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強 沈元春
(1,云南省陸良縣板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55602;2,云南省曲靖市畜禽改良工作站 655000)
生豬養殖中支原體肺炎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由于生豬感染豬肺炎支原體所導致,生產中又稱之為豬霉形體肺炎疾病,是一種感染發病率高,死亡率相對較低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部分基層養殖地區稱之為豬氣喘病。本文將對生豬養殖中豬支原體肺炎疾病病原特點、疾病流行特點進行介紹,以期為生豬健康養殖及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的科學發展提供幫助。
導致生豬出現支原體肺炎的病原菌為肺炎支原體,屬于支原體目下支原體科支原體屬的成員之一,支原體病原又稱為霉形體,是一種可快速繁殖的小型原核生物,其基因組的大小只有普通細菌的30%左右。支原體病原沒有細胞壁結構,呈現為球狀或環狀結構,大小在100~200nm,屬于革蘭氏陰性菌,通過狄奈氏染色可以出現清晰的藍色菌落,同時不易出現褪色情況,其他大部分細菌通過狄奈氏染色,在30min后會出現褪色情況,以此可以作為病原種類的鑒別。支原體病原可以自身合成大分子物質,但由于自身基因組較小,攜帶的信息量較少,生物合成能力較差[1]。
肺炎支原體病原是一種兼性厭氧菌,對生長環境條件要求較為苛刻,在普通培養基中難以生長定殖,是支原體病原中較難培養的一種。肺炎支原體在培養基中的生長速度緩慢。通常可以使用A26液體培養基對肺炎支原體進行培養,保障培養環境的濕度,在37℃的環境中培養2~10d可形成25~100um的菌落。研究發現,肺炎支原體可在雞胚卵黃囊上生長定殖,還可以在家兔細胞培養基上生長定殖。肺炎支原體培養菌落的大小和培養基質量及細菌接種密度密切相關,若培養基的質量較差,而肺炎支原體接種的密度較高時,菌落會出現細小扁平的情況,同時表面出現花瓣狀。使用液體培養基進行分離時主要可發現pH的改變,培養時間越長pH下降越多。試驗研究中還可通過在豬肺單層細胞中生長定殖,病原對豬肺細胞具有致病作用[2]。
生豬養殖中豬支原體肺炎疾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患病豬只和隱性感染豬只,實際養殖生產中一旦出現疾病,將很難凈化。新的疾病疫區感染通常是由于帶菌豬只引入所致,引進豬只沒有進行嚴格的疾病檢疫和隔離觀察工作,進而導致病原菌在豬群中的爆發流行。老疫區中帶菌母豬在疾病傳播中發揮關鍵作用,母豬體內長時間攜帶病原菌,感染后代仔豬,給生豬養殖產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3]。
豬肺炎支原體在家豬和野豬群體中最易感,在其他養殖家畜和人中沒有出現感染患病的情況。研究發現,病原可在家兔、倉鼠、山羊及綿羊體內傳代培養,但動物機體沒有出現疾病癥狀和病理變化,而其他常見的動物中不會出現感染定殖情況。生豬養殖中在不同日齡階段,不同品種及不同性別的豬只均會出現感染情況,其中幼齡豬只感染患病情況最為嚴重,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感染患病也比較常見,成年育肥豬出現疾病感染的情況較少,同時母豬和成年豬在出現感染后通常出現慢性和隱性癥狀,急性發病情況較為少見。同時,土雜豬比引進的雜種豬和純種豬支原體肺炎發病率更高,如杜洛克、長白豬等生豬品種感染患病后僅會出現輕度咳嗽,仔豬在9日齡左右會出現明顯的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為11~16d,也有部分病例潛伏期可達30d以上。根據臨床癥狀的不同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及隱性型,臨床上以慢性型和隱性型病例居多。
懷孕母豬和新生仔豬感染支原體后往往呈急性型病例,往往發生于新發生本病的養殖場。患病豬呼吸加快至60~100次/min,精神不振,腹式呼吸且有喘鳴聲,不喜臥地,咳嗽少而低沉,體溫基本正常,當存在繼發感染時體溫可能會升高。急性型病例往往病程在1~2周,病死率較高。
在經常發病的地區病例往往屬于慢性型病例,常見于育肥豬和后備母豬,也有部分病例是急性型耐過后逐漸轉變為慢性病例。主要表現為劇烈運動后發生咳嗽、氣喘,采食、清晨或睡前也會出現咳嗽,嚴重時可能有痙攣性咳嗽。不同患病豬的患病程度不同,呼吸困難的程度也不同,這一類型的患病豬往往病程在3個月左右,病死率不高,但會嚴重影響生豬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性能。
這一類型在臨床上最為常見,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X光檢查可以看到有不同程度的肺炎指征,在飼養條件較好的養殖場往往能逐漸康復,但如果飼養管理條件低下會轉為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
剖檢患病豬可以看到肺臟有紅色、灰色病變區域,尤其是肺臟的心葉、尖葉、中間葉中的病變更加明顯,有時可波及到膈葉。如果沒有繼發性感染,病變部位通常呈局限性,但當有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后容易引起繼發感染,肺臟的重量增大,質地變硬,局部淋巴結腫脹,質地變硬,支氣管中有黏液性液體,剖開后為灰色、泡沫樣渾濁液體,患病嚴重的生豬支氣管內的液體可能呈淡紫色或灰白色,雙側肺部的病變對稱,病變部位呈半透明狀,顏色為灰紅色、淡紅色,邊界清晰。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進行大致判斷,如需確診應借助實驗室診斷方法。實驗室診斷法可分為病原學診斷、血清學診斷和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病原學診斷是在無菌環境下采集病死豬的肺臟組織,粉碎后接種于肉湯培養基中,37℃條件下培養72h并連續3次傳代后,將培養物制成涂片,鏡檢發現桿狀、螺旋狀的不定型病原菌可認為是支原體感染。血清學診斷法中最常用的技術是ELISA診斷技術,該方法高效、便捷、成本低廉,適合廣泛推廣。PCR等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很準確的對該病進行診斷。
支原體性肺炎的治療常用卡那霉素、四環素、泰樂菌素、泰妙菌素、林肯霉素及擴諾酮類藥物等,其中泰妙菌素是治療該病的首選藥物,泰妙菌素自1978年用于防治豬的疾病,其機制是與核糖體的50S亞基相結合后阻礙微生物蛋白的合成,破壞細胞生物膜的形成,而達到抑制細菌生長發育,泰妙菌素除了能抑制病原微生物,還能促進生豬生長發育,可以作為飼料添加劑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泰妙菌素與莫能菌素、鹽霉素等藥物配合使用時可能會引起中毒反應[3],應避免。使用卡那霉素治療該病時,劑量約為0.2ml/kg體重,以肌肉注射的方式連續治療3d。將土霉素1:250的比例與飼料混合后飼喂給患病豬,連續使用5d,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有學者研究了中藥治療豬支原體肺炎的效果,結果表明,使用桔梗、知母、杏仁、甘草、麻黃、前胡等清肺止咳、降氣祛痰的藥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5.2.1 疫苗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豬支原體性肺炎的主要手段,目前用于預防該病的疫苗可分為滅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3種。由于支原體在體外培養的難度較大,生產滅活疫苗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現在商品化疫苗以弱毒疫苗為主,中監所研制的兔化弱毒疫苗、江蘇省農科院研制的支原體活疫苗等都能刺激機體產生可靠的抵抗力。但弱毒疫苗易受抗生素的影響,在疫苗接種前后如果使用過抗生素類藥物可能會影響免疫效果。此外,基因工程疫苗也在積極研發當中,目前已有5株豬肺炎支原體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針對該病原的致病蛋白P36蛋白和P97蛋白也已研制出了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和基因工程活載體疫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問世。
5.2.2 加強飼養管理
堅持自繁自養,盡可能不從場外引入生豬,確需引入種豬或仔豬時,應認真核查購入豬的產地合格證明,嚴禁購入疫區或受威脅區的生豬,新進場的生豬應隔離觀察至少1個月,隔離期間要進行生豬常見疾病的檢疫,檢疫結果均為陰性且生豬無明顯異常時可認為該引入生豬為健康個體,可混群飼養。在養殖過程中應遵循 “全進全出”的飼養原則,不得使用大通舍或多個生理階段的生豬混合飼養模式,同一豬舍內飼養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0頭,同時將飼養密度保持在合理范圍內,超過100kg以上的生豬應提供大于0.8m2的臥床。在保持舍內溫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加強通風換氣,控制舍內氨氣濃度小于20mg/kg,空氣中的粉塵含量小于5mg/kg。
生豬養殖中支原體肺炎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對生豬健康養殖及經濟效益均有嚴重的負面影響,通過了解肺炎支原體疾病的病原特點及疾病流行特點可有效控制疾病,避免生豬養殖中肺炎疾病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