實風味,提高果實品質和經濟效益;其中每株增施7.5 kg 有機肥效果最佳。
(玄志友/摘錄)
據《中國果樹》2022年第1 期《套袋對雞尾葡萄柚果實品質及病害的影響》(作者黃秀等)報道,為解決因套袋造成果實品質下降的問題,研究了全程套袋以及采前拆袋對雞尾葡萄柚果實品質的影響。
結果表明,全程套袋、采前拆袋處理的果皮L*、a*、b*、CCI 值均顯著高于對照(未套袋),套袋果實全部轉色,色澤較好,套袋能顯著提升雞尾葡萄柚果實外觀品質;采前拆袋處理的果皮a*和CCI 值均極顯著高于全程套袋,采前拆袋果實略有紅色,全程套袋果實色澤偏淡黃。全程套袋和采前拆袋處理果實黑點病發生指數和發生率以及其他病斑發生率均低于對照。因此,生產上可采用果實套袋+采前拆袋的措施,以改善雞尾葡萄柚的果實品質。
(玄志友/摘錄)
據《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21年第6 期《不同中間砧對金秋砂糖桔樹體生長及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郭玲霞等)報道,為探究不同中間砧對金秋砂糖桔樹體生長和果實品質的影響,以南豐蜜桔、沙糖桔、諾瓦、尾張溫州蜜柑和皇帝柑為中間砧,金秋砂糖桔為接穗,比較各砧穗組合樹體生長勢和果實品質等差異。
結果表明,不同中間砧對金秋砂糖桔樹體生長和果實品質有不同影響,其中,以南豐蜜桔為中間砧的樹體最挺拔,皇帝柑中間砧的樹勢最弱。嫁接不同中間砧的金秋砂糖桔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南豐蜜桔、尾張溫州蜜柑、沙糖桔、皇帝柑和諾瓦中間砧。供試的5 種砧穗組合嫁接口愈合良好,無開裂、腐爛,接穗主干莖粗均小于中間砧主干莖粗,均存在“大腳”現象。以南豐蜜桔、沙糖桔和尾張溫州蜜柑為中間砧的嫁接親和性好于諾瓦和皇帝柑中間砧。以南豐蜜桔為中間砧的樹體生長旺盛,產量最高,果皮亮度最好、顏色最深,可溶性固形物和固酸比較高,可滴定酸含量較低,維生素C 含量最高,綜合品質最好。綜上,湖南常德地區金秋砂糖桔以南豐蜜桔為中間砧的砧穗組合整體優于其他4個砧穗組合。
(玄志友/摘錄)
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2.110903),來自巴基斯坦費薩拉巴德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葉面補充施用氨基酸和海藻提取混合物對柑桔的營養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在3 個獨立的試驗中,研究人員將外源0.5 mL/L Primo(海藻提取物+氨基酸+0.01% Tween 20)噴灑在金諾桔、Feutrell's Early 寬皮柑桔和血橙樹上。根據噴灑的時期不同,試驗共設5 個處理:開花期(T2)、著果期(T3)、開花+著果(T4)、開花+著果+成熟早期(T5),以相同濃度噴灑樹木,以未噴灑的樹作為對照(T1)。
結果表明,與T1 相比,T4 處理的金諾桔葉片中的N、K、Mn、Zn 含量顯著上升,分別比對照提高28%、36%、24.4%和15.8%;植株高度、每棵樹果實質量、每棵樹果實數量、優質果率、果實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還原糖含量、維生素C 含量和總酚含量均顯著增加,分別比對 照 高 28.5%、42.6%、28.6%、9%、11.5%、16%、26.8%、37.5%、21.8%和42%。同樣,T4 處理的Feutrell's Early 植株的葉片N、Fe、Zn 含量較對照分別提高27%、11.9%和26.4%;單株樹果實質量、單株樹果實數量、優質果率、果實大小、果汁質量百分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總糖含量分別比對照高28.5%、40%、12.7%、15.9%、17.6%、15.7%和42%。而對于血橙來說,相同處理(T4)導致葉片N、Fe、株高、葉片大小、每棵樹果實質量、每棵樹果實數量、優質果率、果汁質量百分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還原糖和總酚含量分別比對照高50%、15%、37%、38.8%、42%、45%、8%、15.6%、19%、43.8%、45%和28%。此外,在所有品種的處理樹中觀察到落果、果皮厚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減少。總之,在盛花期和著果期補充施用0.5 mL/L Primo 可提高金諾桔、Feutrell's Early 和血橙的營養生長、產量和品質。
(周 洲/摘譯)
據《中國南方果樹》2022年第1 期《鈣處理對巨峰葡萄貯藏品質的影響》(作者劉鑫銘等)報道,為研究不同鈣處理對采后貯藏期間巨峰葡萄果實品質的綜合影響,以4年生避雨設施栽培巨峰葡萄為試材,分別采用糖醇鈣和硝酸鈣兩種不同類型的鈣肥,葉面、果穗噴施及葉面、果穗噴施結合根際灌施兩種施肥方式。
結果表明,葉面、果穗噴施結合根際灌施糖醇鈣肥1 500 倍液處理的果穗質量、果粒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和好果率均顯著高于對照,貯藏期間果梗褐變程度顯著低于對照,鈣處理對適度延緩巨峰葡萄采后衰老進程,延長貯藏保鮮時間有積極作用。
(玄志友/摘錄)
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2.110886),阿根廷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發芽后修剪對阿根廷門多薩省的馬爾貝克葡萄的物候期、營養生長、產量組成和作物蒸騰的影響。后期修剪是最近提出的一種田間技術,用于緩解全球變暖導致的物候期變化。然而,品種和修剪日期不同,效果不同。該試驗為期3年,研究人員將冬季修剪與3 種后期修剪進行了比較:萌芽期修剪、2~3片未展葉期和8 片未展葉期修剪。
結果表明,延遲修剪處理推遲了從萌芽到轉色的物候期,但不能推遲采收期。在2~3 片未展葉期和8 片未展葉期修剪,其藤蔓生長量分別較冬季修剪下降了17%和60%,而在萌芽時修剪,藤蔓生長量與冬季修剪相同。延遲修剪不會對下一個產季的葡萄產量造成影響。與冬季修剪和萌芽期修剪相比,在2~3 片未展葉期和8片未展葉期修剪的植株,其1年生植株的蒸發量減少了5%~10%。本研究表明,延遲修剪可有效延遲第一個物候階段,但并不影響采收時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周 洲/摘譯)
據《中國農學通報》2021年第36 期《養雞對果園桔小實蠅控制效果的評價》(作者孫太華等)報道,為探索果園養雞對桔小實蠅的防控效果,分析果園養雞生態種養模式的綜合經濟效益,2019—2020年連續2年在廣西灌陽縣進行了梨園養雞試驗觀察,2020年還進行了籠養雞處理蟲果試驗。
結果表明,養雞對梨園桔小實蠅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可減輕桔小實蠅對梨果的為害,相對防治效果為25%;籠養雞處理蟲果效果顯著,蟲口減退率100%,用蟲果喂雞能完全消滅蟲果中的桔小實蠅,是一種既殺滅害蟲,又節約雞飼料的方法。對果園養雞效益的初步分析表明,梨園養雞可增加純收入21 853 元/hm2。果園養雞是一種病蟲草害綠色防治措施,是一種立體的種養模式,能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又能滿足人們對優質雞肉的需求,提高種養經濟效益。
(玄志友/摘錄)
據《落葉果樹》2022年第1 期《赤霉素對草莓匍匐莖及子苗的影響》(作者武沖等)報道,為研究不同濃度赤霉素處理對草莓母苗匍匐莖抽生及子苗生長的影響,以章姬草莓為試材,噴施不同濃度赤霉素。
結果表明,草莓母苗定植后噴施2 次赤霉素可以顯著提高匍匐莖抽生子苗的數量和匍匐莖的長度,提高繁殖效率。末次用藥后45 天,37.5 mg/L 和75.0 mg/L 處理的匍匐莖子苗數量分別為16.83 個和18.08 個,均顯著高于對照的13.92 個;匍匐莖長度分別為41.35 cm 和43.59 cm,均顯著高于對照的37.73 cm。子苗扦插后,赤霉素處理可以提高幼苗的株高和葉片數,高濃度處理可在一段時間內降低幼苗莖粗,但生產上需嚴格控制噴施濃度和次數,防止徒長。
(玄志友/摘錄)
據《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年第1 期《商品有機肥配施對果園土壤肥力和“蜜脆”蘋果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張秀志等)報道,為研究蘋果化肥減施增效和土壤改良技術,以蜜脆蘋果為材料,設置商品有機肥替代化肥,配施菌肥、黃腐酸或硅肥的不同施肥處理,分析不同處理土壤pH 值、有機質、土壤養分、葉片生長和果實品質的變化。
結果表明,商品有機肥配施菌肥、土壤改良劑后,土壤pH 值降低,土壤有機質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增加,因而使土壤肥力提高,以“商品有機肥+黃腐酸+1/2 化肥” 處理對土壤的改善效果較好;蜜脆蘋果葉片的葉綠素相對含量提高,氮、磷、鉀、鈣、鎂等多種營養元素的積累量增加,從而促進了葉片的生長;同時,果實的固酸比增大,提高了果實品質。就葉片生長和營養以及果實品質而言,3 個處理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年檢測分析結果顯示,“商品有機肥+黃腐酸+1/2 化肥”處理的綜合效果較好。
(玄志友/摘錄)
據《亞熱帶植物科學》2021年第5 期《短波紫外線照射對金都火龍果采后保鮮的影響》(作者羅恩錫等)報道,為探討低劑量短波紫外線(Ultraviolet-C,UV-C)對火龍果采后保鮮的影響及作用機理,以金都火龍果果實為試材,采用波長254 nm 紫外殺菌燈為輻射源,給予不同劑量UV-C 照射處理。
結果表明,不同劑量UV-C 照射處理能有效抑制金都火龍果果實腐爛和電導率上升,降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1.0 kJ/m2紫外線輻照效果最好。1.0 kJ/m2UV-C 處理能極顯著提高貯藏期火龍果的SOD 和CAT 活性,顯著提高貯藏早中期的幾丁質酶活性和PPO 活性,β-1,3 葡聚糖酶活性在貯藏后期也顯著高于對照,但降低了火龍果貯藏中期(第6 天)的POD活性。此外,1.0 kJ/m2UV-C 處理能顯著提高火龍果貯藏期H2O2含量(除第6 天外),對果實的失水率無影響。采后火龍果應用適當劑量UV-C照射可提高抗病性,延長貯藏保鮮期。
(玄志友/摘錄)
據《北方園藝》2022年第2 期《香梨不同授粉技術對果實著果和果實品質的影響》(作者牛蛉磊等)報道,為篩選最佳的人工輔助授粉技術及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最優配方,以初果期庫爾勒香梨為試驗材料,采用人工點粉、液體授粉和干粉噴粉3 種人工輔助授粉方式,研究了不同授粉技術對庫爾勒香梨著果率、果實品質以及授粉用工情況的影響及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配方對庫爾勒香梨果實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結果表明,不同人工輔助授粉技術對果形指數、總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等4 個指標影響不顯著,但可以顯著提高庫爾勒香梨的著果率和產量,其中液體授粉效果最佳。從經濟效益來看,液體授粉的花粉用量和人工成本顯著低于人工點粉、干粉噴粉。不同植物生長調節劑配方可以顯著提高庫爾勒香梨著果率和產量,而配方處理2、處理7、處理8、處理9 對庫爾勒香梨的脫萼率、單果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糖含量提高最為顯著,處理8 效果最佳,上述指標分別達到了75.83%、152.22 g、15.00%和10.97%。
(玄志友/摘錄)
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2.110911),來自土耳其安卡拉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梨屬植物和榅桲作為梨的砧木對由體外生長、抗氧化和分子反應確定的缺鐵黃化病的耐受性的影響。確定對鐵高效吸收的砧木基因型對于在鈣質土壤中成功種植梨非常重要。否則,長期使用含鐵化肥防治缺鐵黃化病可能對環境造成重大危害。本研究采用了Pyrus elaeagrifolia(AH-0和AH-1野生梨無性系)、P.communis(OHxF 333)和榅桲(QA)在微嫁接中作為梨砧木,測試了嫁接植株在缺鐵的環境中的植株形態、抗氧化和分子反應。缺鐵是通過在改良的MS 基礎培養基中將0.1 mM 全濃度添加的EDTA 鐵鈉量減少到0.03 mM 或0.0 mM 形成的。培養6 周后,測定枝條增殖百分比、每個外植體枝條數、枝條長度、干物質質量和鮮物質質量、脯氨酸含量、H2O2、葉綠素和鐵含量、CAT、SOD 和APX 的活性。在缺鐵脅迫后第1、2、4、8 天,在缺鐵微芽中評估了與脅迫反應相關的源自蘋果的脫水蛋白基因DQ660905 的表達。
結果表明,在缺鐵條件下,野生梨無性系的枝條數和長度減少的百分比低于OHxF 333 和QA。在含有EDTA 鐵鈉的培養基中,所有基因型的干物質質量和鮮物質質量均有所增加。在缺鐵條件下,所有基因型的微芽葉綠素含量均降低。然而,僅在AH-0 野生梨無性系砧植株中,這種減少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此外,隨著培養基中EDTA 鐵鈉水平的降低,無性系砧的植株中脯氨酸含量在統計學上保持不變,但在其他基因型中顯著增加。AH-1 無性系中的APX 和SOD 活性在缺鐵條件下高于其他基因型。脫水蛋白基因DQ660905 的差異表達顯示,QA、AH-1 在第1 天和AH-0 在第4 天的基因表達水平最高。OHxF 333 的脫水蛋白基因的總體表達低于其他基因型。根據研究結果,野生梨無性系砧對缺鐵的耐受性高于OHxF 333 和QA 砧木。
(周 洲/摘譯)
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2.110918),埃及愛資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鹽脅迫下外源植物激素萘乙酸 (NAA)、吲哚-3-乙酸(IAA) 和水楊酸(SA)以及耐鹽的Sukkary 砧木對兩個杧果品種(凱特杧果和Naomi)耐鹽性的影響。供試植物為1.5年生杧果,于3 個生長階段(移植后第一周,移植后37 天、移植后67 天)施用不同劑量(100、200 和300 mg/L)的NAA 和IAA 以及單劑量(200 mg/L)的SA。
結果表明,300 mg/L 的IAA 和200 mg/L 的NAA 和SA 導致兩個品種葉片的氮、磷、鉀和鈣含量最高,葉片鈉含量最低。應用300 mg/L 的IAA、200 mg/L 的NAA 和SA,凱特杧果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含量、葉綠素a、b 和類胡蘿卜素、過氧化氫酶(CAT) 和過氧化物酶(POD)活性最高。對Naomi 杧果而言,施用200 mg/L 的NAA,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含量、CAT、POD 酶活性和植物色素含量更高。在鹽漬灌溉條件下,葉面施用植物激素可以潛在減輕嫁接杧果品種的鹽分脅迫。
(周 洲/摘譯)
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780),意大利米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杏種質資源果皮和果肉酸度及有機酸組成進行了評價。消費者不斷反應,目前市場上的許多杏品種風味淡,這凸顯了更新全球種植的杏品種的必要性。糖和酸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甜味和香氣,是消費者偏好和購買的重要驅動因素。為此,研究人員對164 個杏種質的果感官屬性進行了評估,包括成熟日期、鮮果質量、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以及果肉、果皮和干物質的有機酸含量等。重點研究果肉和果皮組織中的10種有機酸(順式烏頭酸、檸檬酸、富馬酸、半乳糖醛酸、蘋果酸、草酸、奎寧酸、莽草酸、琥珀酸和酒石酸)成分,通過HPLC 技術結合UHPLCHRMS 對酸的含量進行量化。
結果表明,蘋果酸、檸檬酸和琥珀酸含量最多,分別占果肉和果皮有機酸總量的98.5%和97.2%。測試的杏果實中酸含量與果肉與果皮有機酸分布相似,部分種類果肉中的酸度高于果皮。
(周 洲/摘譯)
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811),巴西圣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香蕉果實成熟過程中果皮組織光合活性和碳水化合物代謝的情況。香蕉果肉中的淀粉合成和降解已被廣泛研究,然而,目前沒有關于果皮中這些過程的文獻研究,除了對淀粉顆粒的研究。因此,研究人員探索了光合活性與香蕉皮中淀粉積累之間的潛在聯系。研究人員對栽培品種Nanicao 香蕉的不同發育和成熟階段的果實進行了分析。綠色香蕉皮的葉綠素a 熒光值表明,光系統在果實成熟前活躍,同時伴隨著淀粉積累。在香蕉成熟過程中,積累的淀粉隨著可溶性糖的增加而降解,果肉中的糖含量增加。為了比較分析,研究人員在果實成熟過程中測定了果皮和果肉淀粉顆粒。
結果表明,果皮淀粉顆粒的直鏈淀粉含量高于果肉,SEM 圖像顯示出相似的顆粒、形狀和大小模式。隨著果實成熟,果皮中的淀粉顆粒可能經歷了不同的降解步驟,不同大小的淀粉碎片的出現表明其存在明顯的缺點,這可能是由于其成分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結構復雜程度較低。
(周 洲/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