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蝶
《貝多芬的骰子》歸屬于音樂普及性讀物,全書內容以通俗優美的語言,從評古典音樂作曲家入手,以這些作曲家為主題兼涉演奏、指揮等話題進行闡述。在一個大的結構框架上來看,全書共分為兩輯。第一輯為古典、浪漫時期的作曲家,第二輯為現代著名的演奏家。對每位音樂家,作者都使用了一句簡短、獨具藝術性的話語來概括與評價。作者在本書的第一輯介紹了37位著名的作曲家,通過聽CD與看現場音樂會等方式來感受這些作曲家的音樂,用文學化的方式來描述與品評。進而引出第二輯里的24位近現代讓人耳熟能詳的、在音樂界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演奏家們。全書的語言頗具藝術性特征,用文字將自己對書中的每個作曲家的感受與評價描繪得恰到好處。書中還配有作者手繪的作曲家素描插圖,并插入少量譜例,似是為了表達作者對這些作曲家的整體印象。其內容通俗易懂,亮點在于作者對整本書的文字進行了藝術化加工,讓許多讀者沉浸在作者優美的文筆和作曲家精彩的樂曲賞析之中,目標讀者群鎖定為“門外”的愛樂者。不足之處則為內容大多摻雜了作者的主觀臆想,缺乏信服度。當然,這類音樂類讀物本就屬于“賞析”類讀物,目標讀者大多在“門外”,但這樣的缺點在“門外”讀者中并不引起注意。而“門內”的大部分書籍于議題較深,多學界術語,內容晦澀難懂,一般只在“門內”傳播,普及性不高。所謂“門內”與“門外”之界,在這一對比上顯露無遺。
從總體上看,此書文風優雅,頗具藝術性特征。作者在每一位音樂家介紹的開篇之前都加入了一個簡短的標題,讓內容與標題相互呼應,獨具藝術化色彩。如蘭多夫斯卡——塵灰之琴的贊美、肖邦——一座自己習慣的干凈房屋、拉威爾——象牙塔里的幽靈……書本在前言中提及:“在當下的消費社會,古典音樂在聲音界面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少是不爭的事實。究其根本,在于時代之門上的箴言變了……相對論驅離了決定論。在音樂創作里,則是十二音體系的流行與統治。也可以說,勛伯格的影子遮蔽了巴赫。”他用藝術化的語言,將古典音樂在現今的狀況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概括。作者將音樂放在了一個更大的語境之中,用文學的視角來寫明古典音樂時代與現代的斷層與變化,說明他喜愛聽音樂的緣由,告訴讀者,音樂能帶給人各種感覺,特別是靜謐的古典音樂。“音樂綿延,回流太空,如同終極震蕩,無時無刻不在音樂里讓我們靜觀并感受著自身。”這亦是作者對音樂的切身感受。
《貝多芬的骰子》是在更大的語境下,供廣大位于“門外”的音樂愛好者們閱讀的普及性讀物。此類書籍能夠發行并普及的優勢在于,作者都是真心熱愛音樂的樂評人,書中內容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與專業介紹音樂的理論類書籍不同,作者在介紹每一位作曲家時并未將作曲家的生平列出,而是提了幾個能夠引起讀者興趣的八卦性知識,抑或是提出這一作曲家在音樂界的偉大貢獻。作品也僅僅介紹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以及作者認為好的,能夠讓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音樂。如他在書本的第十三頁評價的蒙特威爾第:“蒙特威爾第生于意大利,被譽為現代歌劇之父。他長壽的一生中寫有十幾部歌劇,今天存世的已經不多。其為樂迷津津樂道的《神圣圣母的晚禱》……以原始文本為準。”現代歌劇之父是蒙特威爾第在音樂界的貢獻,《神圣圣母的晚禱》則是他的代表性作品。隨后,作者提及了這部作品的CD,并就這部作品展開了對這位作曲家的評論。
這類書籍的銷量大部分比專業類書籍高出許多。其一是因為作者將音樂放在更大的語境中,沒有專業類書籍中那些晦澀難懂的學界術語;其二是因為位于“門外”的樂迷喜愛看這類書籍。但是有的文字空有派頭,沒有內容,以噱頭取勝。如此書的內容講的是各大作曲家與音樂家,但書名卻為《貝多芬的骰子》,讓人產生這本書講的是貝多芬作品的錯覺,噱頭足了,但主題并不鮮明。又如作者評巴赫:“其實我們的心是大神秘。聆聽巴赫感到的那個好,那種準確與嚴密,與瓦雷里是一樣的。巴赫的作品,不會是天外飛仙,也不能是飛出了大氣層的航天器。他的每個音符,是此地與此情此景下的圍觀存在,卻又像頭頂的萬千星宿。”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文字大而空,噱頭足了,卻沒有恰到好處地表達巴赫的音樂風格。也許作者認為這樣的寫法更具藝術性,但這只是他自身的感受,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巴赫的作品必然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故筆者認為,作者的這段描述空有派頭,內容還不夠豐富。
在讀這本書的前言與后記時,筆者注意到此書的作者提及:他寫樂評時不愛看資料,預置前提。他認為別人的影子于他多是妨礙,除非求證年代或譯名,引用他說不了的大師整段話,他僅在空空的屏幕上敲字,四周不放一本音樂書。這恰恰造成了此書多主觀感受、少事實陳述的缺憾。如書本的第80頁,作者說“進入20世紀,瓦格納的名望就一直在下降”,與學術界主流觀點和西方音樂史教材中對瓦格納的評價不符。瓦格納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達到高潮和衰落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亦是繼貝多芬、韋伯以后,德國歌劇舞臺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地位在音樂史上是無法撼動的。
書中譜例大多不規范,讓此書的內容與結構存在些許缺憾,原因有二:
其一,書中的許多曲譜雖標有名稱,但大多曲譜的呈現形式并不規范。如53頁插入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樂譜,在“門內”,由于學術規范的要求,若想在文中列舉曲譜,作者需要規范的標明其作品號,說明這一曲譜演奏的為哪一樂章,曲譜來源等。而此書作者僅在曲譜下面表明此譜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樂譜首頁,容易誤導讀者。
其二,這些曲譜大多與書中內容無太大關聯,如巴赫一欄中,作者提及的是巴赫的《賦格的藝術》和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插入的卻是他的平均律手稿和小步舞曲的五線譜,與文章內容沒有太多的聯系。筆者為了了解此書作者,在一些廣播式的社交媒體中輸入書本名稱進行搜索。有幸找到了少數與這本書相關的“網友”,并以發信息的形式與他們溝通,目前得到了一位喜愛聽古典音樂的圈外人士的回復,那位愛樂者由于看不懂樂譜,并未主注意書中的曲譜。在“門內”,譜例是作者為了避免純文字敘述帶來的單薄之感而插入的支撐材料,是音樂分析的重要參考,起著與文字相互配合,加深讀者理解的作用。綜上所述,“門外”的讀者并不關注這個問題,這類曲譜的插入只是畫蛇添足罷了。
梁茂春先生將音樂評論定義為:“是對當前或近期音樂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包括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音樂家、音樂活動、大眾音樂出版物等等)進行研究、分析并做出判斷和評價的一門學問。”①在“門內”,要評價一部專業的音樂作品,會從調性、旋律走向、和聲、伴奏、織體、情感風格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再做出綜合評價;在“門外”,評價一部音樂作品,則只看重其主題的音樂風格,表達的音樂情感。這是“門內”和“門外”最為明顯的界限。“門外”人要想跨越這一界限,則需常看樂譜,了解相關音樂理論常識,即可從淺嘗輒止到深刻體會音樂的內在肌理與深刻的文化內涵。
缺少專業理論知識的支撐,內容大多帶有作者的主觀色彩是這類位于“門外”的樂評最為刺眼的一個缺點。但是專業類的音樂書籍內容高深,晦澀難懂,讀起來枯燥乏味。在普及性的書籍不夠專業,專業性的書籍無法普及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能夠綜合這兩類書的優點,進行寫作,讓通俗讀物具備一定的專業性;讓專業類的書籍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字呢?
作者的寫作方式可能會讓人覺得此人博學多才,能夠用具有吸引力的語言寫出許多連專業人士都寫不出的觀點。但在“門內”,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寫出來的文字往往不具備說服力,缺少理論支撐,如此,作者提出的許多觀點將無法立定腳跟。故,如作者這類“門外”的寫書人,在撰寫一部新的作品時,若是跨越這所謂的“門內”與“門外”之界,與專業的音樂人士進行溝通,是否能夠規避此書的寫作中出現的不完美之處,讓書本內容有一個質的提升?
音樂評論可以很好地反映當下的音樂現象,是作者參與音樂生活最真實的反映。楊燕迪教授指出:“在當前的中國,同時具備音樂素養、審美敏感、深厚學識、辛辣文筆、廣闊視野、文化理想和社會關懷的音樂評論家,確乎還位數太少。”②要寫好一篇樂評除了運用準確的相關音樂術語,寫作內容富含具有歷史依據的音樂解釋、寫作時帶有多元化的視覺眼光。“門外”與“門內”這兩類人所寫的作品都屬于音樂界,但由于作者專業層次不同,這兩類作者的作品很難相提并論。所謂的專業,就是指具有某種職業水準的質量和品質保證,那么在這兩類人群中,由于受眾不同,故對其專業水準的判定也不一樣。許多所謂的“門內”人僅是帶玩一玩的心態去看“門外”人的著作,“門外”亦多數沉浸在自己對某個音樂作品中的感受之中,并不關注這一作品在專業領域的動態,所謂“門內”與“門外”之界在此體現。他們就像兩條線,有時會短暫地交叉,有時又呈平行關系。
當然,不止賈曉偉,許多樂評人的文章都富含豐富的內容與廣博的視野,如辛豐年、李皖、劉雪楓等人,他們的音樂評論都各具特色,在“門內”與“門外”皆備受好評。辛豐年先生的樂評貼近自己的音樂生活,評論中肯,為愛樂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在認真傾聽音樂后,將自己的所聽所感通過總結與評論的形式帶給大眾。他將音樂作品分為三類,一類為“必讀之曲”,一類為“可讀之曲”,一類為“可讀可不讀之作”,③給廣大音樂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引導。李皖的評論大多貼近作品本身,用自己的語言,并結合時代背景,將自己的所感所想表達給大眾,提出:“傾聽、入戲、吹牛皮、扯椰子”是他樂評的特點,“傾聽”乃所有樂評產生的根本,“入戲”是“傾聽”的升華,而“吹牛皮”“扯椰子”便是頭腦中聽感的恰如其分地表達。④辛豐年,李皖等音樂評論家,都用書寫的方式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想,有著各自的特點。筆者認為《貝多芬的骰子》相較于上述兩位樂評人的樂評,好在結構新穎,文風優雅,但缺少理論支撐,多了一些空而泛的文字。總而言之,樂評人賈曉偉飽含豐厚的學識,用優雅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所感所想,把音樂放在了一個更大的語境之中。在“門外”,用出彩的文字、別具一格的審美眼光將自身對古典音樂的感受用樂評的形式展現,讓廣大的樂迷在選擇音樂時有了更多的參考。■
注釋:
① 易德良.音樂評論寫作的新境界——讀田可文新著《音樂評論的視域》兼論“學院樂評人”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8,(02):158.
② 易德良.音樂評論寫作的新境界——讀田可文新著《音樂評論的視域》兼論“學院樂評人”的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8,(02):159.
③ 辛豐年.不必望洋興嘆漫議欣常曲目(一)[J].視聽技術,2008,(02):88.
④ 李鏑.“有心”的傾聽者--從《多少次散場,忘記了憂傷--六十年三地歌》看李皖的音樂評論[J].音樂大觀,2013,(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