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清 羅 濤
(九江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7)
在全新的發展時代,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廣大高職院校應當積極實踐的重要教學課題。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用實際行動回答并落實好“立什么德、樹什么人”的根本性教育問題。這對于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具有重大意義,應當將其貫穿于高職教育體系中,與思政教育、專業課程以及職業教育共同培育、激勵新一代青年。須在教育教學中強化、優化勞動教育,大力弘揚、踐行勞動精神,鑒于高校學生大多缺少勞動實踐、社會實踐的經歷和鍛煉,在較大程度上存在著勞動技能退化、實踐能力弱化、奮斗精神淡化等問題[1]。
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并在其中奠定基礎。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性目標之一,需要踐行相關教育政策與法律法規。對于勞動教育的認知,不可停留在具體的實踐活動層面,還要注重勞動過程中勞動觀點與勞動態度的養成。技能性質的勞動規訓與純粹的技藝訓練從來不是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不僅應該追求形而下的“器”,更應該追求形而上的“道”。此外,勞動教育具有價值教育的屬性,社會的發展變遷帶來了具體勞動形態的變化,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受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進入近代社會,勞動教育踏上了步履維艱的探索之路。直至新中國成立,勞動教育的發展才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2]。
勞動情懷意蘊豐富,它是指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勞動的認知、情感、精神、習慣等因素有機結合的總稱。不可否認,現實社會中享樂奢靡、厭惡勞作、瞧不起普通勞動者等不良傾向依然是存在的。不少學生的勞動觀念存在較大偏差,勞動情懷比較淡薄,如部分大學生錯誤地認為勞動創造金錢,將獲得金錢作為從事勞動的唯一動力;有些學生對體力勞動者尚存偏見,不珍惜其勞動的成果,甚至對他們冷言嘲諷、惡語相加;還有些學生整天宅在寢室,玩游戲、叫外賣、睡大覺。毫無疑問,這些不良的現象和不當的行為體現的是勞動態度有所失范、勞動情懷有所缺失。而勞動情懷的涵育,則有助于學生廓清對勞動價值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形成對勞動是唯一價值源泉的共識,體認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別,所有形式的勞動都該得到認同、所有勞動者都該得到尊重、所有勞動成果都該得到珍惜,從而激發勞動熱情,投身勞動實踐,實現人生價值[3]。
隨著社會發展,兩者在不同的社會形態有不同的關系。私有財產增多和社會階級產生,占有生產資料的人成為統治者,他們脫離了勞動,“勞動”與“教育”分離開來。文字的產生、科學文化知識的積累、專職教師的出現與國家機器的形成,促成了學校的誕生,但并未給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教育方式帶來根本性改變,他們仍在生產生活中接受勞動教育。近代科技的發展要求培養專業化的人才,造成“勞動”與“教育”的進一步分離。需要注意的是,勞動不一定等于教育,不能泛化勞動的概念,更不能用“勞動”代替“教育”。高校勞動教育從屬于一般意義的勞動教育范疇,其關注點是學生人格與內在價值層面的熏陶與發展,要求遵循知、情、意、行的發展規律,以促成學生的靈魂轉向與完美人格的形塑[4]。
在不同時期,勞動教育施教的重點亦有所不同。如幼兒園階段的勞動教育注重體驗勞動,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強調樹立勞動意識與勞動觀,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重點是提升勞動技能,注重培養專業化的勞動人才。對比其他學段,可將高校勞動教育理解為專業教育,盡管生理方面已經發育成熟,但其心理還處于發展期,他們雖然已具有基本的勞動認知和勞動習慣,卻尚未形成成熟的勞動價值觀。理解大學生勞動教育,不能局限于當下,而要超越當下、指向未來。因為高校勞動教育銜接著“學校”與“社會”,幫助其完成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大學生基本上是在集體中生活,參照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原則,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時,需處理好集體與個體的關系,既發揮集體的作用來影響集體中的每個個體,又充分彰顯先進榜樣的示范作用,建設好集體,比如可通過學生社團、學生會、實習基地等途徑交互發揮集體與個體的作用。
勞動是勞動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工具進行改造的實踐活動。馬克思強調勞動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認為人在勞動過程中書寫了歷史。馬克思將人的本質與勞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他指出:“一個種族的全部特性、種族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但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的存在、勞動與生產的分離,導致勞動性質的異化。從資本主義社會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唯有勞動與生產相結合,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校加強勞動教育,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具體體現[5]。
人們為了適應專業化的分工,必須凸顯自己在某一領域的優勢,因而更加注重某一方面的教育,這種傾向使得人們走向片面化發展。因此馬克思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勞動教育作為“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融通“五育”的關鍵。勞動不能停留在技能的規訓和純粹操作性的勞作上,也不能僅注重理論學習。而勞動教育擺脫了現代分工造成的個體片面化發展,促進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學生除了在理論上形成正確認知,更為重要的是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活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回歸到具體實踐中,勞動教育認知與行為分割的現象較為普遍。比如在高校勞動教育中,很多大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而在具體的行動上,卻依然抵制勞動,尤其抵制體力勞動,更有甚者還萌生不勞而獲之心。網絡上頻頻發生的高校學生“網貸”“裸貸”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他們未能真正將勞動教育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究其根源,與我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相關,在教育領域比較典型的體現就是我國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傳統的勞動教育缺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致使勞動教育停留在認知層面。學生主動性勞動體驗的缺失或者說“身體”的缺位,既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也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情感,高校勞動教育知行分割問題由此滋生[6]。
在傳統認知哲學中,身體與心智是一種離散關系,即心靈與身體是相互獨立、毫無關聯的兩個實體,勞動教育也因此被分割為認知層面的勞動知識教育和實踐層面的體力勞動教育。人們對勞動教育的認知便出現異化,并在意識層面賦予二者不同的價值屬性,如存在“下者勞力,中者勞智,上者勞人”的觀念。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勞動光榮”的語詞常常寫在作文本上,但當我們有不端行為時,教師、家長會將打掃衛生、倒垃圾之類的體力勞動作為“規訓”手段,勞動教育的“外在化”與“規訓化”使得學生無形中產生“從事體力勞動不好”的錯誤觀念,進而出現抵制體力勞動的現象。而在高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致使勞動教育停留在純理論知識的教學上,而忽略勞動教育中的“身心合一”,極大地影響了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腦體分離”問題愈發嚴重。
準確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意義,是實現勞動教育價值的重要基礎和實踐起點。學生不僅要掌握勞動的相關知識,還要強化自身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和認同,形成正確、科學的價值取向。具體來說,高校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形成合理運用體力、腦力的認知。通過教師的引導,既幫助學生發展勞動能力,也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變化與進步,從而將他們培養成合格的公民。更重要的是,以“認知”促“勞動”,將勞動認知轉化為實際的勞動行為。由于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存在片面化、簡單化傾向,無法清晰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勞動教育片面地理解為實實在在的勞動,如技藝、技能訓練,這樣會窄化勞動教育的概念范疇[7]。
片面地理解勞動教育,使得高校勞動教育誤入腦體分割、知行分離的“歧途”。如果我們認為學習勞動知識、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就等于接受勞動教育,勞動實踐便容易被忽視。勞動實踐形式應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的要求來確立,不應拘泥于單一的教育方式。首先,教育者需要采取各種方式,激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學習積極性,這是促進高校勞動教育“具身”的重要前提。其次,進入由外在引導轉化為內生驅動的階段。最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內生動力,促使他們深度參與勞動過程。總之,高校應多元開展勞動教育,通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習體驗。
高校應注重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勞動教育和專業教育具有不可分割性,兩者均指向學生的發展,其內在目標和過程具有一致性。推進高校勞動教育有以下措施:一是統籌校內外的教育資源,將課堂教學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比如把勞動教育與專業實習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實習、調研等階段深入一線,走進工廠、企業、社區、鄉村,與廣大的普通勞動者進行交流,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二是健全相關的配套設施,推動“雙創”教育和勞動教育的結合。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將勞動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中,拓展學生施展才華的平臺。如高校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勤工儉學、支教等方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高校還應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方法來應對、處理各種難題,培育學生誠實勞動的觀念,豐富他們的實踐經歷,增強其就業創業的能力。
在學校的教育中,勞動教育是在學校教室進行的,勞動教育實踐部分卻很難在教室完成。物理空間的分離,導致勞動教育的“知行分割”“腦體分離”,意味著教師需合理考慮學生接受勞動認知與勞動實踐教育的場所。此外,應積極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育人作用。譬如,將勞動課程與勞動實訓結合起來,同時促成課內課外的有機聯合,達到高校教育的協同性和一致性。最后,重視學校文化的建設,創設積極的勞動教育文化氛圍。校園環境隱形性,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文”化人,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高校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塑造新人的重任,其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應加強認知層面的引導,以身示范。總之,高校通過創設勞動教育的文化育人環境,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切實推動勞動教育的具身轉向。
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強盛與人口素質息息相關,而勞動之于個體、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都具有重要意義。重視高校勞動教育,可以把人口資源轉化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勞動促進人民財富的積累,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依然離不開勞動者的艱苦奮斗。推進勞動教育,需要謹慎規劃,合理部署,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旋律。本研究從具身認知理論視角切入,討論高校勞動教育存在“知行分割”“腦體分離”等現實問題,提出明確內涵、創新路徑、營造環境的相應措施。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勞動教育要求實現從“身心二分”到“身心合一”的轉向,以達到培養“整全的人”的目的。