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怡夏,吳明才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建設體育強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職業體育賽事……”我國各種各樣的大型體育賽事如火如荼地舉行。但承辦賽事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伴隨著各種風險。研究表明,體育賽事規模越大,難度越高,潛在風險指數也就越大。據了解我國對體育賽事風險規避研究仍處于相對空白地帶,所以在很多大型比賽過程中一旦出現突發事故,在應對風險方面就會顯得很被動。例如,2020年5月22日,白銀市百公里越野賽,比賽當天遭遇大風、大雨、冰雹等極端天氣,但仍正常比賽,使衣著單薄的比賽選手們猝不及防,無法躲避,最后由于對賽事的風險識別、評估、規避不足,導致21名運動員因失溫慘死在賽道上。可見,體育賽事風險規避的重要性,應該得到重視。
理論界學者對“風險管理”“體育賽事風險管理”做出較為詳細的解釋。20世紀初國外開始對其他領域進行風險管理研究,到中葉該研究應用在體育賽事上[1]。風險管理對象的廣泛化、全面化、一致性、關聯性、集權性、互通性、創新性等特征[2]。而體育賽事的風險管理主要以預防、應對、控制體育賽事風險,實現賽事運作管理機制的社會責任為目的,指主辦方在籌辦與賽后對在運行過程中一些不確定因素的識別與評估,并且通過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以求減少傷害程度,即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管理規程[3]。體育賽事風險管理過程主要包括“風險管理規劃”“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與處理”四個基本流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主要包括突發事件管理,服從管理,健康與人身安全管理,損失規避[4]。其中損失規避是體育賽事管理措施中所占的比例最大[5]。
體育賽事風險識別是指在賽事舉辦前識別賽事所面臨的風險,并分析風險潛在的原因[6]。常見識別類型有脆弱性、控制性、危害性、資產和威脅等五大識別[7],常見風險識別方法有風險清單法、面談法、情景分析法、頭腦風暴法、風險檔案分析法、德爾菲法、測試事件法、SWOT分析法、制約因素分析法、影響圖分析法等幾種分析方法。其中風險清單法是指根據以往風險清單來排查體育賽事潛在的風險,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風險識別方法[4]。風險識別基本過程:首先,需要明確承辦體育賽事的主要目標,其次,明確該賽事的重要參與者,再次,明確目標與參與者的基礎上明確潛在風險類型,最后,進行風險分析并建立風險清單。基于風險產生的引起因素分為自然風險、政治與社會文危險、環保風險、經濟與市場風險等五大方面,其中自然風險是指由自然環境因素引起人力、物力、財力有所損失的風險[8],例如:氣溫、冰雹、地震發生突變,如2021年5月22日,白銀市越野賽當天遭遇天氣突變,氣溫驟降,雨中夾雪天氣21名運動選手遇難,屬于典型的自然環境風險。
賽事成功舉辦能夠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帶動城市旅游業發展,但是在賽事舉辦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各種風險。一些不可預知的環境風險、政治風險等都會干擾到賽事的正常進行,所以體育賽事風險管理相關的應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而體育賽事風險評估是賽事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指在體育賽事風險事件發生前或之后,評估某事件帶來的損失程度,是組織確定信息安全的重要途徑[9]。體育賽事風險評估主要內容包括:(1)識別與評估風險;(2)評估風險存在概率以及損失程度;(3)確定組織承受風險的能力;(4)確定降低與控制風險的優先等級;(5)推薦降低風險的應對政策。體育賽事風險評估方法主要有模糊層次分析法、定性法、定量法等方法,根據階段評估包括賽前、賽中、賽后三大評估。
2.3.1 賽前風險評估
賽前風險評估是指賽前策劃與規劃階段的風險進行評估,其具系統性、預測性、實踐性、科學性特征。如2021年5月白銀市百公里越野賽忽視天氣預警;賽事手冊中只把沖鋒衣、保暖衣這些必備物資作為建議裝備;賽事應急救援預案不完備;比賽地點溝壑縱橫,供給點的設置合理性有待商榷;賽事方工作人員供應不足;忽視潛在的通訊風險等賽前風險評估預測不足導致21人遇難,由此可見賽前風險評估的重要性。
2.3.2 賽中風險評估
賽中風險評估是指對在賽事進行階段的“監控”或“跟蹤”情況下,進行風險評估,其具有階段性和持續性特征。此次越野賽事故主辦方等單位監管缺失;對賽中選手關掉GPS系統的不知情;對天氣突變跟蹤不到位;百公里越野賽,對參賽選手的身體素質要求高,但沒設置合理的參賽門檻;參賽選手設備供應不足,呈現出賽事方對賽中風險評估監測不到位,由此可見,此次賽事管理者對潛在風險的識別有誤。
2.3.3 賽后風險評估
賽后風險評估是指對整個賽事的目標、執行過程、效益等進行分析總結其潛在的風險,并分析主要風險的損失程度,其具有整體性特征。白銀市越野賽主辦方想通過以小的付出得到大的回報,因此忽視通訊風險、環境風險的危害性,并沒有做應急預案,所以在搜救過程中因通訊不順暢,無法及時施救,最后導致21名選手遇難。事發后對死者家屬賠償95萬,其中50萬來源于保險公司,可見,購買保險能讓自己得到有力的保障。
體育賽事風險具有普遍性、潛在性、客觀存在性、偶然性、可控性等特點。其中普遍性主要表現在舉辦賽事涉及很多人力、無力、財力等眾多因素,這些因素都存在風險發生的因素,所以呈現出風險的普遍性。涉及因素多,導致容易構成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風險事件,具有潛在性。整個賽事過程由于工作的復雜性無法確定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人們可以通過降低或者控制,但并不能使風險完全消失,具有客觀存在性。導致很多賽事風險某些主觀或者客觀因素所致,具有偶然性。某些可預測風險因素可以通過風險規避的方法進行控制,具有可控性[9]。
受到“舉國體制”制度的影響,我國大型體育賽事主要由政府包辦,其他體育單位承辦及運行。政府是體育事業的主體,也是管理體育事業的主體,在這種“管辦不分”的體育體制與市場經濟下的體育高度社會化和產業化要求背道而馳。其次與政府合作承辦的相關體育單位無法行使職權,所以很多相關體育單位高度依賴政府,依賴行政部門的政策、文件、指示、資金等手段來維持其運行,體現出組織單位風險防范意識淡薄[10]。顯然政府部門的單側供給無法支撐當前體育賽事舉辦需求,在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的過程中,應該建立的完善的制度體系來明確各角色的職責范圍和行為約束,組織方意識淡薄,只能依托法律等強硬手段來支撐。
體育賽事風險管理者將自身經驗與其他領域風險管理理論相結合,風險管理理論體系越來越成熟,但體育賽事風險管理開始走向流程化,許多承辦單位并沒有嚴格要求盡到自身責任。政府單位未認真安排部署,倉促下發工作方案,致使相關部門單位準備不足,未能針對賽事活動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賽事執行單位、運營單位沒能制定專項安保方案和應急預案,賽事具體運營機構專業人員力量和專業能力嚴重不足。賽事管理部門未認真落實行業安全監督管理責任,未嚴格落實賽事中事后監督。
賽事單位在賽事策劃和賽事風險預案過程中以“安全風險”為核心,容易忽視其他風險管理。例如,2021年白銀市越野賽中,風險管理者結合本賽事特點并參考以往大型體育賽事的風險清單,以“安全風險”為核心,忽視了通訊風險。所以本賽事對通訊風險并沒有過多對進行風險預案,當出第一條求助信號時,由于信號不穩定,救援隊伍無法及時抵達救援現場。
體育協會之間的管轄范疇出現交叉地帶,監管空白,此時政府協助各體育協會要明確本分任務同時鼓勵與其他協會合作,并且相關部門對越野賽進行明確歸口,組織專業人士編寫相關賽事管理準則和舉辦賽事的組織標準。為進一步規范體育賽事行為,確保體育賽事活動安全、有序、文明開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制定相關規定。第一,需要明確“誰主管”“誰監管”“誰辦賽”“誰負責”原則。第二,規范體育賽場體育賽事活動組織者行為;參加體育賽事活動選手、裁判員、工作者的行為;參賽活動的觀眾服從賽事活動組織的管理行為。第三,加強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體育主管部門監督管理、加強賽事組織者對體育賽事行為監督管理、加強體育賽事參與者的行為管理。
4.2.1 增強體育賽事風險管理意識
舉辦方應該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制定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案。路線的補給點以及各補給點的人員配備是安全的唯一保障。通常情況下,補給點設置到車輛等交通工具便于到達的地方,以便物質運輸和應急救護;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尤其是越野賽,在強度大,地形復雜的情況下更需要得到保障。賽事救援保障體系主要是由救援、醫療、收尾和收容四大部分組成。通常情況,醫療隊伍部署在各個補給點之間,收容車在各個補給點之間來回巡察,而救援隊則在車輛無法到達的補給點穿梭,分工明確,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4.2.2 制定完善的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指在具體的比賽環境、場所在安全的基礎上,為降低風險損失做出有效,科學的計劃與安排[11]。其幾大重要子系統有完善的應急組織管理指揮系統;強有力的應急救援保障體系;綜合協調、應對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統等五大系統。賽前主辦方應該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措施,開展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強化應急預案演練,全面提高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措施主要表現在:(1)提高各類應急預案編制質量,明確工作內容與流程,(2)提高應急預案演練實戰水平,加大預案演練力度,(3)加大專項監督和執法檢查力度,提高各類事故防范和處置能力。
4.2.3 購買保險
保險能夠規避和轉移風險,保障因事故所造成的傷害,可以避免家庭陷入困境。越野比賽屬于一種極限運動,在比賽過程中難度大,路途長,存在著摔傷骨折,心力疲憊,甚至猝死的風險,根據運動特征,選手可以購買運動型意外險為自己提供有力保障。運動型意外險是一種戶外運動保險,主要是針對在運動過程中發生意外,從而獲得理賠保障的一種風險,較其他保險而言實惠,條款簡單投保便捷。
4.2.4 完善通信設備管理
衛星導航迅速確定參賽選手位置,當遇到困難時可以立刻實施救援行動,在遇到不良氣候狀況時,傳統手機和通信設備難以滿足需求。為了參賽選手的人身安全,應該完善通信設備管理。優徒云平臺與傳統保障平臺不一樣,優徒云平臺可以更加準確地識別參賽者所處的位置,讓后勤保障人員能夠實時監測所有參賽者,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務。主辦方可以通過與優徒云平臺合作,改善賽場的通信設備,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參賽選手遇到困難時迅速獲得救援。
4.2.5 健全完善賽事法規標準體系
主辦方應該規范賽事組織管理,針對賽事專題研究決策,認真安排部署,針對賽事采取有效安全措施。運營單位認真制定專項安保方案和應急方案,賽前具備充足的專業人員力量。賽事管理部門認真落實行業安全監督責任,嚴格落實賽中賽后監管措施。市縣兩級相關職能部門認真按照大型群眾性活動要求,對賽事執行運營單位制定安保方案,采取安保設施等實施有效監督。賽事相關單位在工作方案和相關預案中,需要做出應急救援力量部署。各單位應該始終切實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發展理念落實到位,把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置的有效措施落實到位,不斷提升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只有這樣,參賽選手人身安全才能得以保障。
選手可購買體育運動意外險,以防在運動中發生意外。選手可根據賽事階段性特征進行規避,在賽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提前進行物質準備,例如,根據天氣預報做好防曬、防暑、防寒準備,若提前有天氣預警,可臨時選擇退賽;賽前做好身體健康實時監控,自我鑒定后是否適合參賽;賽前檢查好裝備是否齊全,認真檢查GPS系統是否可以正常使用。在賽中遇到突發情況時及時向工作人員或者其他選手求助;無法求助時可就近尋找利于保護自己的物質進行自我保護;按照賽事舉辦方規定,在賽前打開GPS系統,便于突發事件后救護人員能夠準確及時到達現場進行救援。賽后自我總結,不斷完善技術與救援預案措施。
賽事規模越大,風險指數越高,風險管理者通過風險規避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目前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仍然存在組織單位風險防范意識淡薄、組織管理淺薄、忽視賽前風險預測等問題。可以通過對越野賽進行明確歸口、規范賽事安全行為、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完善的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參賽選手自行購買保險等措施,提高我國體育賽事風險管理水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