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在鋒
(甘肅省高臺縣大湖灣水管所,甘肅 高臺 734300)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但“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仍舊存在,導致水利工程建成后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難以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因此,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應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作為重點,強化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及維護工作,確保水利設施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涉及的內容較為繁雜,當前的管護方式較為落后,應在明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特點的基礎上,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以獲得良好的運行成效。
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大,需要較多的水資源作為基礎保障。加強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可以有效解決相關設施設備存在的問題,避免水資源浪費。對渠道堵塞問題進行處理,可提高農業灌溉效率。尤其是在偏遠地區,農業生產對農田水利工程的依賴程度較高,工程建成后應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確保水資源輸送的及時性與充足性,保障作物產量和質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提高運行維護和管理水平,可使水資源規劃及配置更具科學性,提高用水規范性和秩序性。新時期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后須采取有針對性的運行管護措施,體現各類水利設施的應用價值,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較為落后,對各個部門及主體的責任未能予以明確劃分,尤其是在產權歸屬問題上存在模糊性,未能實現農民與相關部門的有效協同,影響了其整體運行效果。工程項目建成后,管理部門和使用者的管護義務及責任缺失,出現了無人管理的現象,無法達到預期生產目標。水費計收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管護責任和權利不統一,責任推諉現象嚴重。部分水利工程建成年代較為久遠,隨著免征農業稅政策的實施,部分水利工程被忽視,難以達到規范化管理的要求,無法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及價值。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的資金投入力度較小,也是影響工程效益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末級渠系維修和養護過程中缺乏經費支持,影響了各類水利設施與設備的應用效果。采用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的方式實施水價控制,導致水費計收空間被擠壓,難以達到預期管護目標。農戶在水利工程管護中也擔負著一定的責任,但較高的運行費用使得很多農戶望而卻步[1]。隨著農業生產用水量的增長,對農田水利設施的要求也在提高,農民只需要繳納相應的水費就能獲得可靠的供水服務。但水利工程運行過程中會出現損壞和折舊,單純依靠農民繳納的水費無法滿足運行維護的要求,導致部分水利設施的性能逐漸下降,制約了農業發展。
粗放式管理模式被應用于實踐中,對計量工作的開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受經濟水平、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等因素的影響,缺少先進的計量設施和設備,水費計收工作不夠規范。相應的激勵機制缺失,導致在用水過程中存在嚴重的浪費問題。
部分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也是影響管護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對技術的要求較高,只有確保技術的先進性,才能提高管護工作的效率,使各類設施設備的運行狀況得到優化。但在實踐工作中未能建立完善的技術服務保障體系,制約了管理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在先進技術及設備上的投入力度較小,難以形成全面保障。人才缺失是當前農村地區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也面臨著人才緊缺的問題,部分工作人員經驗不足,未能認識到管護工作對農業經濟建設及鄉村振興的現實意義,存在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農民的管理意識不高,在使用過程中缺乏自覺維護的意識,導致部分水利設施損壞或閑置。
明確管護主體的基本責任與義務,是提高管護工作實效性的基礎與前提。需增進相關部門和農民之間的交流,解決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無人管理”的問題。為了提高農戶的管護水平,水利部門應該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指導,在灌溉用水成本中明確管護費用的支出細則,由用水合作組織對產權實施管理[2]。農戶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受益者,在管理過程中要擔負起自身的職責,采用多元化的管護措施。逐步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提高管護工作的實效性,保障管護效果。供水前應做好水利設施的檢查維護工作,及時清理雜物,始終保持其清潔性。制定切實可行的運行管護方案,水利設施出現損壞和老化情況時,應及時上報并維修或者更換,避免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明確運維管護的重點,尤其是用水量較大的區域和積水較多的地段,要防止出現滲漏水問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充足的管護經費是保障運行管護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應構建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為實踐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相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工作的支持,增加資金投入,保障資金供應的穩定性。對于私人投資經營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應計提折舊費,提高投資回報率,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3]。加強與農戶之間的交流,確保水費設定符合當地的經濟水平,在農民的可承受范圍之內,避免加大農民的經濟負擔。充分發揮用水合作組織的作用,不斷優化和調整水費制定標準和管理方式,達到用水自治的目的。明確不同水利工程建設及運行管護要求,了解運行管護的具體資金需求,提供更加可靠的物資保障。加快運行管護補償基金建設,提高管理部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防止出現重復建設等問題,及時解決水利設施損壞問題,為農民的生產作業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
優化用水計量可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使水利設施設備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要以終端水價制度為依托,實現計量到戶,落實精細化管理的標準及要求[4]。此外,為了避免農戶產生不平衡心理,應提高計量工作的透明性,由用水合作組織實施統一化管理。我國各個地區的用水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應實施不同的計量制度。
加大在先進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對農戶的有效引導,也是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工作的主要途徑。用水合作組織的建設,應由相關部門委派專業人員實施指導,明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的要點及難點,加快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確保在后續工作中有專業人員實施管理和維護[5]。注重先進人才的引進,提高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人員的福利待遇,為技術推廣和應用創造良好條件,充分發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效益。管理單位應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幫助技術人員掌握先進的運維技能,了解不同水利設施的運行原理及特點,在實踐工作中積累豐富的經驗,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開展管護工作。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其服務意識,真正了解農民在用水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實施,有利于權責清晰化,最大限度地協調各個部門及主體共同提高管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避免出現形式化問題。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支配權、所有權、收益權、占有權、經營權等予以劃分,尤其是在改革工作中應該重點關注所有權分配[6]。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開展改革工作,明確水利設施的基本情況、產權歸屬、受益對象及范圍等,不斷優化經營模式。
加強對農戶及用水合作組織的宣傳教育,使其自覺維護水利設施,實現項目申報、建設、維護等工作的統一協調。為了提高農民在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運行管護中的責任意識,應建立完善的宣傳教育機制,形成良好的風氣和氛圍,引導農民加強對水利設施的保護,避免人為破壞。借助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統媒體積極宣傳水利工程建設對于農村發展的現實意義,使農民意識到水利工程正常運轉與自身利益的關系,鼓勵農民及時發現水利設施運行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饋,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共同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綜合效益。聘請相關專家開辦講座,幫助農民掌握水利設施的使用及運行管護技術,避免因操作不當而造成設施損壞或水資源浪費問題,促進水利工程事業的繁榮發展。宣傳教育過程中還應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宣傳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等,提高群眾的法治觀念,使其意識到蓄意破壞水利設施的嚴重性,延長水利設施的使用壽命。構建完善的獎懲機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同時對及時發現并處理水利設施隱患的人員進行獎勵,提高群眾參與運行管護的積極性。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良性運行對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活力起到了關鍵作用,生產實踐中應強化管護工作,及時消除隱患。目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工作主要存在責任不明確、經費匱乏、計量狀況差和技術服務缺失等問題,導致整體運行效率低下,也存在諸多風險隱患。應采取構建責任機制、提供管護經費、優化用水計量、完善技術服務和推進制度改革等措施,實現對水利工程運行過程的全面掌控,使其發揮應有的功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