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香
(甘肅省景泰縣紅水鎮農業服務中心,甘肅 景泰 730400)
洋蔥因適應性強、栽培技術簡單、產量高、運輸方便、供應時間長等特點,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等地區被大面積種植。洋蔥不僅是常見的蔬菜,還是重要的食品工業加工中常用的原材料之一,大量出口至日本、東南亞、俄羅斯以及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為我國農業生產加工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外匯。
種植戶在選擇洋蔥品種時,必須根據本地區的氣候、環境以及栽培習慣等選擇適宜的洋蔥品種。景泰縣應盡可能選擇中日照或中長日照的洋蔥品種。在林區發展洋蔥種植,要根據不同林種選擇洋蔥品種。針葉落葉不易分解、養分含量低、土壤容重大、保水性較差,應選擇耐旱能力強的抗逆性洋蔥品種;闊葉林落葉養分含量高、容易腐爛分解、土壤肥沃、保水性能優良,應該選擇高產、優質且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洋蔥品種。景泰縣紅水鎮應選擇抗病性強、產量較高的洋蔥品種,如牧童、金宏、蘭帝斯、太陽格林、萬吉、紅衣天使、宏福等洋蔥品種。
洋蔥種植對土壤要求較高,洋蔥種植前必須選擇地勢平坦、疏松、肥沃且排水灌溉條件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根據洋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要求,為了提高洋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應采取輪作種植的方式,洋蔥種植輪作周期控制在3 年以上,種植戶不僅要合理使用有機肥,還應在每年春季及時耙地保墑,確保土壤質量符合洋蔥種植的要求。嚴格按照洋蔥種植的特點和要求選擇地塊。種植地塊確定后,采取精耕細耙的方式對種植地塊進行平整,如果種植地塊沒有耙平,必然會影響洋蔥生長過程的灌溉效果,最終影響洋蔥產量和質量。此外,為了有效提升洋蔥產量,必須根據洋蔥種植的特點和要求,在種植地塊施加充足的基肥,避免洋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因底肥不足而成活率下降的情況。
在開展洋蔥育苗工作時,應選擇3 年內從未種植過蔥蒜類蔬菜、排灌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質地疏松且肥力中等以上的土壤。在育苗播種前10~15 d及時清理地塊,將育苗床土壤耕翻25 cm 左右,然后施腐熟農家肥30 000~45 000 kg/hm2、磷酸二銨300 kg/hm2做底肥。施肥工作結束后及時耙地,使基肥與土壤充分混合在一起。
洋蔥播種開始前用福爾馬林3 000 倍溶液將種子浸泡3 h,然后撈出種子用清水清洗干凈,晾干后播種。為了加快洋蔥出苗速度,可以對洋蔥種子采取浸種催芽的方式,先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12 h 左右,然后撈出并使用濕布包裹,將其放置在20~22 ℃環境下催芽,直至70%的洋蔥種子露出胚根后播種。
在洋蔥育苗大棚內的溫度達到20 ℃以上后,及時澆透苗床1 次,并在水完全下滲后開始播撒洋蔥種子,在洋蔥種子播放完后覆蓋一層厚度在1 cm左右的土層,防止苗床出現板結情況,提高洋蔥幼苗的出土率。培育洋蔥育苗應該按照育苗床面積與種植大田面積1∶8~1∶10 的比例培育洋蔥幼苗。
洋蔥苗期管理應從水、肥、溫度等溫棚小環境的調整和控制著手,合理調節幼苗的生長速度,才能培育出符合標準的適齡壯苗。
3.4.1 澆水和施肥 仔細觀察土壤墑情,根據土壤情況澆水,保證出苗后土壤保持濕潤狀態。在幼苗生長至10 cm 高時,應該根據洋蔥育苗的要求,追施適量氮肥,增加土壤營養成分,促進洋蔥幼苗的生長。
3.4.2 溫度管理 根據洋蔥育苗的特點和要求,將拱棚溫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幼苗適宜溫度為12~20 ℃,要避免因為白天溫度過高或晚上溫度過低影響幼苗生長。
3.4.3 通風換氣 洋蔥幼苗生長至3~4 cm 高時需要定期通風換氣。
3.4.4 追肥 洋蔥在育苗過程中出現基質供肥不足會導致洋蔥幼苗出現葉片發黃,影響洋蔥育苗的質量。出現這種情況后,應在洋蔥出現2 片真葉后澆水時采取復合肥配施微量元素的方式處理,為洋蔥的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苗齡50~60 d、苗高20~25 cm、4~5 片葉、莖粗0.6~0.8 cm、根系發達且無病蟲害的洋蔥育苗即為符合洋蔥高產高效栽培要求的洋蔥壯苗。
洋蔥幼苗50~60 d 苗齡后,應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及時完成洋蔥幼苗的移栽定植工作。洋蔥移栽定植可采用濕栽法,先將土壤澆透水,然后在膜上定植,按照每畦定植6 行、定植深度埋住小鱗莖部分的原則進行洋蔥幼苗的移栽定植工作。對于露地洋蔥來說,應在每年的3 月底至4 月上旬完成洋蔥定植作業,如果洋蔥起苗前苗床較干,必須在正式定植前的3~4 d 灌溉苗床,避免洋蔥與苗床粘連在一起影響洋蔥定植的效果。在洋蔥起苗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現損傷洋蔥根系的情況,盡可能的將洋蔥苗留根長度控制在5~10 cm,保證后續洋蔥的移栽作業。為了保證洋蔥起苗質量,種植人員必須在起苗正式開始前仔細檢查洋蔥幼苗,去除苗床中的劣質幼苗,合理劃分洋蔥幼苗。定植開始后必須按照洋蔥幼苗的級別分別進行栽植作業。另外,種植人員在起苗過程中要保證幼苗根系的濕潤度,避免幼苗根系缺乏水分而影響洋蔥幼苗移栽質量。洋蔥幼苗移栽工作完成后,應該及時進行覆土和苗眼的壓實工作,并根據苗床濕潤度進行灌溉。
在洋蔥幼苗進入到發葉盛期后加大澆水量。隨著洋蔥幼苗的不斷生長,在洋蔥進入鱗莖膨大前10 d的時間再次澆水,然后進行蹲苗作業。蹲苗結束后始終使土壤保持濕潤狀態,每隔8~9 天澆1 次水,在鱗莖接近成熟期時逐步減少澆水頻率,洋蔥收獲前7~8 d 停止澆水。
施肥是決定洋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效果的關鍵因素。根據洋蔥對肥料的要求,施氮肥195 ~225 kg/hm2、磷肥120~150 kg/hm2、鉀肥150~180 kg/hm2。在洋蔥緩苗后、葉部生長盛期、鱗莖膨大始期、鱗莖膨大盛期等幾個階段做好追肥工作,有效提升洋蔥產量和質量。
洋蔥從緩苗期到鱗莖膨大期之前必須按照洋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要求,進行2~3 次中耕松土,中耕松土深度為4~5 cm,直至植株封壟后停止中耕作業。
洋蔥生長過程中如果發現先期抽薹的植株,必須及時摘除花薹,降低洋蔥植株花薹對種植產量產生的影響。
洋蔥鱗莖膨大期和貯藏期都會出現軟腐病。洋蔥鱗莖膨大期發病后的葉鞘基部最初會出現水浸狀軟化病斑,然后洋蔥內部開始腐爛、汁液外流,同時伴有惡臭與外葉倒伏的情況。
洋蔥軟腐病的防治方法:在軟腐病發病的初期及時使用72%的鏈霉素可濕性粉劑4 000 倍液,或新植霉素4 000~5 000 倍液等按照每隔10 天噴1次,連續噴施2 次,即可有效防治此類病害。
灰霉病是洋蔥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之一,洋蔥發生灰霉病初期,莖葉上會出現橢圓形或近圓形的白色斑點,隨著病情發展,病斑擴大并連成一片,直至葉片徹底卷曲枯死為止。
灰霉病的防治:發病初期及時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 000 倍液等按照每間隔10 天1 次的頻率,連續噴施2~3 次,即可徹底防治該病害。
洋蔥栽培過程中一旦發生蔥薊馬必然會危害到寄主植物新葉與嫩芽的正常生長,如果洋蔥生長過程中蔥薊馬進入成蟲期,隨著洋蔥葉片的汁液被害蟲不斷吸食,洋蔥葉片就會形成細密連片的白色病斑,逐漸枯黃扭曲直至葉片徹底枯死為止。
在防治蔥薊馬時,必須在洋蔥移栽開始前徹底清除田間的雜草,然后按照洋蔥高產高效栽培的要求,進行土壤的深耕冬灌工作,徹底消滅越冬蟲源。
洋蔥成熟的判斷標準:大約有2/3 的洋蔥植株出現植株假莖松軟、地上部倒伏、下部1~2 片葉枯黃,鱗莖外皮變干,就說明洋蔥鱗莖已經成熟,此時應該及時收獲。洋蔥收獲完成后,必須將其在放置在田間晾曬2~3 d,直至其表皮干燥后進行儲藏。
應加大有機肥、生物質炭、功能型微生物菌等化肥替代技術的研發推廣力度,解決洋蔥連作過程中出現的土壤碳氮不均衡等問題,合理利用有益微生物調節土壤的微生物菌群結構,降低土壤連作對洋蔥種植產量和質量產生的不利影響。隨著水肥一體化肥料平衡供給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解決種植土壤化肥使用過量對洋蔥種植的影響。
首先,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工廠化育苗基地建設的速度,為高質量洋蔥種苗的培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構建完善的洋蔥種植技術共享體系,優化洋蔥育苗、種植、病蟲害防治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提高洋蔥種植的整體效益。其次,加大先進田間機械設備引進的力度,促進洋蔥種植生產機械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加快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洋蔥種植產業中推廣應用的速度,通過對洋蔥種植技術的深入分析,研發符合洋蔥種植生產需求的水肥一體化肥料配方,充分發揮精準灌溉技術的優勢,減少洋蔥種植過程中的化肥使用量,構建標準化洋蔥生產體系,促進洋蔥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集環境、土壤、病蟲害監測于一體的綠色洋蔥種植監測體系,提高洋蔥種植耕地的質量,加大先進農產品生產監管工作的力度,徹底解決洋蔥種植過程中出現的農藥殘留量過高等問題,提高洋蔥的品質與質量,為我國綠色生態農業產業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