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甲
(甘肅省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在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下,人們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目前出現的水土流失,大多數是由人類活動過于頻繁而引發的。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應加強對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增強流域的生態效益,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各個產業之間的有效協同。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要考慮到當地的經濟條件、地理狀況和周圍環境狀況等,給實踐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因此,在設計工作方案時要對綜合治理的規劃方案不斷優化,使其符合實際情況,有效指導實踐工作。
天??h境內黃河流域壕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73 km2。其中村莊周圍、道路兩旁造林6.67 km2,種草66.67 hm2,封育治理1 532.05 hm2,簡易蓄水池1 座,護岸工程2.5 km,河道工程護墊630 m,谷坊1.355 km,流域水環境治理5.0 km。
小流域出現水土流失,將嚴重破壞自然生態景觀。土地受到侵蝕,土地植被覆蓋率降低,地形地貌將發生變化,溝壑縱橫,自然生態景觀破壞嚴重。
水土流失出現后,生態系統的平衡機制受到損害,導致生態系統調節功能失衡。在惡劣天氣下,自然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下降,會使發生旱澇災害的概率加大,阻礙著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開展。
第一,根據小流域水資源實際情況以及當前社會經濟條件,確定其生產發展現狀及方向,合理、科學的規劃林地、農地及牧地的位置和分布比例,改變當地土地環境。第二,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的目的是對農業生產結構進行調整,使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發展。第三,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應結合工程措施、農業耕作措施以及林草措施,在地少人多的區域,將林草面積占比適當降低。第四,對于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開展順序來說,要堅持先坡面后溝道、先上中游后下游、先支溝后干溝的原則。第五,實際治理中要注重實效,在治理水土的流失的同時,要兼顧當地農業發展,平衡治理與發展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但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資源過度開發問題。過度開發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出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對社會和諧發展產生阻礙。在新時期開展生態治理工作,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提升小流域土地開發利用率,增強地區農業土地生產力,使小流域生態治理朝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以便獲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對小流域進行資源的綜合整治,有利于提高飲水資源、農用土地的利用率[1]。此外,在一些小型低產田和開荒休耕地區種植綠色經濟林,可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地域不同,其環境條件也不同,因此開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時要根據區域特征采取適合的措施。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林草土壤治理、工程性土壤治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能夠有效改善小流域土壤結構,增強土壤滲透性,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小流域生態效益。
在現階段小流域綜合治理中,難以獲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水平不高。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項目內容較多,一些先進的技術難以普及,在治理過程中多選用傳統技術,治理效果不佳,滿足不了新時代發展需求。
在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治理費用一般來源于中央政策補貼、群眾自籌以及地方性配套等,而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經濟落后,建設資金不足,無法全面落實綜合治理工作[2]。一些地區不重視小流域綜合治理,對水土保持工作不聞不問,阻礙了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進程。
在施工前應做好施工現場的全面勘查工作,了解現場地質情況、水文狀況和地下管線情況等,做好施工規劃,確保各類施工材料能夠及時供應,全面檢查各類設備的運行情況,防止由于設備故障而影響施工質量。
施工測量對后續施工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要確保測量數據的精確性,嚴格遵循《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等相關文件的要求,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3],確定測量基本控制點,增強測量的精度。
在開挖過程中,機械設備和人工的協同配合可以提高開挖效率。在開挖前應該做好場地清理工作,根據設計要求確定開挖深度。斷面開口尺寸1.2 m左右,標準斷面標筋的間距為50 m 左右。為了降低積水對施工的影響,還應該設置集水坑和截水溝。在砂礫石回填施工中,應該采用分層分段的方式,每段長度及每層厚度分別為150 m 和30~35 cm[4-5]。做好碾壓工作,使其密實度達到標準要求,防止出現松土和光面等狀況。
首先要及時清理基土,使其保持良好的平整性,同時進行碾壓處理,防止彈簧土對施工質量造成影響。對石料進行檢查,確保其密度在25 kN/m3以上,抗壓強度不能低于60 MPa。在砂漿配制中,砂和水泥的用量誤差分別在3%和2%以內,拌和時間應該在2~3 min[6]。運用鋪漿法進行砌筑施工,用砂漿對石塊的縫隙進行處理,同時采用碎石嵌實。在施工中應合理控制毛石的高度,每次施工高度在1.2 m 以內并進行找平,防止其平整度受到影響。采用上下皮錯縫搭接的方式開展料石砌筑施工,同時控制鋪漿厚度在20~30 mm。做好墻面的勾縫工作,保持潔凈性和光滑性。
在格賓石籠施工過程中,平面誤差不超過40 mm,高程誤差不超過30 mm,選擇合適的高程點,防止出現嚴重的偏差??刂坪酶褓e籠的尺寸,做好地基處理工作,防止不良地質對施工質量造成影響,完成砌體施工后應該保持良好的平整度??刂凭W身和間隔網的垂直度,使網箱呈長方形,采用雙股線增強網箱的穩定性,防止出現失穩狀況。采用分層填筑的方式,厚度不能超過30 cm,層數最多為4 層[7]。保障頂部石料的平整性,達到標準要求后進行封蓋處理,綁扎的距離在25 cm 左右。
林草種植是保持水土的關鍵,在施工前應該對該區域的地質情況進行勘查,整治土壤使其質量滿足植物的生長需求,包括了施肥、消毒和客土處理等,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鋪設表土時可以采取加填和翻松等措施,科學確定鋪設厚度,同時做好排水處理。喬木和灌木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種植較為常見的植物,在苗木運輸過程中要做好防曬和保濕處理,防止蒸騰作用。栽植過程中應該保持良好的垂直度,在肥料上覆蓋50~100 mm 回填土層。鋪設草坪時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草種,成活率應該不低于90%。苗木栽種后要做好管護工作,及時修剪,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8]。
降低水土流失帶來的不利影響,不能僅僅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進行應急處理,更重要的是做好水土流失預防工作。首先要提高認識,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水土流失預防工作的重視程度,明確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確保相關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一是相關部門提高宣傳力度,要以農戶為主要宣傳對象,以短視頻、宣傳資料、畫冊等形式進行宣傳,相關人員還可以以村為單位進行集體宣傳,提高地方群眾對水土流失整治工作的認識[9]。二是加強地方經濟林的管理建設工作,以科學技術為指導,對地方工作人員在經濟林種植、管護等方面進行技術培訓,并制定管理制度,提高農民收入,激勵農民對經濟林的栽植熱情。三是做好水源地的維護工作,嚴禁農戶毀林開荒或陡坡鏟草[10-11]。
隨著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蓄水保土能力不斷增強。通過項目實施,使項目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項目區蓄水效益達到60%以上、保土效益達到60%以上,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7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降到每年2 200 t/km2。實施區林草植被覆蓋率達到50%以上,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初步得到改善。單元工程477 個,合格477 個,合格率100%,其中優良172 個,優良率36.1%;分部工程36 個,合格36 個,合格率100%;單位工程1 個,合格1 個,合格率100%。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是促進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及高效利用的關鍵,應保障綜合治理措施的先進性及科學性,以達到最佳治理效果。在實踐工作當中,應做好準備工作,強化對施工測量、開挖及回填、漿砌石施工、格賓石籠施工和林草種植施工等要點的管控,確保工程達到相關標準要求,改善小流域的水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