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德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天??h分校,甘肅 天祝 733299)
長壽仁豌豆,也稱長壽豆、長青豆,豌豆屬,硬莢食粒型甜豆。株型叢生直立,葉片深綠色,主要采收新鮮豆莢。其葉色深綠、豆粒飽滿、味道鮮美、口感好、含糖高、營養豐富,既可鮮食和炒食,也適合速凍加工制罐,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廣闊。
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海拔2 040~4 874 m,年平均氣溫-0.2~4.0 ℃,無霜期120~145 d,全年日照時數2 500~2 700 h,7—8 月平均氣溫20 ℃左右,氣候冷涼,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涼棚。境內土壤肥沃,特別適宜喜涼蔬菜生長。天祝縣生產的長壽豆皮薄、鮮嫩、粗纖維少、營養價值高,深受廣大客商和消費者青睞,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一線城市,部分出口到東南亞、韓國等地,市場經濟效益逐年攀升。近幾年天祝縣長壽豆種植面積穩定在3 000 hm2左右,但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大,根腐病、白粉病、葉誘病的發生已成為當地長壽豆種植的制約因素。根據當地多年種植經驗,總結出了操作行覆膜或不覆膜、輪作倒茬、分區輪作等栽培模式,可增溫保墑,提高產量,減輕病害發生程度。現將高寒冷涼二陰地區長壽豆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根系發達,主根側根生長較旺盛,側根分布在15~20 cm 土壤中,根瘤較發達。因根部分泌物對翌年根瘤和根系生長均有抑制作用,因此不宜連作,要進行輪作倒茬。
莖圓形,中空,表面覆被蠟質和白粉,株高1 m左右。
羽狀復葉,有1~3 對小葉,小葉卵圓或橢圓形,頂生小葉變為卷須。莖有一定纏繞性,節部有大托葉1 對。
花著生于葉腋間,總狀花序。一般在5~6 節開花,自花授粉。光照不足、溫度過高或營養不良易引起落花落莢。
豆莢稍偏平或近圓筒形,深綠色,莢皮稍厚,豆莢長9~10 cm、寬1.4 cm 左右,豆莢粒數為6~10粒,粒徑1 cm 左右。
長壽豆最喜在溫和而濕潤的環境下生長。種子在1~2 ℃條件下開始萌發,以15~18 ℃最為適宜;幼苗期較耐寒,可抗-5 ℃的凍害。幼苗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低溫煉苗,有增產增收作用。種子在9~10 ℃條件下,經過16~20 ℃可以通過春化。生育期最適宜溫度10~22 ℃,在初花期、盛花期、結莢期喜長日照和較高溫度,當溫度超過25℃時不利開花結莢,易形成空莢秕莢,影響產量和品質。
長壽豆在生育期和結莢期喜較強的光照和較長光照時間,以利于營養的輸送和積累。
長壽豆具有一定耐旱性和耐濕性,土壤濕度過大有徒長現象,影響植株生長,減少結莢,降低產量。因此,種植長壽豆的地塊水分宜見干見濕,田間不可積水。排水不暢會發生爛根,花期長時間干旱影響授粉受精,易形成空莢、秕莢。
長壽豆喜肥沃而濕潤的土壤環境,選擇光照充足、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透氣性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以土壤pH 值5.5~6.4 較好,pH 值超過7.0 時易發生病害和結莢率降低。長壽豆的氮素營養依賴于根瘤菌活動能力,磷、鉀充足時可增強根瘤菌的活力。
選擇純度高、抗病性好、品質優良、適應性強的品種。天??h種植的品種主要以好農家、臺灣霸王、樂美、寶島等為主。
播種前1~3 d 選晴好天氣暴曬種子1 d,并精挑細選,挑去變形、發霉、殘破、秕粒等不飽滿和不利于發芽的種子。
作物收獲后要進行深耕滅茬、曬垡,封凍前灌冬水。翌年開春播種前進行整地,結合粑耱用48%氟樂靈乳油1 875~2 250 ml/hm2加水15 kg 用450 kg細沙拌勻,然后均勻撒施在田間,也可加水450 kg均勻噴灑在田間,防止雜草滋生;用3%辛硫磷顆粒劑30~45 kg/hm2均勻撒施在田間,防治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然后縱橫耙耱防治地下害蟲。藥劑處理2 周后即可播種。一般施有機肥75 000 kg/hm2、磷酸二銨450 kg/hm2、鉀肥150 kg/hm2(在施足有機肥的情況下,化肥最好使用氮、磷、鉀三元復合肥450~600 kg/hm2)。
長壽豆幼苗期較耐低溫凍害,春季要搶墑盡量早播,播期以4 月中旬為宜。境內可根據當地氣候提前或者延后播種,不同區域間可錯期1 周。播種時用包衣種子或藥劑處理過的種子直播,為方便采摘和田間操作管理,采用寬窄行的方式開溝播種,一般寬行(人行道、采摘行、操作行)90~100 cm,窄行20~25 cm。播種分人工點播或穴播機播種,即播2 行窄行加1 行寬行,交替播種,人工點播時每穴1~2 粒,株距5 cm,播種深度4~5 cm。用滾動式穴播機播種時,每穴2 粒種子,穴距7~9 cm,穴深4~5 cm,用種量90~105 kg/hm2。播后將播種溝刮平壓實,以利于保墑出苗。注意:開溝時盡量將溝行開直,以利于打樁、田間操作管理、采摘。
根據當地多年種植經驗,海拔較低地區(2 400~2 550 m)操作行可不覆膜,海拔較高地區(2 550~2 650 m)操作行可覆膜,以提高地溫,起到增溫保濕保墑、壓雜草、提高產量的目的。
播后3 周左右便可陸續出苗,此時要到田間觀察出苗情況,有缺苗斷壟現象要及時補種。補種時提前浸泡種子24 h,待種子露白時補種,并在補種溝內灑水使其保持濕潤,防止種子脫水影響出苗。
長壽豆在苗期生長比較緩慢,容易發生雜草,出全苗后應及時淺中耕(深度4~6 cm)1 次,使土壤疏松不板結,加速地溫升高,有利根系發育;當植株長至10 cm 時,深中耕(深度10~12 cm)1 次,進一步促進根系發育,為高產豐產打下基礎。
搭架引蔓是獲得高產的關鍵,當豆蔓長到25 cm時及時搭架,架高1.5 m。在窄行內每隔5 米栽1 個高1.5 m 的木棒,將鐵絲或者塑鋼線固定在距地面1.4 m 左右的木棒上(縱絲),兩邊用木頭蹶子將鐵絲拉牢、拉緊、拉實??v絲從第一木桿拉橫絲,隔1 桿拉1 條橫絲,這樣搭的架緊實、堅固、不倒伏,有利于采摘、操作和田間管理。架搭好后開始攀線,最好將線攀在窄行外側,利于豆秧攀附不下墜。當苗高40 cm 時開始攔腰繩,目的是避免豆秧倒塌落地,以利于采收豆莢和田間管理;另外可促進光合作用,增加田間通風透光,降低濕度,減少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的發生,利于豆莢生長發育,提高產量和品質。
長壽豆具有一定的耐旱性,苗期需水量小,應控制水分,防止苗子徒長;初花期至結莢期需水量大,此時若出現連續干旱天氣會影響產量和品質;生長期若降雨太多,田間積水,則容易誘發病害和爛根。因長壽豆具有生物固氮性,肥料使用上主要以磷鉀肥為主。盛花期、結莢期需肥、需水量大,要及時加強肥水供給,促進植株生長,提高豆莢產量和品質。從初花期開始進行根外追肥,追施二銨225~300 kg/hm2;另外用碧護、蕓苔素、植物動力2003、磷酸二氫鉀等進行葉面追肥,每隔7~10 天追施1 次,共追施2~3次。葉面追施時間最好在10 時之前或17 時之后進行,避免用葉面溫度高而灼傷葉片。
長壽豆在苗期容易發生根腐病;中、后期易發生白粉病、黑銹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
5.1.1 根腐病 屬于真菌性病害,苗期易發病,主要危害根部和根莖部。初發病時根部生長緩慢,葉片萎蔫,靠近地面下部葉片變黃,主根和側根呈現黃褐色或褐色小斑點。嚴重時根部壞死,整株死亡,根部呈銹紅色或銹褐色,根瘤明顯減少。病因主要由連作不倒茬和雨水多、田間積水等造成。防治措施:發病時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25%三唑醇乳油1 500 倍液,或25%丙環唑乳油1 500 倍液兌水灌根防治,每隔7~10 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
5.1.2 白粉病 屬于真菌性病害,中、后期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和莖,發病時病菌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多,葉片背面比葉片正面多。初發病時葉片背面出現白色小粉點,隨著病斑不斷擴大,逐漸覆蓋全葉,嚴重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正常新陳代謝,使產量下降,品質受損。防治措施:發病時可選用70%甲基硫菌磷可濕性粉劑800~1 0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幾種農藥田間交替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0 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
5.1.3 霜霉病 屬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在高溫高濕氣候條件下易發病,病害發生初期植株靠近地面葉片產生淡黃色病斑,葉片背面出現白色霜狀霉層。防治措施:發病時可用64%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田間交替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O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
5.1.4 葉霉病 屬于真菌性病害,高溫高濕條件下豆尖易發生葉霉病。防治措施:發病時用45%咪鮮胺800 倍液,或50%速克靈1 000 倍液,或40%施佳樂1 000 倍液田間交替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
5.1.5 黑銹病、褐斑病 屬于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防治措施:發病時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田間交替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0 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
蟲害主要以斑潛蠅、地老虎、豆莢螟、斜紋夜蛾幼蟲、薊馬等為主。斑潛蠅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600~1 200 g/hm2或20%滅蠅胺懸浮劑600~750 g/hm2兌水450 kg 均勻噴霧防治。地老虎、豆莢螟、斜紋夜蛾幼蟲可用4.5%高效氯氫菊酯750 ml/hm2,或23%高效氟氯氫菊酯750 ml/hm2,或1.8%阿維菌素乳油450~600 ml/hm2,或0.5%依維霉素600~900 ml/hm2兌水450 kg 均勻噴霧防治。薊馬可用20%吡蟲·蟲螨腈300~450 ml/hm2,或4.5%高效氯氫菊脂750 ml/hm2,或23%高效氟氯氫菊酯750 ml/hm2交替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0 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注意:因薊馬有晝伏夜行習性,防治最佳時間應掌握在天黑前,田間四周向田中心噴霧防治。蚜蟲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 000 倍液,或5%啶蟲脒1 500 ml/hm2交替均勻噴霧防治,每隔7~10 天1次,連續防治2~3 次。
長壽豆受冰雹等災害后,由于植株受損,田間濕度過大,病菌容易入侵,易發生白粉病、霜霉病、黑銹病等病害。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交替均勻噴霧預防病害,每隔7~10 天1 次,連續防治2~3 次。
在防治病蟲害和噴施葉面肥時,雨后要及時補噴,噴霧要求植株表面全覆蓋,藥液分布均勻。在采收豆莢前15~20 d 停止葉面追肥和使用農藥,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長壽豆主要采收青莢,收獲過早籽粒不飽滿,商品性降低;收獲過晚,籽粒過于飽滿,硬度大,不利于銷售。待豆莢充分鼓粒后即可分批采收上市,一般謝花后20 d 左右分3~4 批及時采收豆莢上市。
長壽豆生長期共采摘3 次,采摘完后加強肥水管理,葉面噴施碧護、蕓苔素、植物動力2003、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促進植株生長,可再行采摘1 次,增加產量和效益。
冷涼二陰山區種植的長壽豆相較于水澆地種植的長壽豆顏色深綠、品相好、產量高,深受消費者青睞,產量22 500 kg/hm2左右,經濟效益顯著。
收獲后清潔田園,將殘枝敗葉、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將廢舊地膜及時回收;深翻土壤進行曬垡,封凍前灌足冬水,使病菌和蟲卵不易過冬,減少來年病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