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芳
(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水務局,甘肅 張家川 741500)
張家川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黃土高原六盤山梁峁丘陵溝壑區[1],古絲綢之路南大道橫貫縣境。全縣總面積1 311.8 km2,轄10 鎮5 鄉255 個行政村,總人口34.2 萬人。縣域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自然條件差,水源奇缺,是典型的雨養農業區。2005 年調查評估時,全縣飲水不安全人口20.1 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2/3;其余飲水基本安全的人口主要依靠集雨水窖和小規模單村人飲工程。受水源和管理等因素的影響,水質和供水保證率沒有保障,全縣農村普遍處于飲水不安全或不穩定狀態。2005 年以來,張家川縣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和批復的實施方案,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程序和質量標準,以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2 座水庫(東峽、石峽)和馬鹿河河水為水源,結合群眾缺水程度,逐年自西向東實施農村供水工程。經過10 多年的連續建設,累計投資2.99 億元建成千噸萬人以上跨鄉(鎮)、跨流域集中供水工程6 處,共鋪設各類管道3 322 km,全覆蓋解決了15 個鄉(鎮)250 個行政村5.96 萬戶30.16 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或不穩定問題。2019年實施的東水西調、水毀維修、戶用供水設施3 項鞏固提升工程,徹底解決了供水水源和日常供水不穩定、入戶工程管道年久老化的問題。目前,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覆蓋,水源充足穩定,水質達到飲用水水質標準,自來水入戶率達98%以上,集中供水率100%,供水保證率、水質抽樣檢測達標率、水費收繳率均達95%以上,實現了城鄉供水均等化服務。
張家川縣水資源相對匱乏,地表水占水資源總量的80%以上,年度變化較大,時空分布不均,歷史上以人畜飲水和人飲解困等形式建成的農村供水工程水源不穩定、工程規模小、運行管理不善,工程效益不能充分發揮[2]。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之初,根據縣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水資源分布現狀,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水源定規模、按地勢建工程、規劃一次到位、分年組織實施”的建設總思路,建設跨鄉(鎮)、跨流域、覆蓋全縣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總體規劃。規劃先行不但產生了規模效應,還為集中統一管理、降低運行成本、實現正常穩定供水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村供水工程開工建設時,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服務機構,配備了相應的管理人員全程參與工程施工。一方面,熟悉管網與設施的配置布局,對施工設計不完善或存在的設計缺陷及時進行調整、補充;另一方面,現場監督跟蹤施工質量,發現管槽開挖深度不夠或管道連接不緊密等質量問題時,立即進行返工,杜絕施工質量存在安全隱患。提前做好運行管理的“功課”,實現了建設管理無縫對接,提高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質量和運行管理效率。
張家川縣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站既承擔運行管理任務,又承擔工程建設任務,將建設與管理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決了建設與管理互相脫節的問題,確保了工程規劃設計合理、施工質量達標,以建設促管理、為管理強建設,權責統一、目標一致,同步提高了建設管理水平。
一是在全面貫徹落實《甘肅省農村飲用水供水管理條例》的基礎上,按照張家川縣農村供水工程的總體設計和實際供用水量,制定并出臺了《張家川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農村供水管理所與用水受益村簽訂了運行管理協議,明晰了工程屬地產權,落實了管理責任,為工程運行維護、損失界定和賠償責任提供了依據,真正使安全管理“三個責任”落到實處。二是落實縣級財政補貼。在縣級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按受益人口每人每年5 元的財政補貼標準,年落實水質檢測費7 萬元。三是落實優惠電價,經供電部門核實,根據不同水源和提水揚程,按農業排灌落實0.09~0.11 元/kW·h-1的優惠電價,降低了運行成本。四是物價部門綜合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和運行成本,批準執行3.9 元/t 的全縣一價制水費收繳標準。五是制定了《張家川縣維修養護基金管理計提與使用辦法》,按水費總收入的10%提取農村供水設施維修養護基金。截至目前,維修基金存量能夠滿足工程維修養護費用的需求。
根據運行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成立了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站,以供水水源和獨立完整的供水管網為單元下設基層管理機構,六大工程設立了6 個工程管理所,管理區域面積較大的供水所延伸成立了梁山、馬關、恭門等6 個鄉(鎮)服務站,服務半徑10 km 左右,不僅方便了設施維修和水費收繳,還降低了運行成本。同時,嚴格管理供水管理人員,針對管理人員制定了“十條禁令”、20 多項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先后有4 名管理人員因違反制度被解聘,做到了原則問題零容忍。
一是抓水源保護。將東峽水庫、石峽水庫和馬鹿河劃定為一級水源保護區,庫區范圍內實行圍欄封禁措施,并安裝攝像頭24 h 實時監控,嚴禁人畜進入庫區和封禁范圍。引導集水區群眾控制農村面源污染,規范畜禽養殖,垃圾集中收集清運處理,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坡改梯、林草封禁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水源保護區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3]。二是抓設施建設。六大工程都安裝敞開式一體化凈水設施,實時自動監測余氯和濁度,張家川縣水質檢測中心具備42 項指標的檢測能力,萬人以上規模水廠具有9 項常規指標的自檢能力,檢測設備、交通工具、辦公用房、藥品購置有保障。三是抓日常檢測。嚴格按照甘肅省供水水質檢測要求,及時對農村供水工程的水源水、出廠水、末梢水進行檢測,并規范檢測記錄臺賬,按年度進行整理歸檔。確保檢測數據真實可靠,保障水質從源頭到末端“全流程”放心,每季度在張家川縣人民政府網站對檢測結果進行公示,水質檢測實現了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一是全縣統一實行“通水到戶,建卡到戶,計量到戶,收費到戶,服務到戶”的“五到戶”運行管理模式,管理單位“一站式”服務直通用水戶。二是確保正常供水,及時維修維護。為了兌現“戶有故障半天內排除、村網故障一天內排除、主網故障兩天內排除”的鄭重承諾,為各管理所配備交通維修車輛和發電機等維修工具,確保故障及時有效排除。依據縣域內各鄉(鎮)的分布特點,成立了兩大農村供水服務中心,集中采購、儲備農村供水設備的各類配件和管件。另外,在其他供水工程管理所及鄉(鎮)服務站備有村網及戶用維修材料,確保配件材料能滿足維修需要,提高了維修時效。三是方便群眾就地就近繳費。在縣城及龍山、恭門、馬關、馬鹿等中心城鎮設立了8 處收費大廳或服務室,為IC 卡智能水表用戶就近繳費提供便捷服務;管理人員每年對使用老式機械水表的用戶上門收費1 次,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維修管護。四是落實冬季防凍措施。幫助用戶關閉夏季用水閥門并排空管道儲水,同時開啟戶用管道井冬季軟管取水并采取保暖措施,確保用水安全。五是確保服務及時。所有管理人員確保24 h 電話暢通,無故不接用戶電話或不按承諾延時維修,用戶投訴1 次扣除當月績效工資,1 個月內被連續投訴3次以上終止勞動合同。六是向用戶發放服務明白卡,明確管理人員的姓名、手機號碼、服務項目、收費標準、投訴電話及甘肅省農村飲水安全微信公眾號,便于群眾監督。
全面落實所長負責制、值班登記和“零事故”報告制度,為防止鄉村道路建設等對管道造成影響,沿農村供水主干管網每50~100 m 或重點拐點埋設了醒目的界樁,在明確保護范圍的同時起到了警示作用。制定了全縣農村飲水安全應急預案,六大水廠全部安裝了視頻監控和自動控制系統,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確保安全事故可控可防。
一是農村供水覆蓋面大,管網鋪設距離長,極易受暴雨、滑坡、泥石流、極端低溫等自然災害的影響,運行管理難度大[4]。二是農村供水水源地為20 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東峽水庫、石峽水庫和馬鹿河河水,水庫調蓄能力不足,河水受氣候影響較大,供水水源不穩定。三是隨著供水工程的持續運行,供水管網老化,設備更新改造資金不斷增加,超出了管理單位的承受范圍。
按照“規?;l展、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管理、企業化運營”的要求,在繼續落實現有運行管理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運行管理責任,確保從“源頭”到“龍頭”的供水設施正常穩定運行,保障供水水量、供水水質和供水保證率。嚴把水質檢測“三道關口”,做到水質在線監測、常規日檢測和分析檢測同步,確保水質安全。嚴格落實管護措施,按照劃片包干、責任到人的要求,保證“戶有故障不停村、村有故障不停片、片區故障不停網”。所有管理人員隨叫隨到、上門服務,做到管理嚴格、維修及時、服務周到。
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為前提,堅持高質量發展,在抓好現有工程運行管理的基礎上,針對設計標準低、供水設施老化的老舊工程,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逐步進行更新改造,確保工程效益長期發揮[5]。按照供水區域屬地管理原則,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及時發布水庫庫區管理通告,在東峽水庫、石峽水庫和馬鹿河水源保護區實施圍欄封禁,制作通告牌和警示牌,引導集水區群眾控制農村面源污染,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按照“水源保障、東西互聯、應急有備”的思路,以跨流域調水為突破口,統籌調配能力和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跨流域調水能力,優化水資源配置,徹底解決農村供水工程水源不穩定和區域性缺水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