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悠然
西域是琵琶藝術的發源地,地域廣袤,民族眾多,有著悠久而豐厚的音樂文化。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先后有多位創作者都將目光投向了西域,推出了多首西域風情琵琶佳作。
從創作類型來看,可以分為改編類和原創類。改編類是指取材于西域的民歌和民樂,將其改編為琵琶曲。如王范地改編的《送我一支玫瑰花》、王勁海改編的《艾介姆》、陳音改編的《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等。這些作品既充分保留了原曲的特點,又通過琵琶非凡的藝術表現力讓其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原創類是指植根于西域文化的新創琵琶作品。當琵琶改編曲大獲成功后,一些創作者也積極推出了多首新作,如劉德海創作的《春蠶》、楊靜創作的《龜茲舞曲》等,都受到了演奏者和觀眾的普遍認可,使西域風情琵琶作品得到了本質上的擴展和豐富。
從創作題材來看,西域風情琵琶作品也是無所不包的。如自然題材。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對大自然始終有著敬畏和贊美之情。如王范地改編的《天山之春》、鄧衛和杜克創作的《伊利的早霞》等,分別對春到天山南北和早霞籠罩伊利的美景進行了描繪和贊美。又如愛情題材。愛情是古今中外藝術創作中不竭的表現對象。王范地改編的《送我一支玫瑰花》描寫的便是維吾爾族青年男女載歌載舞的場景,表現出了他們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如歷史題材。西域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千百年來見證了多個古國的興衰。楊靜創作的《龜茲舞曲》和劉錫津創作的《樓蘭姑娘》便是以古龜茲國和古樓蘭國為背景的,以琵琶為切入點,對當時的歷史和人文予以了再現。又如文化題材。劉德海的創作《春蠶》是其“人生篇”五首作品之一。通過對四首維吾爾族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贊美了春蠶無私奉獻的品質。通過梳理可以看出,西域風情琵琶作品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當代琵琶創作中的一個現象級存在,應該得到創作者、演奏者和欣賞者的充分重視。
《送我一支玫瑰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王范地創作于1961年一首佳作。作品根據同名的維吾爾族民歌改編為成,也是當代西域風情琵琶作品的開山之作,對后來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品采用了多段體的曲式結構。前四個小節是引子部分,以單音重復的形式對維吾爾族特色樂器手鼓進行了精準的模仿。隨后以分彈和半輪的演奏技法呈現出了音樂主題,二、三弦空弦的伴奏和附點節奏相配合,為樂曲注入了靈活和歡快的色彩。在主題呈現完畢后,樂曲開始了四次變奏。第一次伴奏采用了長輪的演奏技法,旋律悠揚舒展,正是對維吾爾族青年男女甜蜜愛情的歌頌。第二次變奏的音域轉到了中音區,使用了彈跳、雙彈的技法,鏗鏘有力的節奏型是對新疆彈撥樂器的模仿,使樂曲的風格得到了強化。第三次變奏使用了搖指技法,音域主要集中在低音區,好像是男子向女子的深情歌唱,是一種內心情感的吐露。在表白之后,在第四次變奏中,音樂重新回到了高音區,采用了彈挑和夾掃的演奏技法,配合著一弦的固定音高和二弦的旋律音交織,將全曲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樂曲的最后則用右手的大幅度掃弦和左手的滑弦,在歡慶熱鬧中結束全曲。該曲內容完整,形式靈活,情感真摯,使琵琶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發揮,也為后來的創作起到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春蠶》是琵琶大師劉德?!度松分械囊皇?,作品取材于四首維吾爾族民間音樂,分別是《牧羊曲》《艾介姆》》《你的天上沒有月亮》和《自由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春蠶到死絲方盡精神的贊美和對人生的感悟。作品按照中國傳統音樂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布局,共分為五段。第一段是散板,素材來源于《牧羊曲》,對原樂器骨笛進行了模仿。骨笛是新疆獨有的樂器,曲調高亢遼遠,宛若天籟,將觀眾帶入了一望無盡的沙漠中。第二段是慢板,素材來自《艾介姆》,是對新疆彈撥音樂的模仿。將沙漠之舟駱駝在黃沙中行走的情境予以了再現,特別是通難過摭剔與雙彈技法的融合,將駱駝的腳步聲和駝鈴聲完美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第三段是中板。曲調來自《你的天上沒有月亮》,是對沙漠中綠洲的描繪。長途跋涉的駝隊看到了水草豐美的綠洲,激動心情可想而知。作者以歡快的節奏型和弱奏滾奏的技法對新疆樂器熱瓦普予以了生動模仿,將歡快的情緒予以了淋漓盡致地展現。第四段是快板,曲調來自《自由的生活》,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該段將觀眾從沙漠帶回到了天山腳下,再現了天山壯美的自然風光,也將全曲推向了高潮。最后一段是一個總結段落,分別用輪指、雙琶音等技法對春蠶吐絲的聲音進行了模仿,從而使全曲得到了升華,給觀眾留下了無盡的遐想空間。
《龜茲舞曲》是琵琶名家楊靜創作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一首佳作。該曲以古龜茲國為背景,將起伏流暢的旋律、復雜多變的節奏與琵琶豐富的演奏技法融為一體,再現了古龜茲國繁榮的景象。作品分為“歌”、“樂”、“舞”三個部分。第一段,也就是“歌”的部分,使用了新疆民族民間音樂中獨有的賽乃姆節奏型,其特點是通過附點節奏和切分節奏的融合,打破了四四拍的強弱規律,賦予樂曲以新的動力。在此基礎上,作者又使用了“抹輪”和“跳輪”兩種技法來呈現旋律,通過模進不斷升高音區,象征著演唱已經達到了高潮。第二段,也就是“樂”的部分。作者先用“三指分”和“滿輪”的技法模仿了西塔爾琴的音色,隨后在原旋律的基礎上將節奏拉伸,然后借鑒了戲曲中緊拉慢唱的手法,從而使該段“樂”的特點更加突出。第三段,也就是“舞”的部分。該部分主要是在音區和節奏上做文章。從音區上來看,旋律被提到了高音區。從速度上來看,則從八分音符轉為了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然后以掃弦的技法推動樂曲至高潮,同時也成了樂曲的炫技段落。最后則用“掃拂”強音結束,音樂戛然而止,有強烈的終止感,也象征著這場集歌、樂、舞于一身的演出落下了帷幕。
協奏曲是當代琵琶創作的重要類型,由劉錫津創作的《樓蘭姑娘》則是其中優秀的代表。通過琵琶與鋼琴的完美融合,將熱情大方的樓蘭姑娘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通過結構分析可以看出,全曲共分為A、B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樂曲由鋼琴奏出舒緩的旋律為開端,并用小二度營造出了帶有神秘色彩的氛圍。隨后由琵琶演奏出三次變奏。第一次變奏通過長輪在四弦上演奏,給人以連綿和悠長之感;第二次變奏則使用了搖指技法在三弦上演奏,音響效果準確而扎實;第三次變奏則是一個小高潮,通過琶音和雙輪獲得了高亢和明亮的效果。樂曲的第二段曲調歡快熱烈,并帶有華彩的性質,正是對樓蘭姑娘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場景的描繪。這位身材婀娜的姑娘穿著繡滿了銅鈴的長裙,伴隨著歡快的舞步,鈴鐺也發出了悅耳的聲響。對此作者特意使用了“掃弦”和“快速彈挑”的演奏技法,突出了音效的點狀色彩,實現了和描繪內容的統一。在鋼琴奏出過渡句之后,樂曲進入了第二部分。這一部分采用了多段體結構,通過改變音區、節奏型、演奏技法等先后展開了五次變奏。在通過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形式呈現出主題后,五次變奏依次展開。第一次變奏使用了掃弦和輪指,旋律呈下行走向,曲調激烈高亢;第二次伴奏則使用了輪指和彈挑,旋律依然是下行,曲調歡樂而靈動。第三次和第四次變奏頻繁使用了模進和倒影的手法,然后用大量的長輪突出了旋律的線條感和歌唱性。最后一次變奏也是樂曲的華彩段落,通過快速彈挑與掃弦的結合將樂曲推向了高潮。最后部分則使用輪指奏出連貫流暢的旋律,最后以掃弦強音結束,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感。
面對有著鮮明藝術風格的作品,直接上手演奏顯然是不可取的,而是要對作品進行全面分析,把握作品風格的由來,方能為演奏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文本分析。文本分析主要是指對作品創作背景、內容、素材等方面的分析。即是由誰在什么背景或狀態下,創作出了什么內容的作品,并由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以劉德海創作的《春蠶》為例,便是其通過對多首新疆民歌、民樂的素材借鑒后,旨在贊美春蠶奉獻精神的佳作,同時也傾注了個人對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通過文本分析,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作品,避免出現方向性偏差。其次是音樂分析。在文本分析后,則要對作品進行音樂分析,按照作品—樂段—樂句—音符的順序對作品進行剖析,了解每一部分的內容和特點,并以哼唱的形式演唱作品。再次是技術分析。通過文本和音樂分析后,演奏者便初步把握了作品的技術難度和特點,并做好了相應的技術準備。在此基礎上,則可以嘗試演奏作品,先不在質量上做太高要求,重要一種體驗和驗證,并有針對性的完善,為正式演奏做好準備。
通過對幾首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域風情琵琶作品普遍對演奏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多數創作者本身都是演奏名家,所以在創作時便對技術的類型和運用進行了設計,方能達到理想的音響效果。這對于演奏者的基本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雖然每一位演奏者都在技術運用上存在一定的盲點,特別是作品中一些特殊的技術需要,可能之前未曾遇到。但是只要演奏者基本功足夠扎實,便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針對性的練習予以迅速掌握?,F實中的情況多是演奏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在基本功方面卻難言扎實和規范,后期則又缺乏完善和補足的意識,這就導致在面對新的技術需要時,需要很長時間的認知和把握,既降低了效率,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演奏者應對演奏基本功心存敬畏,不論當下的演奏水平如何,都要常年堅持基本功練習,使自身始終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下,隨時隨地適應任何技術需要。在面對西域風情的作品時,僅需要稍作準備和練習,便能夠體會創作者的意圖,并將其充分表現出來。這也是夯實演奏基礎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琵琶藝術自誕生以來,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與歷史、文學、美術、民俗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點也在上述分析的作品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如《龜茲舞曲》和《樓蘭姑娘》,分別是以古龜茲國和古樓蘭國為背景的,如果演奏者不具備相應的歷史知識,對作品的分析和把握也就大打折扣。還有幾首作品或取材于新疆的民歌民樂,或對一些已有作品進行改編,同樣需要演奏者對原素材有所了解。如果演奏者的民族民間音樂知識有限,這種了解也無從談起??梢娢幕摒B對一個琵琶演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多數演奏者在文化知識的學習方面都存在欠缺,并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技術訓練方面,這顯然是不利于演奏者長遠發展的。對此需要演奏者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個人的文化修養。其效果可能在短時間內難以顯現,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則必定會給演奏者帶來全方位的提升。再面對新的作品時,演奏者會自然地從更加廣博的視角去分析和體驗作品,繼而呈現出個性化的演奏效果,也為個性化演奏風格的形成打好了基礎。
綜上所述,琵琶自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原,此后,西部便一直是琵琶藝術發展的重要區域,在敦煌莫高窟中,作為樂器的琵琶曾先后出現了六百多次,反彈琵琶的舞伎形象更是在全世界聞名。也正是因為此,當代多位創作者都將視角投向了西域,通過改編和原創推出了多部具有鮮明西域風情的佳作。其中既有歷史因素使然,更體現出了當代創作者的文化責任感,為這門古老藝術在當代的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此在今天的琵琶創作、演奏和欣賞中,應該對這幾首佳作有充分重視,并重點表現和體驗作品的西域風格,使這些佳作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對當代琵琶藝術的繁榮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