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仕軍 梁慧敏 郭 偉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廣西 柳州 545036
當前,政府十分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大力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變發展?;诖耍疚囊粤菔械闹悄苤圃鞓I發展為例,探析了其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所謂高技能人才,是社會中對人才的一種評價標準。我國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是在2003年,在全國的人才工作會議中以及政府多項文件中進一步明確了其內涵。高技能人才是當前各個行業發展的重要助力,有學者認為高技能人才屬于社會高層次的人才工作者隊列,這類人才一般在對應領域中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且操作技術十分精湛,同時也掌握著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憑借著專業技能及知識來服務于本領域的一線工作,可推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高技能人才也可定義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除了基礎知識與技能外,還應當具備良好的創造能力,具有創新精神,能夠切實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難題,實踐水平也較高,同時,政府文件中也要求高技能人才應具有資格認定或評定職稱。在智能制造業領域中,高技能人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才能將制造業智能化生產特點體現出來,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1]。
制造業一直是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支柱產業,柳州市的制造業發展規模在近幾年間不斷擴大,成為著名的工業城市之一。因此,該地區對制造業人才的需求也較大。其當地有六所高校,工科型專業比重較大,涵蓋了當地制造業的各領域。目前,制造業進入到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智能制造業成為轉型形式,對人才的需求有所改變。智能制造業的許多崗位都需要高技能人才,這樣才能夠保證轉型發展的落地,但許多高校培養人才方案與智能制造業脫節,無法切實滿足相關企業的崗位人才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柳州市智能制造業的發展,為此,還需重視相關人才培養方向調整[2]。
制造業正趨向于高端型制造業方向發展,因而衍生出智能制造業這一新興產業,其也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體現,主要是結合了數字化以及智能化技術。柳州市是本省的重要工業基地。因此,應當在智能制造業發展方面打頭陣,人才培養的方案成為智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關鍵,可明確智能制造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體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智能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傳統制造業,應更為看重人才對智能化的新知識、新技能掌握情況,例如,一些自動化軟件技術、數字化技術等,相關人才要切實掌握,以此來保證在實際崗位工作中創造更多價值;二是智能制造業的人才不再只圍繞“制造”而工作,還需具備良好協調能力與溝通能力,向復合型人才進行轉變,要掌握多種新技能,能夠在未來促使制造業與其他行業進行跨界合作,增強制造業發展的生命力,像是要保證人才充分掌握設備調試、軟件運行、機械運轉以及電器等相關知識,還要對智能制造業產業發展現狀、發展方向以及發展規劃進行了解,不斷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三是智能制造業還要求人才具有較高技能水平以及創新意識,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更為靈活,人才創新能力將會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動力。目前,創新型人才比較稀缺,相關院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也應重視鍛煉學生創新意識,以適應當前的產業發展現況[3]。
對柳州市智能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解,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的對象為相關專業大學生群體。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各高校的實際人才培養方案目標不夠明確,其方案的內容也缺乏完善性,大部分專業學生認為方案的制定缺少專家參與,人才培養的效果也一般,傳統人才培養手段較多,缺乏新型培養方式,隨著智能制造業的不斷發展,人才培養方案也逐漸顯現出不適應。
柳州市智能制造業專業的相關高校,其專業課程的設置大多數學生評價為一般水平,課程內容特色不足,大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結構設置滿意度也偏低,而當前柳州市智能制造業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其不僅需要關鍵元件以及核心技術,更迫切需求高端人才的支持。但是,在制造業相關專業課程中,針對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課程內容較為滯后,沒有切實結合智能制造業發展的需要,也缺少對產業轉型的應對,少數院校將智能制造業的新知識納入專業課程中,但仍未作為核心課程內容,相關人才的培養也受到阻礙[4]。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柳州市部分高校的制造業專業實訓基地并不是處于完全開放狀態,導致學生的使用率不高,接觸智能制造業的相關操作技能也不足,與此同時,部分實訓基地開展教學時,教師會進行技能操作指導,但實際指導缺乏全面性,導致實訓基地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相關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也不充足,各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開展較少,而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到企業基地進行實訓應當作為當下的必然要求,這種情況會導致人才操作練習較少,后期投身工作時也會難以適應。除此之外,智能制造業與以往傳統制造業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其所屬于新興行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也具有更高要求,而高校的實訓基地開展活動仍舊采用傳統形式,會導致難以滿足智能制造業需求,像是智能制造業除了傳統裝備制造外,還涉及云計算、機械設計、工業大數據等課程內容,而大部分的高校實訓基地提供的設施不夠齊全。
基于產業轉型升級情況,柳州市智能制造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還需具備強勢師資力量,從目前情況來看,許多院校未認識到智能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導致學校內相關專業的師資力量薄弱,各高校針對聘請校外專家或相關企業技能人才到校指導方面也缺乏重視,這方面的實訓不足,而高校的任教教師工作繁重,也沒有機會和時間到校外企業進行定崗學習,專業水平逐漸下滑,實際開展的教學活動也與智能制造業相脫節。
在當下柳州市產業積極推動轉型的背景下,智能型制造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要明確各高校相關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專業定位,找準相關目標,有利于針對性培養人才,推動產業轉型的落實以及智能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例如,各大高校應當針對傳統的裝備制造專業進行改進,該專業在高校中的發展時間較長,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教育教學模式,但為了應對新時代的轉型發展需求,這種教育模式也需作出調整,應打破固有屏障并改變人才培養的理念,以往教育中都是將裝備制造人才培養為勞動密集型工作者,而現階段的教育培養定位應當為應用型人才或復合型技能人才,在專業定位方面不再局限于傳統內容,要引入自動化內容,還要重視新設備理論知識的納入。除此之外,高校人才培養還應重視不同人才之間的差異性,采取精準培養人才的策略,同時要了解當前智能制造業對人才的切實需求,結合產業發展現狀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劃,培養出高質量的裝備制造人才,從而為柳州市制造業轉型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當前的柳州市各高校專業也偏向于工科,為當地的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很大助力,但從實際高校制造業相關專業設置以及人才培養具體方案來看,兩者都體現出落后的感覺,難以滿足當前智能制造業發展的需要,實際培養人才的效能頗低。因此,應當對當前人才培養結構進行調整,構建出更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要重視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推動改革執行,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的柳州市產業市場中不缺乏一線的技工人才,缺乏的是一流的技工人才,為此要提升智能制造業相關專業的教育水平,重視專業學科設置,擴大招生范圍,培養出更多優質人才;另一方面則是積極采用工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例如,高校可推進裝備制造專業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以校企協作方式培養裝備制造人才,結合當前產業轉型的基本情況,促進工學結合的整體落實,提升人才培養創新力,各高校采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后,能夠切實了解相關企業的崗位需求,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符合產業轉型要求,具體的做法還包括以下兩點。一是通過密切合作相關企業來促使專業教學內容設置中,引進企業崗位模擬的教學手段,模擬應盡可能接近企業實際工作情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體會到在企業工作的氛圍,對于學生日后投入實際工作環境有著積極影響;二是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動專業學生到合作企業中進行實習,提供更多接觸崗位的機會,主要是采取定崗實習模式,學生借助于實習機會可以提升對裝備的熟悉程度,也能夠具備更佳的操作技能,對于企業來說,這種實習機會也有助于企業吸納人才滿足自身發展需求[5]。
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并不僅僅是高校任務,也應當是行業和各企業的重要任務,要建立起多方參與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需要構建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例如,以培養智能制造業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構建其相關企業、社會辦學機構以及行業協會之間的有效協調機制,在相關企業中,可以將到崗職工培訓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初級、中級以及高級,各等級的培訓技能水平目標不一;在行業協會當中,則積極推動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的建立,保證基地的合理應用,強化對制造業新職業以及新工種的培訓,不斷為企業輸送新鮮血液;而辦學機構,則是充分與行業、企業進行溝通,不斷調整自身辦學方向,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基于三方通力合作開展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能夠有效促進人才的成長。
針對制造業專業的課程設置,不應當始終一成不變,應當要結合當前背景來改善專業課程內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一味依賴課本,要適當引入一些符合當下情況的新知識與新技能,讓專業學生更多地掌握一些產業發展動向,以便于滿足企業需求。在裝備制造專業中,可以增強課程內容的豐富度,可以增添一些新型技術并調整實踐教學比重,提升人才培養教學體系的完善性,在課堂中,還可播放企業實際生產的流程視頻,豐富實際教學資源,實現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也被應用到各個領域,在智能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可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機制,全面整合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提升教學生動性,還能夠方便學習及理解,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升培養質量。制造業相關專業本就是工科學科,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難免枯燥乏味,積極引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也有助于培養人才的創新性思維,還能夠實現公共資源共享,滿足人才多方面的學習需求。
柳州市的智能制造業要想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切實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還要落實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支持。一方面是柳州市政府應當重視該項內容的政策扶持,基于原有政策,對相關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例如,開展相關職業培訓、進行各企業內部的人才專訓、開設專業技能教育、增加人才補貼等;另一方面則是要重視當地智能制造業人才培養的平臺建設。例如,對各培訓基地加強政策補貼或是采取稅收優惠政策,最大化支持柳州市智能制造業的人才培養工作。
綜上所述,目前的柳州市制造業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更好地應對智能制造業發展帶來的挑戰,相關人才培養工作應進一步完善。由本文分析可知,基于當下背景,柳州市智能制造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路徑包括:明確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定位、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改善學生的專業課程內容、積極采用信息化教學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